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42篇
  免费   663篇
  国内免费   970篇
林业   666篇
农学   617篇
基础科学   229篇
  443篇
综合类   7846篇
农作物   382篇
水产渔业   9196篇
畜牧兽医   7040篇
园艺   847篇
植物保护   609篇
  2024年   156篇
  2023年   421篇
  2022年   526篇
  2021年   544篇
  2020年   464篇
  2019年   556篇
  2018年   246篇
  2017年   406篇
  2016年   538篇
  2015年   598篇
  2014年   1039篇
  2013年   1004篇
  2012年   1372篇
  2011年   1430篇
  2010年   1430篇
  2009年   1538篇
  2008年   1470篇
  2007年   1302篇
  2006年   1271篇
  2005年   1291篇
  2004年   1070篇
  2003年   1014篇
  2002年   858篇
  2001年   782篇
  2000年   620篇
  1999年   483篇
  1998年   479篇
  1997年   468篇
  1996年   443篇
  1995年   352篇
  1994年   408篇
  1993年   402篇
  1992年   400篇
  1991年   372篇
  1990年   344篇
  1989年   348篇
  1988年   148篇
  1987年   174篇
  1986年   158篇
  1985年   118篇
  1984年   96篇
  1983年   100篇
  1982年   90篇
  1981年   65篇
  1980年   82篇
  1977年   51篇
  1976年   50篇
  1975年   58篇
  1974年   73篇
  1973年   4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目的]明确中华绒螯蟹黑鳃病的病原菌及其药敏特性,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传统方法从患黑鳃病的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组织中分离病原菌,通过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确定病原菌的致病性,利用API 20E细菌鉴定系统和16S rRNA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以K-B药敏纸片扩散法测定其药敏特性.[结果]从患黑鳃病的中华绒螯蟹肝胰腺中共分离获得4株疑似病原菌株(C1、C2、C3和C4),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结果表明,仅C1菌株感染中华绒螯蟹后出现死亡,死亡率达90%,且试验中华绒螯蟹出现黑鳃、肝胰腺呈浅黄色的病症,与自然发病的症状基本一致.依据C1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RNA序列分析结果,可确定C1菌株为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其对健康中华绒螯蟹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为2.85×105 CFU/mL.药敏试验结果表明,C1菌株对新霉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链霉素、多西环素、四环素、复方新诺明、氧氟沙星和恩诺沙星等9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对多粘菌素B中度敏感,对氨苄西林、羧苄青霉素和万古霉素3种抗生素已产生耐药性(不敏感).[结论]弗氏柠檬酸杆菌感染可引起中华绒螯蟹黑鳃病,且对中华绒螯蟹具有较强毒力,实际养殖生产中可选用新霉素、多西环素等渔用抗生素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902.
以珠芽黄魔芋(Amorphophallus konjac K.Koch)2个量级球茎为供试材料,采用喷施不同浓度梯度生长素和赤霉素等体积混合溶液,以及光照、自然阴干、花芽分化后和分化前埋入基质中的技术手段,探究人工诱导珠芽黄魔芋开花结子的方法。结果表明,2.0 kg及以上球茎的开花率均要高于1.0~1.5 kg的球茎,最高的开花率达93.33%;2.0 kg及以上球茎在光照处理条件下,生长调节剂浓度配比为1∶1 200,花芽分化后埋入基质中的结子率最高,达81.11%;2.0 kg及以上球茎在自然阴干处理条件下,生长调节剂浓度配比为1∶800,花芽分化后埋入基质中的种子数量最多,达4 442粒,繁殖倍数将近300倍。2.0 kg及以上的球茎,生长调节剂浓度配比为1∶400~1∶1 200,花芽分化后埋入基质中的方法可在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03.
选择人工繁育已实现规模化的澜沧江中上游土著鱼光唇裂腹鱼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野化及放流技术研究,探索光唇裂腹鱼人工繁殖鱼苗野化及增殖放流关键技术。结果表明,停食野化组放流前10 d减少喂食且放流前5 d停食效果最佳;流水野化组放流前10 d加大流水野化效果最佳;放流规格组以全长3~8 cm时效果最佳;放流方式组以平衡水温放流方式效果最佳。试验结果可为提高澜沧江野生土著鱼类人工增殖放流的鱼苗成活率和增殖放流效果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04.
蜜蜂大肚病会引起蜂群的大面积死亡,造成巨大损失,通过无菌操作采集患大肚病的东方蜜蜂成年工蜂肠道,LB培养基分离培养致病菌,采用形态分析、生理生化检测、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和人工攻毒试验对致病菌进行鉴定;应用滤纸片扩散法检测致病菌耐药性;采用琼脂孔扩散法研究从健康东方蜜蜂成年工蜂肠道中自主分离的瑞士乳杆菌和罗伊氏乳杆菌对致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从患大肚病的东方蜜蜂成年工蜂肠道中共分离得到12株菌株,均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根据形态、生理生化和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鉴定12株菌株均为黄杆菌;12株黄杆菌对氨苄青霉素、链霉素、万古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新生霉素耐药,对阿莫西林敏感;饲喂黄杆菌KMD1和LPD2的东方蜜蜂成年工蜂腹部有明显膨胀,在饲喂6 d后对照组蜜蜂死亡率为25%,饲喂黄杆菌KMD1组蜜蜂死亡率为81%,饲喂黄杆菌LPD2组蜜蜂死亡率为73%;瑞士乳杆菌和罗伊氏乳杆菌均能显著抑制黄杆菌KMD1和LPD2增殖。鉴定出东方蜜蜂大肚病的致病菌为黄杆菌,东方蜜蜂肠道源乳酸菌对黄杆菌具有显著抑菌效果,试验结果对采用微生物制剂防治东方蜜蜂大肚病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05.
以青鳞鱼鱼肉为原料,用风味蛋白酶对其进行水解处理制取水解蛋白质,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酶解温度、加酶量、酶解时间、底物浓度、pH值等不同因素对青鳞鱼蛋白质水解物中游离氨基态氮含量和水解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优化了青鳞鱼水解蛋白质的制备工艺。结果表明:在水解温度50℃、pH值6.5、底物∶水=1.0∶1.9(质量比)、加酶量2 200 U/g、酶解时间300 min条件下,青鳞鱼蛋白质的水解度为14.82%,与理论预测值之间误差仅为0.29%,游离氨基态氮含量为1.946 mg/ml,表明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得到的青鳞鱼蛋白质酶解工艺参数准确可靠。酶解产物主要由3~19肽构成,占总酶解产物的71.63%,其中2~4肽占总酶解产物的48.86%。表明青鳞鱼鱼肉经风味蛋白酶水解时主要生成聚合度为2~4的小分子寡肽,风味蛋白酶对青鳞鱼蛋白质具有较强水解作用。  相似文献   
906.
不同水生植物对磷的吸收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验用营养液培养方法研究6种水生植物对磷的吸收特性。结果表明:慈菇等6种水生植物对磷均有较强的吸收能力,磷水平的高低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在不同生长阶段,植物对磷的吸收速率有明显差异;试验过程中慈菇的总吸收量最高,香蒲的总吸收量最低。采用耗竭法做吸收动力学试验,结果表明空心莲子草和泽泻的最大吸收速率较高,对磷的亲和力较强,香蒲和狭叶泽泻的最大吸收速率较低,对磷的亲和力较弱。  相似文献   
907.
为实现鱼疾病的快速高效诊断,根据鱼疾病的模糊特性,建立多层次的知识库,并采用正向推理和反向推理相结合的模糊推理机。该系统采用Visual Basic6.0进行编程,在Windows2000平台上运行,其友好的人机交互操作界面,使鱼病诊断更为容易、形象、直观。  相似文献   
908.
根据2006年1-6月中国鱿钓船在西南大西洋的生产统计和表面水温(SST)、海面高度距平值(SSHA)的资料,利用海洋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rine explorer 4.0绘制了各月产量、日产量与SST和SSHA的关系图,推测出各月渔场的最适SST和SSHA值,并经K-S检验.结果表明:1-3月中心渔场主要分布在45°S、60°W附近海域,各月最适SST分别为11~12℃、12~13℃、12~13℃;4-6月中心渔场主要分布在420S、58°W附近海域,各月最适SST分别为11~13℃、9~11℃、8~9℃.中心渔场主要分布在SSHA=0附近海域.中心渔场分布与SST和SSHA关系极为密切,可作为渔情分析指标.  相似文献   
909.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又名黄鼓鱼,黄蜡丁,昂刺等,是小型名优淡水经济鱼类,广泛分布于河流,湖泊的内陆水域,它以其内质细嫩,无肌间刺,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青睐.现在黄颡鱼的饲养试验与人工繁殖已初步取得成功,一些地方已开始人工养殖,因此黄颡鱼养殖的防病害技术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近年来在黄颡鱼养殖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总结,调查及分析,在实践的基础上,查阅了大量的有关资料,现将黄颡鱼养殖的防病害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10.
鹤顶红、孔雀鱼、血鹦鹉、蝴蝶鱼、七彩神仙、亚洲龙鱼等观赏鱼,已成为仅次于猫和狗的第三大宠物,全世界喜欢养殖观赏鱼的人数已达数亿.全球观赏鱼类总贸易额1994年是25亿美元,以后年均递增15%,现在每年全球观赏鱼的贸易额已高达50亿美元.我国金鱼已成为世界性观赏鱼品种,约有280个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