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37篇
  免费   98篇
  国内免费   159篇
林业   7篇
农学   51篇
基础科学   7篇
  47篇
综合类   589篇
水产渔业   37篇
畜牧兽医   3155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163篇
  2022年   191篇
  2021年   194篇
  2020年   146篇
  2019年   207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117篇
  2016年   106篇
  2015年   91篇
  2014年   159篇
  2013年   143篇
  2012年   210篇
  2011年   174篇
  2010年   135篇
  2009年   177篇
  2008年   175篇
  2007年   136篇
  2006年   127篇
  2005年   149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62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71篇
  1993年   63篇
  1992年   90篇
  1991年   82篇
  1990年   76篇
  1989年   73篇
  1988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牦牛干巴和黄牛干巴挥发性风味特征与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分析和鉴定牦牛干巴和黄牛干巴中的特征性风味成分,采用电子鼻和固相微萃取(SPME)/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GC-O-MS)方法分析了其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电子鼻检测结果表明,2组样品之间的风味差异显著(p0.05)。2组样品中共鉴定出54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牦牛干巴和黄牛干巴中分别鉴定出42种和50种。2组样品中共有成分38种,包括12种烃类、7种醛类、8种醇类、3种酮类、2种呋喃类、1种酯类和5种其他类,其中,13种成分含量差异显著(p0.05)。烃类在牦牛干巴的风味组成中含量最高,而醛类在黄牛干巴的组成中含量最高。二氢化茚、十六烷、乙酸乙酯、乙酸-2-乙基己酯4种成分是牦牛干巴中的特有成分,3-甲基丁醛、反-2-辛烯醛、反式-2-壬烯醛、4-乙基苯甲醛、3-甲基丁醇、反式-2-癸烯醇、反式-2-辛烯醇、1-壬醇、苯乙醇、醋酸乙烯基酯、己酸乙酯、草蒿脑12种成分是黄牛干巴中的特有成分,这些物质是2组产品的主要差异性物质。脂肪氧化、氨基酸的Strecker降解及微生物代谢是牛干巴产品风味形成的主要来源。本研究将为牛干巴风味品质评价、生产工艺的控制、产品的标准化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2.
牦牛作为青藏高原地区农牧民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其产业发展与内陆地区的奶牛、肉牛相比还存在许多问题,如饲养管理方式粗放、季节性供应、缺乏精深加工、牦牛产品缺乏行业标准等。这些不利因素严重影响着牦牛产业的发展。笔者立足阿坝州牦牛产业发展实际,认真分析总结阿坝州牦牛产业存在的困难和短板,提出可行举措,以期对当地乃至全省牦牛产业的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3.
万成霞 《当代畜牧》2022,(12):28-29
为了进一步掌握青海省共和县牦牛牛皮蝇病的感染情况,笔者于2021年的3月和5月对青海省共和县辖区范围内养殖的3500头牦牛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3月和5月,牦牛牛皮蝇病的感染率均在40%以上,并且随着外界温度的逐渐回升,感染率逐渐增加。牦牛牛皮蝇病主要寄生在背脊部,其次是腰部,然后是肩胛部位,寄生部位多种多样。需要养殖者提高重视程度,加强对该种疾病的有效防范。  相似文献   
94.
牦牛脑包虫病又被称为脑多头蚴病,主要是由多头绦虫的幼虫寄生在牦牛的脑部和脊椎引起的一种寄生虫性的疾病,多头蚴的终末宿主为犬科类的动物。在我国牧区,牦牛脑包虫病的发病率较高,直接影响牦牛的养殖效益,给养殖户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为此,牦牛养殖户必须要加强对牦牛脑包虫病的防控,减少牦牛脑包虫病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我国牦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分析牦牛脑包虫病的主要发病特点与病原体及临床症状,针对牦牛脑包虫病制定治疗与防控方案。  相似文献   
95.
文章主要分析了牦牛流行预防和管理的现状,讨论了牦牛流行病的防治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6.
本试验旨在探究补饲精料对冷季放牧牦牛瘤胃细菌区系特征的影响,为实施放牧牦牛冷季营养平衡调控提供一定参考。试验用放牧牦牛均选自玉树州称多县歇武镇的同一养殖合作社,其中0.5岁公牦牛12头,等分为放牧组(Am)和补饲组(Tm),补饲组每天需补饲0.5 kg犊牛补饲精料;2.5岁公牦牛12头,等分为放牧组(Cm)和补饲组(Sm),补饲组每天需补饲1.5 kg生长牦牛补饲精料。试验期间,牦牛每天8∶00之前出牧,18∶00之后归牧并补饲精料。结果表明,Tm组0.5岁牦牛瘤胃细菌有效序列、覆盖指数显著大于Am组(P<0.05),而Am组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Tm组(P<0.05);Sm组2.5岁牦牛瘤胃细菌覆盖指数极显著大于Cm组(P<0.01),而Cm组Shannon指数极显著高于Sm组(P<0.01)。在门水平上,放牧组和补饲组的0.5岁和2.5岁牦牛瘤胃优势菌门均为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Tm组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和软壁菌门丰度显著高于Am组(P<0.05),变形菌门丰度极显著高于Am组(P<0.01);Sm组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和纤细菌门丰度极显...  相似文献   
97.
牦牛犊牛胃肠道内容物作为菌源,筛选出3株同时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起抑制作用的乳酸菌,编号分别为A1、A2和A8。经16S rRNA序列分析鉴定,A1、A2为乳酸片球菌,A8为戊糖乳杆菌。经体外评价其益生特性,在培养液pH=4时,所有乳酸菌的活菌数均较高;培养液胆盐浓度在3 g/L时,菌株的存活率均在50%。筛选的3株具有潜在益生性抑菌特性的乳酸菌,可为青海地区牦牛犊牛预防腹泻复合益生菌制剂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8.
为有效研究出高原地区牦牛育肥最佳饲养方式,促进牦牛商品化发展,减少死亡概率,使用高效饲养技术,转变传统饲养模式,促进牦牛行业化发展.本研究选择2018年12月到2019年12月的高原地区牦牛全舍饲、放牧育肥方法,对牦牛的具体生长情况以及育肥效果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短期六个月的育肥后,发现全舍饲育组、放牧组、对...  相似文献   
99.
为进一步提高牦牛血枯草芽胞杆菌发酵液多肽含量,对牦牛血发酵液进行酶解,以酶解液的·OH清除率、多肽含量为主要指标,筛选酶解发酵液的最适蛋白酶,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优化酶解工艺,并对比菌酶联合制备产物与发酵液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碱性蛋白酶酶解发酵液最佳条件为:酶解时间3 h、p H值9.5、酶解温度60℃和酶底比190 U·g-1,此条件下制备得到酶解液多肽含量为5.52mg·mL~(-1),较发酵液提高2.39倍。菌酶联合制备产物对·O2-及脂质过氧化的IC50分别为6.22、4.87mg·mL~(-1),发酵法制备产物对·O2-及脂质过氧化的IC50分别为8.42、11.71 mg·mL~(-1),且菌酶联合制备产物的还原力优于发酵制备产物。因此,菌酶联合制备牦牛血抗氧化肽法优于传统单一发酵法。本研究结果对提高牦牛血抗氧化肽得率,增加牦牛产品附加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0.
热休克蛋白60(HSP60)不仅在细胞保护方面发挥作用,也参与雄性动物生殖生理的调控。为研究HSP60基因序列特性及其在天祝白牦牛下丘脑-垂体-睾丸轴(HPT-axis)上的表达情况,探寻其在白牦牛睾丸发育、精子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RT-PCR和RACE技术获得白牦牛HSP60基因全长cDNA序列,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HSP60蛋白的理化性质、结构及不同物种之间的同源性等,并利用qPCR、Western blotting、免疫组化法分析HSP60在白牦牛下丘脑-垂体-睾丸轴中的表达及定位。结果表明,白牦牛HSP60基因cDNA全长为2 300 bp,开放阅读框为1 722 bp,编码572个氨基酸;其理论分子量为60.977k Da、等电点为5.69,编码的蛋白为非跨膜可溶性蛋白。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显示,白牦牛HSP60氨基酸序列与牛、瘤牛、绵羊、藏羚羊、骆驼、白犀牛、兔和黑猩猩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高、进化水平相近。HSP60基因及蛋白在白牦牛的下丘脑、垂体及睾丸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下丘脑及垂体组织表达量显著高于睾丸,下丘脑和垂体之间差异不显著。免疫组化结果显示,HSP60蛋白定位表达于白牦牛下丘脑组织的室旁核大细胞、室旁核小细胞和神经角演网、垂体组织的腺细胞、睾丸组织的精原细胞、精母细胞、支持细胞和间质细胞,而精子细胞中表达较弱。通过对健康成年白牦牛HSP60在下丘脑-垂体-睾丸轴的表达与定位检测,推断HSP60参与雄性白牦牛生殖轴调控,并参与睾丸发育与精子发生。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HSP60对雄性生殖调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