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83篇
  免费   946篇
  国内免费   1012篇
林业   3176篇
农学   573篇
基础科学   286篇
  3360篇
综合类   6100篇
农作物   376篇
水产渔业   429篇
畜牧兽医   1777篇
园艺   406篇
植物保护   458篇
  2024年   323篇
  2023年   880篇
  2022年   1004篇
  2021年   881篇
  2020年   739篇
  2019年   766篇
  2018年   530篇
  2017年   734篇
  2016年   895篇
  2015年   784篇
  2014年   978篇
  2013年   932篇
  2012年   903篇
  2011年   899篇
  2010年   813篇
  2009年   721篇
  2008年   689篇
  2007年   513篇
  2006年   390篇
  2005年   349篇
  2004年   269篇
  2003年   255篇
  2002年   189篇
  2001年   179篇
  2000年   142篇
  1999年   124篇
  1998年   110篇
  1997年   128篇
  1996年   123篇
  1995年   98篇
  1994年   120篇
  1993年   87篇
  1992年   91篇
  1991年   91篇
  1990年   77篇
  1989年   54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为研究氮添加对不同生态位物种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影响。通过对黄土丘陵区典型撂荒草地进行3年的氮添加试验N0(0 g/(N·m2·a))、N3(3 g/(N·m2·a))、N6(6 g/(N·m2·a))和N9(9 g/(N·m2·a)),分析了不同生态位物种可溶性糖、淀粉和非结构性碳含量。结果表明:氮添加主要影响占据较高生态位的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和长芒草(Stipa bungeana)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储存,而对铁杆蒿(Artemisia sacrorum)和杂草影响较小。N6和N9处理对白羊草和长芒草非结构性碳、可溶性糖和淀粉的储存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在地上部分表现尤为明显。同时,植物相对重要值与植物地下非结构性碳和淀粉含量显著正相关,而与地上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糖/淀粉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有利于加强对氮沉降背景下不同生态位物种碳储存及分配特征的认识。  相似文献   
72.
选用4个不同采种地的青冈种子开展育苗试验,对苗高、地径进行连续7个月测量,比较生长性状和生物量性状差异,并利用Logistic方程拟合苗高和地径的生长过程,划分苗木生长阶段。结果表明,不同采种地青冈的苗高、地径、根生物量的差异极显著(P<0.01),叶宽、总生物量差异显著(P<0.05)。苗高在4-5月生长缓慢,6-9月生长较快,之后生长趋于缓慢,呈“S”型,即表现为“慢-快-慢”的生长过程。地径的生长也呈“S”型,但地径生长持续时间比苗高长,可持续至11月。苗高8月生长量最大,地径9月生长量最大。各采种地青冈苗高、地径拟合的Logistic方程均达极显著水平,可用来对其苗高和地径的生长进行分析和预测。苗高和地径的生长阶段均可划分为3个时期:生长前期,速生期和生长后期。苗高、地径速生期分别为79~108 d和118~145 d,后者平均比前者长34 d,两者速生期生长量占总生长量的比率均在58%以上。苗高与地径、茎生物量、总生物量相关性极显著,与主根长、根生物量相关性显著;地径与主根长相关性极显著,与根生物量与总生物量相关性显著。婺源地区的苗高、地径、总生物量最大,速生期开...  相似文献   
73.
为探究铜藻(Sargassum horneri)的有机碳释放速率、与净初级生产力(NPP)之间的关系及主要的调控因素等问题,本研究采用三变量三水平的正交实验,测定铜藻在不同温度(5、15和25℃)、光照[86、172和258 μmol/(m2·s)]和光照周期(L∶D=6 h∶18 h、L∶D=12 h∶12 h、L∶D=24 h∶0 h,L表示光照时长,D表示黑暗时长)条件下溶解有机碳(DOC)、颗粒有机碳(POC)的释放速率和初级生产力。结果显示,DOC和POC释放速率的范围分别为0.653~4.785 mg/(g·h)和0.066~0.322 mg/(g·h);温度和光照强度分别是铜藻释放DOC和POC的主要调控因素;铜藻在高温、中光、L∶D=6 h∶18 h条件下的DOC释放速率最高[4.785 mg/(g·h)],在高温、高光、L∶D=24 h∶0 h条件下的POC释放速率最高[0.322 mg/(g·h)];铜藻释放的DOC和POC占NPP的比值分别为4%~130%和0.4%~5.9%;DOC释放速率与NPP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POC释放速率与NPP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铜藻的生理生态学特性及其对沿海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提供了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74.
研究外源碳、氮添加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对荒漠草原退化草地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结果表明: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对氮肥的响应比对碳肥敏感,并随着氮肥的施加而降低;碳肥增加群落地上生物量,尤其是在高浓度碳肥处理下地上生物量比对照增加3倍,而氮肥会降低群落生物量.碳氮配施下,对物种多样性无显著影响,但对群落生...  相似文献   
75.
76.
吴健文 《林业科技》2021,46(5):12-15
以油松作为研究对象,设置4种栽培密度(50 cm×50 cm,50 cm×80 cm,80 cm×80 cm和80 cm×100 cm),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油松幼苗生长、根系发育、干物质积累和幼苗质量的影响,其结果表明:种植密度的降低,有利于促进油松幼苗的生长、根系发育和干物质的积累,并以80 cm×100 cm密度条...  相似文献   
77.
近些年关于南羌塘盆地侏罗系砂糖状白云岩古油藏的油源问题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主要原因是降解作用对常规的饱和烃化合物以及参数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芳烃和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抗生物降解能力强,且蕴藏反映油藏的成烃母质来源、成烃环境以及热成熟度等多方面地质地球化学信息。对砂糖状白云岩古油藏以及油源可能性较高的上三叠统与中下侏罗统烃源岩样品抽提物中的芳烃馏分进行了GC-MS分析,并且采用GC-IRMS仪器对其中的正构烷烃单体碳、氢同位素进行测定,旨在揭示古油藏以及相关烃源岩芳烃化合物和单体碳同位素的组成与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南羌塘盆地古油藏可分为2类:Ⅰ类古油藏,甲基菲指数相对较高、高硫芴低氧芴以及单体碳同位素相对较重,表征以高等植物碎屑贡献为主,且形成于还原沉积环境下的成熟有机质,为上三叠统扎那组烃源岩;Ⅱ类古油藏,甲基菲指数相对较小,三芴系列具有高氧芴低硫芴的分布特征和相对较轻的单体烃碳同位素特征,表明其来源于有机质以低等水生藻类和细菌为主,并沉积于弱还原条件下的低熟成熟下侏罗统曲色组的烃源岩。上述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南羌塘盆地上三叠统扎那组和下侏罗统曲色组具备良好的油气资源前景。  相似文献   
78.
雷剑  王敏奇 《饲料工业》2007,28(17):19-21
<正>共轭亚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CLA)是一类含有共轭双键的十八碳二烯酸(亚油酸)异构体混合物的统称,其中顺-9,反-10共轭亚油酸(c9,t10-CLA)和反-10,顺-12共轭亚油酸(c12,t10-CLA)为主要活  相似文献   
79.
东北12种灌木热值与碳含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快速灰化法、量热法、吸收质量法分别测定东北12种灌木的树叶、树枝、干皮的灰分含量、去灰分热值和碳含量。不同器官的灰分的质量分数为:树叶0.43%~0.88%,树枝0.46%~2.37%,干皮0.47%~2.55%;去灰分热值为:树叶20.66~21.90kJ·g-1,树枝20.10~21.39kJ·g-1,干皮19.75~21.01kJ·g-1;碳的质量分数为:树叶43.41%~44.80%,树枝44.82%~46.05%,干皮45.12%~46.25%。12种灌木不同器官的灰分含量、去灰分热值和碳含量均具有显著差异(t检验,p<0.01)。  相似文献   
80.
为明确紫色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C)、氮(N)、磷(P)质量分数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变化的影响,对比分析了3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林地、园地、耕地)下,不同土层(0~5,5~10,10~15,15~20 cm)C,N,P质量分数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0~5 cm土层,林地C及园地N质量分数均显著高于耕地(p<0.05),而5~10,10~15,15~20 cm土层C,N质量分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所有土层中,园地P质量分数显著高于林地、耕地(p<0.05).研究区土壤C∶N,C∶P,N∶P均值分别为10.63,36.08,3.32,皆低于中国与全球土壤均值. 0~5 cm土层,林地C∶N,C∶P,N∶P显著高于园地(p<0.05); 5~10,10~15,15~20 cm土层,耕地C∶P,N∶P显著高于园地(p<0.05).相同土地利用方式下0~5 cm土层的C,N,P质量分数均显著高于5~10,10~15,15~20 cm土层(p<0.05),但C∶N,C∶P,N∶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