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3篇
林业   12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52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4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在诂经精舍和学海堂的影响之下,专门研习汉学的书院数量大为增加,不少科举出身的地方官吏将创立汉学书院作为改变书院片面追求科举的重要途径。然而随着乾嘉汉学地位的日渐式微,汉学书院也不得不教授科举之学。与此同时,不少以培养科举人才为主要任务的考课式书院也重视汉学教学,汉学书院与考课式书院都向培养科举人才方向靠拢,二者以是否开展科举教学为界线的区别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62.
法国汉学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内容上涵盖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数学等方面。近二三十年以来,法国在儒学思想史方面的研究有了较大的突破。于连、程艾蓝等知名汉学家在前辈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分别从思想、学术等层面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范式,同时对整个法国思想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旨在讨论几个主要代表人物的研究工作,并尽量顾及他们的最新成果及其互相关系,从而揭示法国汉学界在这个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  相似文献   
63.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白居易诗中的江南,当然也包括藏春于山水的湖湘。得天独厚的丰富地貌,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斑斓多姿的风光,也吸引了海内外游客做客湖湘。【新化奉嘎山】登“始祖梯田”看“田园大片”在新化县奉家镇周边的雪峰山脉区域内,藏着一片世外桃源,宛如一部田园风光的纪录大片。这里有源于两千多年前的紫鹊界梯田,有秦朝后裔避世的下团村,有黑茶渠江薄片的发源地渠江源。  相似文献   
64.
孟亚萍  李维  彭亚琼  陈瑾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1):100-102,111
立足于湖湘地域文化,以休闲观光农业为研究对象,探讨湖南休闲观光农业中湖湘文化的应用。通过对湖湘文化的设计元素进行提炼,提出了以湖湘地域文化为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设计理念和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65.
传统医药是我国具有鲜明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不仅包含深刻的精神文化内涵,也体现着丰富的医学科学价值。本文在分析湖湘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问题的基础上,运用“中医+”系统、开放、多元、创新的思维方法,从医疗服务、学术研究、技术传承、人才培养、文化传播、产业创新等六方面,集中探讨湖湘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66.
湖湘文化中有着一以贯之的治史传统。近代以降,湖湘学人分别参与了西方“新史学”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引进和传播,从而促成了传统史学的近代转型。转型后的中国史学,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这其中便包括湘籍历史学人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67.
由于"半吴半楚"的特殊身份,叶德辉对湖南学术文化兼具认同与区分两种矛盾心理。他一方面继承了近代湘人的文化使命感,视维护道统为己任;另一方面明确表现出对湘学的疏离,而以继承原籍江苏的汉学传统为荣。叶德辉对湘学的批判与近代以来湘学内部的自我反思相契合,使重建湘学知识谱系、树立湘学新传统成为叶德辉与部分湘人的共同努力。此种努力不但化解了叶德辉个人对于湘学的认同危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近代湘人学术风尚,反映了近代省籍意识强化背景下地域学术文化之间的互动与竞争。  相似文献   
68.
“以太为体,仁为用”是谭嗣同资产阶级新学的主要内容。在谭嗣同的新学体系中,物质文明是以“格致”为基础的近代科学技术,精神文明则是以“民权为标志的资产阶级政治学说”。谭嗣同新学的构建与主体文化的来源是以湖南文化所蕴含的丰厚哲学思想资源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69.
湖湘民间信仰是一个历史的建构过程。本文通过历史分析,考察湖湘民间信仰建构中精英文化与民俗文化、本土文化与域外文化的交流、渗透与互动,进而完成民间信仰的多元建构问题。  相似文献   
70.
探讨“大本大源”是湖湘文化的传统,“原道”是湖湘文化最基本的精神,原道、卫道乃至殉道成为湖湘文化规约下湖南士人人生基本的行为主导方式。毛泽东、蔡和森等灿若星河的一大批“五四”时期湖南有志青年最终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并与中国革命实际结合起来,与他们在湖南的文化氛围里形成的“原道”精神密切相关。在“五四”时期短短的6年时间里,湖南社会经历了反袁、驱汤、驱傅、驱张,湖南自治运动,以及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反日爱国运动、新文化运动等等,这些运动形成了湖南人一个探讨“大本大源”的“原道”过程,形成了一个历史的链条。而“五四”时期的湖南报刊,则成为这一历史转换、文化转型的不可或缺的“媒介”,成为这一代人才渡河之舟桥,冶炼之熔炉,砺剑之硎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