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9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3篇
  7篇
综合类   49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42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102.
南亚热带果园土壤二氧化碳释放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emporal variability in soil CO2 emission from an orchard was measured using a dynamic open-chamber system for measuring soil CO2 effiux in Heshan Guangdong Province, in the lower subtropical area of China. Intensive measurements were conducted for a period of 12 months. Soil CO2 emissions were also modeled by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from daily air temperature, dry-bulb saturated vapor pressure, relative humidity, atmospheric pressure, soil moisture, and soil temperature. Data was analyzed based on soil moisture levels and air temperature with annual data being grouped into either hot-humid season or relatively cool season based on the precipitation patterns. This was essential in order to acquire simplified exponential models for parameter estimation. Minimum and maximum daily mean soil CO2 effiux rates were observed in November and July, with respective rates of 1.98 ± 0.66 and 11.04 ± 0.96 μmol m^-2 s^-1 being recorded. Annual average soil CO2 emission (FCO2) was 5.92 μmol m^-2 s^-1. Including all the weather variables into the model helped to explain 73.9% of temporal variability in soil CO2 emission during the measurement period. Soil CO2 effiux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soil temperature and soil moisture. Preliminary results showed that Q10, which is defined as the difference in respiration rates over a 10 ℃ interval, was partly explained by fine root biomass. Soil temperature and soil moisture were the dominant factors controlling soil CO2 effiux and were regarded as the driving variables for CO2 production in the soil. Including these two variables in regression models could provide a useful tool for predicting the variation of CO2 emission in the commercial forest Soils of South China .  相似文献   
103.
1978-1979年在龙头水库进行了浮游植物初级产量和浮游生物生物量的研究。浮游植物初级产量每昼夜平均为1.88克碳/米^2。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生物量分别为5:764mg/L和0:587mg/L。用龙头水库的实例来讨论水域生态系的供饵能力、鲢鳙鱼产力和鱼种的合理放养量。  相似文献   
104.
农田杂草和农作物共处于一个生态环境.因此,农田使用除草剂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到非靶标植物.除草剂对农作物的安全性不容忽视,大多数除草剂对农作物的安全系数大大低于农用杀虫剂和杀菌剂,加之除草剂的选择性等原因,使除草剂具有严格的使用技术要求,若使用不当,会对农作物及整个农田生态系统造成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5.
氟虫腈在模拟稻田生态系中降解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通过模拟试验的方法, 研究氟虫腈(fip ronil) 在稻田生态系中的降解与代谢途径, 结果表明: 在稻田水体中氟虫腈主要通过光解和水解作用降解为MB46513 和RPA 200766; 在土壤中以氧化和水解产物MB46136 和MB45950 为主; 在水稻植株中转化为氧化产物MB46136 和还原产物MB45950。  相似文献   
106.
棉花维管系中主要微生物类群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9~1984年,先后从北京、河北等七省市棉花枯萎病田采集无病株和轻病株,以及无病田的健株四千余株,其中包括生产用抗病和感病品种十余个,进行了维管系中主要微生物类群分析.结果表明,棉株维管系中除了定殖引致萎蔫病的病原真菌之外,还有大量的非病原真菌和细菌.维管真菌是以镰刀菌(Fusarium spp.)为主的半知菌,细菌有芽孢杆菌(Bacillusspp.)、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 spp.)和欧氏杆菌(Erwinia spp.)为主要成员,品种间差异不大.维管组织中微生物的总量和组成随着棉苗的生长发育而发生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07.
采用仿生态系育苗技术,大力培养生物饵料,改进集卵方法,进行技术培训,加强科学管理等措施,来提高中国对虾育苗单位水体的出苗率与虾苗质量。  相似文献   
108.
斜带髭鲷室外水池仿生态系育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年至2002年,就斜带髭鲷(Hapalogenys n itens)室内人工育苗周期长、需求活饵多等问题,进行室外水池人工设置模仿自然生态条件的仿生态系育苗技术研究。即1号试验池接入6种生物饵料;2号对照池接入2种生物饵料。2001年仔鱼经108d培育,1号池、2号池分别获得幼鱼5.55万尾和3.03万尾,平均全长31mm和29mm,平均体重0.9g和0.75g,成活率达18.5%和10.1%;2002年仔鱼经60d培育,分别获得幼鱼4.98万尾和2.76万尾,平均全长36.7mm和30.8mm,平均体重1.48g和0.95g,成活率达16.6%和9.2%。试验结果:1号池的成活率、全长、体重明显好于2号对照池。表明在仔鱼培育期间,多种生物饵料有利于生物饵料的多样性以及开口仔鱼的摄食和营养,有利于鱼苗的生长发育和成活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9.
<正>甘露寡糖(Mannose-oligosaccharides,MOS),又称甘露低聚糖或葡甘露寡聚糖,是寡聚糖中最具前景的一个。甘露寡糖不被单胃动物消化道酶分解,并且由酵母细胞壁提取而来的甘露寡糖能承受饲料加工的高温处理(121℃,20 min),从而保持其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不被破坏。甘露寡糖化学性质稳定,不被动物消化,也不能被有害菌利用,只能被消化道有益菌群如双歧杆菌和乳酸菌利用,通过优化肠道微生物生态系而对宿主起到有益的保健  相似文献   
110.
研究了采用蓝网、白纱、绿纱、编布、瓦片、石头制成的各种人工参礁对刺参池塘生态系统中底栖藻类种类组成及生物量、底层溶氧和营养盐等生态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颜色较深的蓝网与绿纱附着底栖藻类的生物量较大;水深小于150cm时附着生物量较大;小型底栖藻类在编布、瓦片上的生物量较大;大型底栖硅藻在蓝网、绿纱、白纱等有孔网片上的生物量较大。NO3--N远远大于NH4+-N并与底栖藻类生物量的相关系数极小;而底层NH4+-N与底栖藻类生物量的相关系数较大,为0.7176;PO43--P与底栖藻类生物量的相关系数介于二者之间。人工参礁的材料、设置方式与水深是刺参池塘养殖生态系统的关键技术和条件,并具有显著的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