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54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172篇
林业   7篇
农学   53篇
基础科学   7篇
  49篇
综合类   603篇
水产渔业   36篇
畜牧兽医   325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166篇
  2022年   214篇
  2021年   278篇
  2020年   147篇
  2019年   207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117篇
  2016年   106篇
  2015年   92篇
  2014年   159篇
  2013年   144篇
  2012年   210篇
  2011年   174篇
  2010年   135篇
  2009年   177篇
  2008年   175篇
  2007年   136篇
  2006年   127篇
  2005年   149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71篇
  1993年   63篇
  1992年   90篇
  1991年   82篇
  1990年   76篇
  1989年   73篇
  1988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本文对青海高原牦牛板筋的加工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牦牛板筋的最佳加工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当添加食盐15g,白砂糖10g,料酒30mL时,在高压锅中煮制60min,制得的牦牛板筋品质佳。  相似文献   
82.
牦牛冷季补饲试验与示范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人工种草及牦牛冷季补饲试验与示范的结果表明:人工草地每公顷产鲜草19 500kg以上,示范户户均收贮青干草达14 500 kg,比示范前增加10 000 kg;180 d补饲青干草及90 d补饲玉米面,挤奶母牛、犊牛头均减少掉膘17.5 kg和8.34 kg,挤奶母牛延长挤奶时间增加挤奶量24.15 kg.试验两年间示范户犊牛、成年牛少死亡9头和7头.在不考虑减少掉膘、增加挤奶量以及促进牛群发情配种、提高牛群质量等效益情况下,扣除种草及补饲成本,每户可获纯利约2000元.  相似文献   
83.
1发病情况 2009年12月2日,刚察县泉吉乡年乃索麻村扎西家饲养的一群牦牛,共163头突然患病,急性死亡,3~5头/d不等,无年龄性别差异,截止到8日,7d时间内死亡25头;同村与其常接触的拉旦家的122头牦牛,仁青家的82头牦牛,5日也分别出现了发病病死亡现象,4d时间内死亡23头。后笔者前往就诊,至疫情扑灭时,共发病108头,发病率(108/367)29.43%;死亡88头(其中治疗前死亡48头,治疗过程中死亡40头),死亡率23.98%(88/367);致死率81.48%(88/108);治愈20头,治愈率18.52%(20/108)。  相似文献   
84.
牛出血性败血病的病原是巴氏杆菌,主要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所引起。急性病例以败血症和炎性出血过程为主要特征。本病的发生一般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冷热交替、气候剧变、多雨、潮湿的时期发生较多,主要是通过消化道,其次是呼吸道,吸血昆虫的叮咬而传播。笔者就2008年8月在我乡发生的一起牦牛出血性败血症的诊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5.
本研究选用了埋植CIDR栓法、埋植PRID栓法、PG法以及PMSG+PG法四套方案对西藏41头母牦牛进行了超数排卵试验。试验结果:埋植CIDR法得到的平均卵母细胞数为7.4枚/头,埋植PRID法得到的平均卵母细胞数为6.5枚/头,PG法得到的平均卵母细胞数为4枚/头,PMSG+PG法得到的平均卵母细胞数为4.8枚/头,各组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而经过卵母细胞成熟培养之后,埋植CIDR法得到的平均可用卵母细胞数为6.2枚/头,埋植PRID法得到的平均可用卵母细胞数也为6.2枚/头,PG法得到的平均可用卵母细胞数为4枚/头,PMSG+PG法得到的平均可用卵母细胞数为4.6枚/头,CIDR+FSH法与PRID+FSH法两组、两次PG法与PMSG+PG法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是CIDR+FSH法和PRID+FSH法组与两次PG法和PMSG+PG法组之间差异都极显著(P<0.01);用CIDR法和PRID法进行西藏牦牛超排效果较好,并可获得较多的可用卵母细胞。  相似文献   
86.
牛巴氏杆菌病又叫牛出血性败血症,简称牛出败,藏语称为"格合",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地方流行性或散发的急性热性传染病.该病是青海省天峻县常发和危害最大的一种牛传染性疫病.现将2004-2008年5年间青海省天峻县牦牛巴氏杆菌病流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7.
肉毒梭菌中毒症(Botulism)是由于摄人含有肉毒梭菌毒素的食物或饲料而引起的人和多种动物的一种中毒性疾病。主要特点是惭进性全身肌肉麻痹和瘫痪。因该病发病快、死亡率高,成为除牛出血性败血症外又一严重危害我县牦牛养殖业的主要疫病。  相似文献   
88.
2010年9月1525日,采用瞬时扫描法和所有事件取样法对贺兰山野化牦牛进行行为观察,建立了牦牛的行为谱,并将相关行为进行分类,即运动、摄食、休息、社群和其他行为。研究表明:牦牛秋季昼间行为的分配比例最高为运动行为(39.85±1.73)%,其次是摄食(33.33±2.50)%和休息(23.78±3.75)%行为,社群(0.99±0.27)%和其他(2.05±0.18)%较低。运动在8:0025日,采用瞬时扫描法和所有事件取样法对贺兰山野化牦牛进行行为观察,建立了牦牛的行为谱,并将相关行为进行分类,即运动、摄食、休息、社群和其他行为。研究表明:牦牛秋季昼间行为的分配比例最高为运动行为(39.85±1.73)%,其次是摄食(33.33±2.50)%和休息(23.78±3.75)%行为,社群(0.99±0.27)%和其他(2.05±0.18)%较低。运动在8:0010:00,14:0010:00,14:0016:00时有明显的高峰期,摄食高峰期出现在9:0016:00时有明显的高峰期,摄食高峰期出现在9:0010:00时和15:0010:00时和15:0016:00时,休息在12:0016:00时,休息在12:0013:00时出现高峰期。采用2个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U检验对不同年龄的牦牛行为进行比较,年龄因素对牦牛运动、摄食、休息和其他行为影响不显著(P>0.05),但对社群行为影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89.
旨在克隆获得牦牛StAR基因编码序列(CDS)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究其mRNA组织表达特性。本研究以屠宰场采集的成年母牦牛心、肝、脾、肺、肾、卵巢、输卵管、子宫组织(n=5),不同年龄(胎牛、1岁、2岁)牦牛的卵巢(n=3),不同发情周期(卵泡期、黄体期)的牦牛卵巢(n=3),黄体期黄牛的卵巢(n=3)及实验室冻存的牦牛颗粒细胞为研究材料。以牦牛黄体期卵巢cDNA为模板,用逆转录PCR克隆StAR基因,并使用MEGA7.0和ExPASy-ProtParam等软件分析其生物信息学特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牦牛StAR基因组织表达特性。结果发现,StAR基因CDS区长858 bp,编码285个氨基酸,StAR蛋白总体带正电荷,属于碱性亲水稳定蛋白,无跨膜结构及信号肽,主要存在于细胞质和线粒体; StAR基因具有较高的保守性,符合物种进化规律。牦牛StAR基因在卵巢表达水平最高(P<0.01),且2岁时卵巢表达水平极显著高于胎牛和1岁龄(P<0.01),黄体期卵巢表达水平极显著高于卵泡期(P<0.01);黄体期黄牛卵巢中StAR基因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牦牛P<0.01);在颗粒细胞的体外培养过程中StAR基因表达量逐渐上升,在培养24 h时达到高峰(P<0.01),随后显著降低。综上所述,StAR基因序列较为保守,在牦牛卵巢组织中表达最高,且表达水平随年龄与卵巢周期而变化,提示StAR基因可能参与牦牛卵巢及黄体功能相关的繁殖调控。  相似文献   
90.
在青海省大通种牛场育种一队对27头秋季断犊母牦牛进行了促发情试验。母牦牛断犊并经21-23d恢复饲养后,采用两次PG注射法和GnRH+PG注射法对母牦牛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结果显示:试验I组母牦牛发情6头,发情率66.67%,试验II组母牦牛发情2头,发情率22.22%。经统计分析,试验I组与试验II组母牦牛之间发情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II组母牦牛发情率与对照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