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00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16篇
林业   967篇
农学   185篇
基础科学   42篇
  146篇
综合类   937篇
农作物   27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238篇
园艺   455篇
植物保护   5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155篇
  2013年   115篇
  2012年   157篇
  2011年   194篇
  2010年   263篇
  2009年   250篇
  2008年   315篇
  2007年   232篇
  2006年   267篇
  2005年   246篇
  2004年   113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灌丛生物量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不同密度的成熟林、郁闭前不同阶段的林分及郁闭后不同年龄阶段林分林冠下灌木和草本生物量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密度的50年生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在灌木叶和根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0),而在灌木枝、草本地上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均无显著差异(分别为P=0.151、P=0.640、P=0.162);不同林龄的未郁闭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在灌木叶、枝、根和草本地下部分生物量均有显著差异(P<0.010),而在草本地上部分生物量无显著差异(P=0.614);不同林龄的郁闭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在灌木叶、枝、根和草本地上部分生物量均有显著差异(P<0.050),而在草本地下部分生物量无显著差异(P=0.468)。给出了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灌木叶、枝、根和草本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的预测方程。  相似文献   
92.
为解决中国北方沙区灌木的平茬问题,设计了一种自行手扶式灌木平茬机.介绍了沙生灌木平茬机的设计要求、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及样机的性能试验.使用该灌木平茬机进行灌木平茬作业,留茬高度在8 cm以下,平茬效率为0.1 hm2/h;次年萌发枝条数量平均为平茬前的2倍以上.平茬机底盘的牵引性能试验表明最大牵引力为290 N;连续作业发现机器对沙土表层植被无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93.
石垟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主要种群的种间联结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基于2×2联列表,应用种间共同出百分率(C)和联结系数(D)等公式测定了浙江省石垟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16种主要乔木和23种主要灌木种群的种间联结性.结合已有的生态位研究结果,共同探讨植物种群之间的联结状况.结果表明:乔木层中木荷Schima superba,青冈栎Cyclobalanopsis glauca,马银花Rhododendron ovatum和麂角杜鹃Rhododendron latoucheae与其他多数种群间的联结性较高,而雷公鹅耳枥Carpinus viminea,老鼠矢Symplocos stellaris,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浙江新木姜子Neolitsea aurata和构栲Castanopsis tibetana等与其他种群间的联结性相对较弱.整个群落呈现出相对稳定的态势;灌木层253个种对中,C<10%的种对数占总种对数的83.4%,D<-30%的种对数占59.3%,绝大多数种对表现为弱联结性或无联结性.种间联结性越强,其生态位重叠值越大,种间联结性越弱,其生态位重叠值越小.  相似文献   
94.
帽儿山地区6种灌木地上生物量估算模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选择帽儿山地区6种典型灌木暴马丁香(Syringa reticulata var.amurensis)、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鸡树条荚蒾(Viburnum sargentii)、乌苏里绣线菊(Spiraea ussuriensis)、毛榛(Corylus mandshurica)、卫...  相似文献   
95.
吉林蛟河天然阔叶红松林下5种灌木生物量估算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吉林蛟河地区天然红松阔叶林林下常见的5种灌木为研究对象,分乔木型灌木﹝地面分枝少、主干明显,包括卫矛(Euonymus alatus)、东北鼠李(Rhamnus yoshinoi)﹞和典型灌木﹝地面分枝多、主干不明显,包括长白茶藨(Ribes komarovii)、暖木条荚蒾(Viburnum burejaeticum)、鸡树条荚蒾(Viburnum sargentii)﹞,以易测因子通过回归分析构建了单种各器官和全株(丛)生物量模型。结果表明:最优生物量模型均为幂函数模型或一次线性模型,除长白茶藨的丛当年枝生物量模型和丛多年枝生物量模型在0.01水平上显著以及暖木条荚蒾的当年枝生物量模型在0.05水平上显著外,其余模型均在0.001水平上显著。以植株个体为单位的生物量模型中,除东北鼠李叶生物量和枝生物量与植灌体积Vc相关性最好外,其余各器官生物量和全株生物量均与地径D或地径平方与树高的乘积D2H相关性最好。典型灌木的叶、当年枝、多年枝、枝、茎和地上生物量以分支个体为单位构建的生物量模型要好于以丛为单位构建的生物量模型,但地下生物量和全丛生物量模型正好相反,因此,以丛为单位构建地下生物量和全丛生物量模型为典型灌木的生物量估算提供了简便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96.
石磊  高倩  王磊  黄成  唐建清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605-4606,4731
[目的]为利用灌木柳作为克氏原螯虾实验室培养以及环境友好型的清洁化水产养殖的育苗材料提供基础性研究参数。[方法]使用传统的曝气水培育克氏原螯虾"仔虾"以及较大规格的幼体,研究了灌木柳根系对螯虾存活率、体长增长量和体长变异系数的影响。研究了较大规格的螯虾幼虾在2种氨氮浓度的Ⅴ类污水中的存活情况,并分析了氨氮浓度的变化。[结果]曝气水中灌木柳组"仔虾"存活率和体长增长量均显著高于空白组,体长变异系数无显著差异。在2 mg/L氨氮污水中,灌木柳组幼虾存活率和氨氮净化率均极显著高于空白组。在10 mg/L氨氮污水中,灌木柳组幼虾存活率显著高于空白组,而2组氨氮净化率没有显著差异。[结论]灌木柳对提高螯虾幼虾存活率、生长速度具有显著效果,而灌木柳对水体氨氮净化范围为2~10 mg/L。  相似文献   
97.
岷江干旱河谷主要灌木种群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和Schoener生态位重叠指数分析了岷江干旱河谷20种主要灌木种群在土壤水分、全N、速效P、速效K和pH 5个资源维上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特征.结果表明:小花滇紫草、三花莸、白刺花、多花胡枝子、马鞍羊蹄甲具有较大生态位宽度,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在维持岷江干旱河谷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相对稳定性中发挥重要作用;种群在各个资源维上的宽度值不同,说明对不同的资源利用能力不尽相同,在不同资源空间中的生态适应性亦不同.各个资源维上所有种群生态位宽度和的大小依次为pH全N土壤水分速效K速效P.由此看出,物种对速效P和速效K的利用能力低于对土壤水分的利用;同属种群间的重叠值较低.具有较高生态位宽度的物种一般具有较高的生态位重叠,但并非生态位宽度小的物种其重叠值也就小.灌木种群生态位的研究可用于指导岷江干旱河谷植被的保护和恢复.   相似文献   
98.
<正>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属毛茛科、芍药属的落叶型亚灌木,花色丰富,花大且美,为我国特产传统名花,也是世界上著名的花卉之一。牡丹以其硕大端庄、雍容华贵、国色天香的姿容和美好寓意,被称为"花中之王"。洛阳地处黄河中游的南岸,东傍嵩山,西依秦岭,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春季多风,夏季炎热,秋季凉爽,土壤肥沃,适宜牡丹生长。目前,洛阳牡丹已拥有1 260个品种,栽植面积0.7万hm2,年产种苗3.75亿株。  相似文献   
99.
对园林树木的整形是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在日常工作中通过修剪能够很好的创造树木的结构,提升树木的观赏效果,平衡营养分配,改善光照的条件。印在园林的氧化过程中,修剪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具有很强的技巧和科学性。本文结合工作经验,分析探讨了几种不同类型新植园林树木的修剪问题,以求共鸣。  相似文献   
100.
介绍了关帝林区的131余种野生灌木树种,分析了它们的重要价值,提出了林区灌木树种资源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