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0篇
林业   5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5篇
  19篇
综合类   151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78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在农药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具有 "内疏水、外亲水"的特殊分子结构,可与许多客体分子包结形成包合物。环糊精与农药形成包合物对农药分子具有增溶、控制释放、提高稳定性等功能,在农药制剂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环糊精对农药污染物的降解有促进作用,对农药分子具有选择性识别作用,因而在农药污染物治理、农药残留检测方面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综述了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在作为农药剂型加工中的助剂、农药污染物治理和农药残留检测等方面应用的研究新进展,并对其在农药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2.
采用单因素实验确立微生物发酵法产环糊精糖基转移酶培养基的基本条件和工艺条件,利用此酶催化L-抗坏血酸和糖基供体β-环糊精合成葡萄糖基-L-抗坏血酸(AA-2G),并通过正交实验考察不同加酶量、反应温度、pH值等因素,确立环糊精糖基转移酶合成产物的最佳条件为:浓度为0.04mol/L的L-抗坏血酸,酶量20mL,pH值7.0,温度50℃下反应15h。  相似文献   
103.
为了改善避蚊胺(diethyltoluamide,以下简称DEET)在水中的溶解度,首先采用饱和溶液法制备了避蚊胺/β-环糊精(diethyltoluamide/β-cyclodextrin,以下简称DEET/β-CD)包合物,其结构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X-射线衍射仪(XRD)表征;再采用离子交联法,以氯化钙为交联剂,制备了避蚊胺/β-环糊精/O-羧甲基壳聚糖(diethyltoluamide/β-cyclodextrin/O-carboxymethyl chitosan,以下简称DEET/β-CD/O-CMC)亲水性纳米胶囊,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激光粒度分析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考察其理化性质;最后,考察包合物和纳米胶囊的缓释性能。结果表明:DEET与β-CD以物质的量之比1:1进行了包合,β-CD的加入使DEET的溶解度增加约27倍,该纳米胶囊的包封率为(79.93±2.08)%,载药量为(12.11±0.09)%,纳米胶囊呈椭圆形,平均粒径为(230.50±11.34)nm,Zeta电位为(–19.08±0.99)mV,PDI为0.055。在Tris-HCl(pH=7.4)缓冲液中释放试验显示,DEET/β-CD/O-CMC亲水性纳米胶囊比DEET/β-CD包合物有更好的缓释性能,24 h累积释放率分别为27.04%和38.10%。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优选疡必愈止痛片中木香挥发油的提取工艺及β-环糊精(β-CD)包合物的制备工艺。方法 以木香提油量为指标,用正交设计方法优选出木香挥发油的提取工艺;以挥发油包合率、包合物收得率、油转移率为指标,比较饱和水溶液法与研磨法;采用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对研磨法包合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 木香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为粉碎过60目筛,加4倍量水,提取6h;研磨法优于饱和水溶液法,最佳包合工艺条件为β-CD(g)与挥发油(1 mL)投料比为10:1,加水量3.6倍,研磨时间1h。结论 优选的提取和包合工艺操作方便、合理稳定,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5.
环糊精对花生黄曲霉毒素B_1荧光增强作用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一种新型无毒的黄曲霉毒素荧光增强剂—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结果表明,在2mL黄曲霉毒素B1溶液中加入1mL0.01mol/Lβ-环糊精或其衍生物时荧光增强倍数最大,其中β-环糊精可使荧光信号增强5倍,2,6-二甲基-β-环糊精荧光增强倍数可达到8倍,表明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对黄曲霉毒素荧光增强作用极为显著;利用该增强剂在黄曲霉毒素荧光增强前和荧光增强后的信号变化量和黄曲霉毒素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建立了新型荧光增强剂免疫亲和柱荧光光度检测方法,最低检出限可达0.3μg/kg,相关系数都达到0.99以上;对花生样品的添加回收率在90%~120%之间;与基于高效液相色谱国家检测标准方法比对分析,两种检测方法无显著差异,相对误差小于4%,为黄曲霉毒素高灵敏快速检测技术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6.
-环糊精包合一体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研究紫苏油提取工艺条件,利用β-环糊精超临界微胶囊技术,研究紫苏油超临界包合一体化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紫苏油微胶囊的优化条件为:紫苏籽超临界萃取紫苏油的超临界压力 23 MPa,β-环糊精最佳超临界包合压力 12 MPa;包合反应时间 180 min,包合反应温度 55 ℃,萃取剂CO2流量 40 L/min.按此条件制得的紫苏油环糊精包合物,α-亚麻酸包合率为 16.37 %,最高包合物质量分数为 16.42 %,最高包合比(β-环糊精与紫苏油物质的量比)达1.84: 1;平均包合物质量分数为 13.94 %,平均包合比1.55: 1.  相似文献   
107.
β- 环糊精及其衍生物与毒死蜱包合物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探索环糊精(Cyclodextrins,CDs)在农药高效利用、环境保护等领域应用的可行性,根据相转移作用原理,采用共沉淀法,经过滤、干燥制备出毒死蜱与 β -环糊精( β- CD)、羟丙基- β- 环糊精(HP- β- CD)、甲基- β- 环糊精(Me- β- CD)的固体包合物。分别采用紫外光谱法、差示热分析和红外光谱法对包合中间产物、3种液态及固态包合物进行物相鉴别。结果显示:该体系内形成了包合比(摩尔比)为1∶ 1的包合物,且包合常数大小依次为K β- CD = 33.33 L/mol、KHP- β- CD = 343.80 L/mol和KMe- β- CD =461.63 L/mol;获得的包合物均显示出不同于毒死蜱的光谱特征。室内药效试验结果显示,包合物毒死蜱- β- CD、毒死蜱-Me- β- CD和毒死蜱-HP- β- CD对花生大田蛴螬Holotrichia parallela Motschulsky的致死中浓度依次为16.09、 10.78 和12.28 μ g/mL,杀虫性能优于毒死蜱原药。表明 β- CD、HP- β- CD 和Me- β- CD与毒死蜱均可形成稳定包合物,且所得包合物具有良好的杀虫效果。  相似文献   
108.
    采用紫外光谱法研究β-环糊精(β-CD)、羧甲基-β-环糊精(CM-β-CD)和部分甲基化-β-环糊精(PM-β-CD)对 2,4-滴丙酸甲酯包合作用的对映体差异.在298.15~318.15 K的温度范围内,3种环糊精均能与2,4-滴丙酸甲酯形成 1∶1 型的包合物,其包合常数值大小依次为 KPM-β-CDKCM-β-CD>Kβ-CD,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经计算,热力学参数ΔG、ΔH 和ΔS 均为负值,说明包合反应是放热反应且能自发进行,焓变是形成包合物的主要驱动力.对于同一环糊精主体而言,R-2,4-滴丙酸甲酯比 S-2,4-滴丙酸甲酯易于被包合,且 KR /KS 的顺序与包合常数 K 值的次序一致.  相似文献   
109.
布洛芬-β-环糊精包合物的溶解度及溶出度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布洛芬 ( ibuprofen,BF)又名异丁苯丙酸 ,自1 967年美国 Bouts公司创制以来 ,作为一种药理作用确切 ,疗效可靠 ,安全性高的非甾体类解热镇痛抗炎药已在人医临床广泛应用 ,截止至 2 0 0 0年国外上市的非甾体类新兽药共有 8种 ,BF是其重要代表品种 [1] ,说明其在兽医临床亦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是 ,BF不溶于水 ,溶出度低 ,生物利用度亦低。β-环糊精 (β- Cyclodextrin,β- CD)是一种环状低聚糖化合物 ,具有特殊的环状中空圆筒型结构 ,内径 0 .7~0 .8nm,在一定条件下能与客分子 (如药物 )形成包合物。目前的研究结果认为 ,药物与β- CD…  相似文献   
110.
Deng L  Xiang LP  Liang YR 《茶叶》2013,(4):486-490
Aftertaste is a taste perceiption after a food or beverage is either swallowed or spat out.The primary taste processing area located in the insula was considered to be involved in aftertaste perception.The changes in chemical compositions lead to the changes in aftertaste of tea.Tea fermentation,in which tea catechins are transformed into thearubigins,lead to a strong,distinctive flavor but a plain aftertaste.Theanine has a sweet taste,with little or no aftertaste.The bitter aftertaste of transglucosylated steviosides was reduced when they were converted through transglucosylation of stevioside by α-amylase.Characteristics of aftertaste include quality,intensity,and duration.Foods that have lingering aftertastes typically have long sensation durations.A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 system immobilized β-cyclodextrin indicated larger responses for the gallate-type catechins in comparison to the non-gallate-type catechins.The β-cyclodextrin/SPR system can sense the bitter-astringent taste intensity of the green tea.The SPR system detected the stability of the complex between the gallate-type catechins and β-cyclodextrin,which can be interpreted as the aftertaste produced in humans by the gallate-type catechi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