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2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22篇
林业   92篇
农学   56篇
基础科学   94篇
  133篇
综合类   571篇
农作物   24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128篇
园艺   66篇
植物保护   125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105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117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0篇
  1987年   3篇
  1983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根据共和盆地46年来的气象资料,分析了共和盆地46年来土地荒漠化时空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表明:近50年来,春、夏、秋、冬季和年度气温分别以0.21℃/10年、0.27℃/10年、0.38℃/10年、0.53℃/10年、0.35℃/10年的趋势增加;年度降水以0.38mm/10年速度增加,年降水量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基本经历了一个"多—少—多—少"的"冷湿—暖干"变化过程,暖干化趋势是荒漠化加快的一个重要原因。对46年来影响荒漠化的因子定量分析表明:作为最主要综合指标的第1主成分中的人口、牲畜总数及耕地面积的影响,贡献率是45.42%;第2主成分中的降水量、大风日数、气温的作用,贡献率为24.63%;第3主成分中的自然、人为因素,贡献率为15.0%。  相似文献   
52.
【目的】基于2000-2010年间的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利用净初级生产力(NPP)估算模型模拟银川盆地NPP,分别从逐月、逐年对其时空变化过程进行分析,并进行预测分析,阐述11年期间银川盆地植被NPP的时空格局与变化特征,探讨NPP与植被健康指数(VHI)之间的耦合关系。【方法】选取2000-2010年间的SPOT VEGETATION数据、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遥感数据、考虑了研究地区内及其周边气象站点数据等,利用CASA 模型,一元线性回归、奇异值分解等方法对银川盆地NPP空间分布进行估算与分析。【结果】2000-2010年,银川盆地逐月NPP平均值呈现小幅度增长,月均增加0.51 gC·m-2,以7月、10月NPP值增长最为显著;2000-2010年,银川盆地逐年NPP平均值也呈小幅度增长,年均增加0.24 gC·m-2,NPP 年平均值总体呈波动趋势,以2007、2009年NPP增长最为显著,降水直接导致了2005、2006年的NPP值出现低值;2000-2010年,从银川盆地NPP空间变化来看,行政区域年平均NPP物质量大小依次为:大武口区>永宁县>灵武市>西夏区>青铜峡市>利通区>平罗县>贺兰县>惠农区>兴庆区>金凤区。银川盆地NPP 平均值表现出“南北高中间低、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其中NPP低值集中在西夏区、兴庆区、金凤区等区域;NPP趋势的好坏与村镇点数量大小、人口数量呈异步变化关系;银川盆地的VHI变高(低)时,NPP随之变低(高),第一模态左右场的相关系数为-0.69,呈现异步耦合关系。【结论】采用光能利用模型对银川盆地的NPP进行估算模拟和实测验证,发现其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接近,该模型测算银川盆地的NPP较为合理;银川盆地NPP总体趋于良好,但局部区域出现恶化情况;银川盆地NPP波动明显,主要受土壤湿度的影响,因此NPP对干旱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53.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马家沟组(Om)发育典型膏盐岩-碳酸盐岩共生体系,其一、三、五段主要发育蒸发岩,二、四、六段多为碳酸盐岩,表生溶蚀作用影响了盐上马家沟组五段(Om_5)1~4亚段风化壳储层的形成与分布,成为靖边大气田主力产层。区内对于膏盐岩-碳酸盐岩共生体系储层岩溶效果定量评价较少,溶蚀模拟试验也多为温度、岩石成份、岩石结构、流体性质等单因素对白云岩溶蚀机理的定性模拟。因此,以基于地质条件下的溶蚀模拟试验为基础,定量评价岩溶作用对膏盐岩-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结构的影响,指出在常压、饱和CO_2水(3%~15%)、气温30℃的封闭体系下膏盐岩-碳酸盐岩共生组合溶蚀量与膏盐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含盐白云岩、含白云质膏岩、白云质膏岩、膏质白云岩、含膏白云岩溶蚀率依次降低,溶蚀前后孔隙度至少增加6%。含盐白云岩溶蚀率最高,达19.8%,含膏白云岩溶蚀率最低,仅为6.3%。据此提出含盐白云岩、含白云质膏岩等膏盐岩-碳酸盐岩共生体系是Om有利储集岩,经岩溶作用后孔隙度最高可提高6%~20%,从而较好地解释了Om_5含膏云坪相带存在规模优质储层的原因,并为阐明膏盐岩-碳酸盐岩共生体系岩溶储层形成机理及分布预测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54.
林龄对高寒沙地乌柳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对共和盆地4个林龄乌柳光合参数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5和37年生乌柳Pn日变化为双峰曲线,出现了光合“午休”现象;4和11年生乌柳Pn日变化为单峰曲线.11和25年生乌柳Pn和Tr日均值显著高于4和37年生乌柳,4年生乌柳WUEt日均值显著高于其它3个林龄乌柳.采用Michaelis-Menten模型对各林龄乌柳光响应和CO2响应参数拟合良好.11年生乌柳α值显著高于其它3个林龄乌柳;4和37年生乌柳Rd值显著高于11和25年生乌柳;11和25年生乌柳Amax值显著高于4和37年生乌柳.叶绿素荧光参数中,11和25年生乌柳ΦPSⅡ、qP日均值显著高于4年生乌柳,4年生乌柳NPQ日均值显著高于其它3个林龄乌柳,37年生乌柳NPQ日均值显著高于11年生乌柳.林龄对乌柳的光合能力产生了显著影响,处于不同生长阶段的乌柳采取了不同的生态适应对策.  相似文献   
55.
塔额盆地属冬春麦兼种区,实现冬小麦绿色丰产高效栽培是保证本区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本文从小麦品种选择、犁整地作业、施肥、播种、田间管理、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收获减损等方面介绍了塔额盆地滴灌冬小麦绿色丰产高效栽培技术,为大面积推广该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6.
土壤氮元素是植物需要最多的营养元素,大尺度研究土壤氮元素的空间变异结构,有利于系统地掌握当地土壤中氮的变异状况,便于科学管理。通过随机采样得到晋中盆地215个样点,分别提取0~20 cm土壤样品中的全氮含量,并采用半方差函数模拟及克里金空间插值分析土壤中氮元素变异结构与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中全氮含量的平均值为0.79 g/kg,与国家二级养分分级标准相比,处于缺乏状态;盆地内不同地点的土壤全氮含量差异较大,变异系数为47.67%,属于中度变异;通过半方差函数的4种模型模拟效果来看,指数模型模拟效果最好,氮元素结构方差比为0.504,具有中等空间自相关性;盆地中部河流两岸全氮含量高于盆地边山区,高值区与低值区呈斑块状分布,其中,最高值区分布于太原、清徐、榆次、太谷交界区域,最低值区分布于盆地西南部边山区的孝义市大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57.
研究1960-2009年塔城盆地日照百分率年、季、月时间变化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塔城盆地年平均日照百分率均在60%以上,其中塔城站、裕民站最多,均为66%;额敏站最少,为63%。四季平均日照百分率以夏季最多,普遍在200%以上,其次为秋季,春季居第三,冬季最少。  相似文献   
58.
鄂尔多斯盆地长7烃源岩是一套最重要的优质生油岩层,经研究在该烃源岩底部大量富集放射性元素铀,利用化学逐级提取、电子探针、a放射性照相等方法研究了长7优质捶源岩中铀的赋存状态及其相应的含量关系,并通过电子探针分析在该区首次发现了胶磷矿中的含钛独立铀矿物。研究表明,铀以独立铀矿物及类质同象形式存在于胶磷矿中,比例达50%;以吸附态赋存于黄铁矿和有机质中,比例达40%;还有少量铀被吸附在粘土矿物中,比例在10%以下。  相似文献   
59.
两千多年前,汉帝国仅凭借人力在西南群山中打通了南方丝绸之路,迎来了一段不朽的贸易传奇。今天,人类文明产生的力量再一次在这段道路上,奏响了浩大工程的进行曲。  相似文献   
60.
房亚民 《中国林业》2012,(17):45-45
西安地处关中盆地,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3.5℃左右,年降水量在505.7~985.3毫米之间。市区中的植被比较丰富,绿化覆盖率达到了39.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了5.5平方米。在秦岭山脉的作用下,其热岛效应比较明显。因此,城市绿化对于西安生态功能的构建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