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40篇
  免费   157篇
  国内免费   322篇
林业   60篇
农学   382篇
基础科学   6篇
  201篇
综合类   1443篇
农作物   205篇
水产渔业   353篇
畜牧兽医   1544篇
园艺   150篇
植物保护   75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19篇
  2022年   123篇
  2021年   138篇
  2020年   119篇
  2019年   182篇
  2018年   85篇
  2017年   133篇
  2016年   184篇
  2015年   164篇
  2014年   232篇
  2013年   236篇
  2012年   316篇
  2011年   369篇
  2010年   269篇
  2009年   270篇
  2008年   347篇
  2007年   193篇
  2006年   194篇
  2005年   189篇
  2004年   115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应用多重种类特异性PCR方法对福建沿海养殖牡蛎的6个自然苗群体(福鼎FD、连江LJZ、福清FQ、莆田门、石狮SSZ、厦门XM)和4个人工苗群体(宁德ND、连江LJR、石狮SSR、诏安ZA)进行种类鉴定,并应用方差分析和Tukey多重比较对10个养殖群体的4个壳形态参数进行比较分析。每个群体随机选取30个个体,共分析10个养殖群体300个个体。多重种类特异性PCR分析结果显示,自然苗群体中共发现熊本牡蛎17个,其余为葡萄牙牡蛎;人工苗群体均为葡萄牙牡蛎。福建沿海养殖牡蛎种类为葡萄牙牡蛎和熊本牡蛎,其中葡萄牙牡蛎为优势种类。应用方差分析和Tukey多重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葡萄牙牡蛎的壳形态参数明显大于熊本牡蛎;FD和SSZ群体间差异不显著(P〉0.05),SSR和xM群体间差异不显著(P〉0.05);FD与FQ、ND和LJR群体间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92.
为了建立适用于Os HV-1不同变异株的检测方法,在牡蛎疱疹病毒(Os HV-1)3个变异株全基因组序列比对的基础上,筛选到牡蛎疱疹病毒基因组中高度保守的DNA聚合酶(DNA polymerase)基因,据此设计巢式PCR引物,优化PCR反应体系和条件,建立了基于Os HV-1 DNA聚合酶基因的巢氏PCR检测方法(P-n PCR检测方法),利用P-n PCR与Cn PCR检测方法对不同年份和宿主来源的Os HV-1疑似感染样本进行检测。结果显示,Pn PCR检测方法能稳定地检出100拷贝/μL的病毒DNA;P-n PCR较C-n PCR检测方法具有更强的特异性和更高的检出率。研究表明,本研究建立的P-n PCR检测方法适用于Os HV-1不同变异株的检测,可为该病毒的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3.
为研究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消化道的菌群结构、消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酶活力特征,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系统分析大黄鱼胃、幽门盲囊和肠道中菌群组成及分布,并对比研究工厂化养殖和网箱养殖模式下的消化道菌群;同时,结合生化分析方法解析2种模式下消化道消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酶活力特征。结果显示,2种养殖模式下,菌群多样性随消化道延伸呈下降趋势;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f))、Fructobacillus、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等代表的菌属为共有优势菌群。其中,拟杆菌属(Bacteroides)和Anaerostipes等的丰度随消化道延伸呈下降趋势,而乳杆菌科、E01_9C_26_marine_group(o)所代表的菌属及黄杆菌属等则相反;普氏菌属(Prevotella_9)、乳杆菌科代表的菌属为2种模式养殖大黄鱼的主要差异菌属。工厂化养殖条件下,幽门盲囊和肠道中的菌群组成及其参与营养和免疫相关代谢通路的基因数目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胃部的菌群组成和相关代谢通路基因数目存在明显差异;而网箱养殖大黄鱼胃部与幽门盲囊和肠道的菌群结构及相关代谢通路基因数目差异相对较小。2种养殖模式下的大黄鱼消化道菌群与饲料菌群相近。另外,胃和幽门盲囊也具有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说明,整个消化道还具有一定的化学免疫屏障作用。本研究结果将为大黄鱼健康养殖提供基础参考,并为消化道菌群生理功能探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4.
三种免疫添加剂对草鱼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Vc、酵母多糖和壳聚糖,连续投喂42d,并在试验的第14、28、35和42天取样检测,研究其对草鱼血清溶菌酶活性、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活性、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性、补体C3、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和血液白细胞吞噬活性共6种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Vc可以提高血清溶菌酶活性、SOD活性、AKP活性、补体C3含量和血液白细胞吞噬活性高,并降低MDA含量。添加酵母多糖可以提高血清溶菌酶活性、AKP活性、补体C3含量和血液白细胞吞噬活性,并降低MDA含量,但不能提高SOD活性。添加壳聚糖可以提高血清溶菌酶活性、SOD活性、AKP活性、补体C3含量和血液白细胞吞噬活性,但不能降低MDA含量。饲料中添加Vc、酵母多糖和壳聚糖均对草鱼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5.
血蓝蛋白是一种具有多种非特异性免疫学活性且可以产生免疫学活性降解片段的多功能蛋白。为了探索血蓝蛋白新的降解片段,本研究以凡纳滨对虾旺itopenaeus vannamei)为研究对象,采用比较蛋白质学技术分析对虾感染病原菌后血清蛋白质组的变化。结果发现,对虾感染副溶血弧菌(Hbrio parahaemolyticus)12h后,血清中新增一种28.5kD的蛋白(命名为p28.5)。经MALDI-TOF/MS分析,其与凡纳滨对虾血蓝蛋白75kD亚基具有高度同源性。进一步研究显示,p28.5蛋白不仅可与抗血蓝蛋白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而且还与对虾抗感染能力呈正相关。由此推测,p28.5蛋白应该是对虾感染病原菌后产生的一种28.5kD血蓝蛋白降解新片段,其可能是血蓝蛋白发挥免疫学功能的一种新方式的产物。[中国水产科学,2008,15(3):425-430]  相似文献   
196.
为研究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vasa(Csvasa)基因调控区的功能,在已克隆的Csvasa基因编码序列的基础上,采用基因组步移和PCR扩增的方法克隆得到Csvasa调控区,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vasa基因5′区,并构建了含Csvasa基因调控区的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载体(p Csvasa-GFP-T),进一步通过显微注射技术初步验证调控区的驱动活性。结果表明,通过基因组步移和PCR扩增获得Csvasa 5′区5 166 bp和3′区1 655 bp,利用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对5′区序列进行分析,发现在转录起始点上游26 bp处存在保守的TATA框,以及潜在的转录因子结合点如SRY、Oct-1、Sox-5、CREB、GATA、AP-1、C/EBP、Sp-1、c-Myc、HNF、NKX2-5、V-Myb等。通过显微注射技术,将所构建的p Csvasa-GFP-T表达载体注射于青鳉(Oryzias latipes)受精卵并进行培养观测,发现Csvasa调控区能够驱动GFP在青鳉胚胎内表达,荧光表达率为81%。将有荧光的胚胎培养为成鱼,检测外源基因的整合率为11.5%。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半滑舌鳎原始生殖细胞(PGCs)的标记、追踪和操作研究以及半滑舌鳎的性别控制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7.
卵黄抗体及其在家禽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IgY的性质及特点 卵黄抗体(IgY)是禽类B淋巴细胞在抗原物质刺激下所产生,是母鸡将血液中的特异性抗体选择性地(主要是IgG)转移并沉积到卵黄,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的一种球蛋白,是禽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用于提高雏禽抵抗力的物质[1].  相似文献   
198.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广泛使用优质的H9N2灭活疫苗,可明显减少该地区禽流感的暴发次数,降低由禽流感给养禽业带来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99.
李盈锋  齐鑫  邵庆均 《饲料工业》2012,33(10):35-37
<正>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和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营养、环境和代谢等急剧变化的应激条件容易诱导鱼类产生疾病,甚至导致鱼类死亡,给养殖业带来巨大损失。以往使用抗生素防治海水养殖病害,其负面影响突出,国家  相似文献   
200.
通过对比水产品加工蛋白酶及其底物特异性位点突变酶E156S、E156N和E156D对白鲢鱼肉蛋白水解能力及其酶解产物抗氧化性的差异,探讨底物特异性改变对酶的酶解效率和产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突变酶E156D的终水解度最高(15.22%),其次为E156S(13.60%),远高于E156N与原酶的9.37%.原酶和突变酶E156S酶解白鲢鱼肉产物的抗氧化性无明显差异,分别为83.79%和84.05%.而突变酶E156N酶解白鲢鱼肉产物的抗氧化性为76.6%;E156D酶解白鲢鱼肉产物的抗氧化性最低(50.05%).说明枯草蛋白酶BPN底物特异性相关的156位点突变对蛋白酶水解鲢鱼蛋白能力和产物活性都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