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8篇
  免费   119篇
  国内免费   239篇
林业   85篇
农学   142篇
基础科学   193篇
  597篇
综合类   1197篇
农作物   109篇
水产渔业   56篇
畜牧兽医   147篇
园艺   245篇
植物保护   125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97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122篇
  2020年   97篇
  2019年   123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109篇
  2016年   122篇
  2015年   95篇
  2014年   129篇
  2013年   133篇
  2012年   151篇
  2011年   172篇
  2010年   159篇
  2009年   164篇
  2008年   147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105篇
  2005年   103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微咸水灌溉与土壤水盐调控研究进展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随着淡水资源短缺的日益加剧,合理开发利用微咸水已成为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微咸水中含有大量盐分,用其灌溉必然增加土壤盐分,影响作物生长和土地质量。因此,采取有效措施调控土壤水盐状况成为微咸水安全利用的基础。本文较详细地回顾了微咸水灌溉条件下土壤水盐运移特征、微咸水入渗模型和水盐运移模型、微咸水灌溉方法、微咸水灌溉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土壤水盐调控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结合目前研究中关注的核心问题,提出了微咸水安全利用方面需要重点研究的科学和技术问题,为进一步研究微咸水灌溉对土壤和作物生长的影响和其内在机制,以及构建合理利用微咸水灌溉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2.
再生水根区交替灌溉对马铃薯中重金属累积和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再生水根区交替灌溉对马铃薯重金属累积及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灌溉条件处理下,4种重金属在马铃薯内积累趋势表现为:Zn>Cu>Pb>Cd;Cd在马铃薯内的分布趋势为茎>叶、根>果实;Pb在马铃薯内的分布趋势为叶>根>茎、果实;Cu在马铃薯内的分布趋势为茎>叶>根>果实;Zn在马铃薯内的分布趋...  相似文献   
103.
通过种植两茬油菜,设置7种施肥模式:有机肥施氮量600 kg/hm2;有机肥施氮量300 kg/hm2;无机肥施氮量767 kg/hm2;无机肥施氮量383 kg/hm2;有机肥施氮量450 kg/hm2,无机肥施氮量153 kg/hm2;有机肥施氮量300 kg/hm2,无机肥施氮量383 kg/hm2;有机肥施氮量150 kg/hm2,无机肥施氮量191 kg/hm2,研究了日光温室0~200 cm土壤中NH4+-N和NO3--N的迁移累积。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模式主要影响0~40 cm土壤中NH4+-N的平均累积量和平均质量比,单施无机肥的相应值大于单施有机肥;不同施肥模式主要影响0~40 cm土壤中NO3--N的平均累积量和平均质量比,当施氮量小于383 kg/hm2时,相应值从大到小依次为:单施无机肥、单施有机肥、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不同施肥模式也影响40~160 cm土壤中NO3--N的迁移累积。从地下水污染风险和产量考虑,北京农业种植区日光温室油菜种植可按照有机肥150 kg/hm2、无机肥191 kg/hm2的施肥模式进行施肥。  相似文献   
104.
采用室内土柱积液入渗试验,进行了不同斥水程度的2种土质的酒精溶液和蒸馏水的对比入渗试验研究,对比了不同斥水程度的土壤累积入渗量和入渗率随时间的变化,验证了Kostiakov公式在斥水土壤酒精溶液入渗的适应性,探索了i与t-1/2的拟合关系,以及全盐量和氯离子的剖面分布。结果表明,酒精入渗条件下,斥水性的存在明显影响土壤的入渗性能,而不同程度斥水性的斥水土壤的入渗能力变化不明显,但明显小于亲水土壤;湿润土层内的全盐量和Cl-的淋洗在不斥水条件下效果不明显,而在斥水土壤中较为明显,且在湿润锋处达到最大值;对土壤入渗率与入渗历时的关系,Kostiakov公式的适应性较好;i与t-1/2呈良好的指数关系。斥水性的存在影响酒精溶液入渗,但不同斥水程度的斥水土壤入渗不受酒精溶液的影响。与蒸馏水入渗相比,酒精溶液入渗极大地加速了土壤的入渗过程。  相似文献   
105.
旱地长期定位施肥土壤剖面中有效硫累积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对设在黄土高原旱地黑垆土上不同N、P配比与用量的长期定位试验土壤剖面有效硫的分布与累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长期施用不同量及不同配比的尿素与过磷酸钙肥料 ,对土壤剖面有效硫的含量影响明显 ,无硫投入的处理CK、N2、N4剖面有效硫含量低 ,平均分别为 7.73、10 .6 4、12 .16mg/kg ,分布均匀 ,而有硫投入的处理有效硫在剖面形成累积峰 ,最大含量可达 95.42mg/kg。大量的硫素随过磷酸钙施入土壤之后 ,部分以可溶无机硫酸盐形式被下渗水淋溶到土体的深层累积 ,累积量随施硫量的增加而增加 ,由于投入硫量大 ,在同一硫水平上 ,产量随氮肥用量增加而增加 ,但累积硫的量减少不多。石灰性土壤有效硫的下淋累积受作物、土壤、施肥、降水等多种因素影响 ,是长期的累积过程  相似文献   
106.
黄土高原人工林对区域深层土壤水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53,自引:2,他引:5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典型黄土区 1 0m土层土壤水分的分析表明 :黄土高原土壤深层具有丰富的土壤水资源 ,3~ 1 0m土层内土壤水资源从南部的 1 0 86.8mm逐渐降低到北部的 5 2 4.1mm ,各地土壤水资源量约相当于当地多年平均降水量的 2倍。在 1 0m土壤水分剖面内 ,随土层深度的变化土壤含水量具有波动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征。以荒坡地或低产农田为对照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 ,黄土高原目前主要的造林树种可利用 9~ 1 0m以下土层的土壤水资源。在黄土高原半干旱气候背景下 ,人工林植被的耗水主要使黄土区中北部地区 3~ 8m土层土壤含水量降低到长期接近或低于凋萎湿度 ,形成难以恢复的深厚土壤干层。人工林大量耗水形成的难以恢复的土壤干层是黄土高原特殊的生态水文现象 ,是目前区域人工植被生态系统不稳定性的体现。同时表明 ,黄土高原营造的人工林尚不能达到涵养水源之功能。  相似文献   
107.
土地利用方式对黄土丘陵土壤CaCO_3含量及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贾宇平  段建南 《土壤通报》2003,34(4):319-321
本文以具有典型黄土丘陵特征的砖窑沟流域为例,对该流域梁峁地主要土壤类型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0~200cm层土壤剖面CaCO3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CaCO3含量耕地>林地>荒草地;耕地土壤CaCO3有明显的累积层,累积深度约在20~100cm之间;林地累积层深度约在20~60cm之间;而荒草地无明显累积层。这种现象与一般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同。  相似文献   
108.
施肥对蔬菜中硝酸盐累积量的影响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在田间小区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品种,不同氮肥用量、不同施肥措施对芹菜和甘蓝中硝酸盐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蓝中硝酸盐累积量随机化学氮肥用量增加而增大,不同氮肥品种以硝酸铵最易增加蔬菜中的硝酸盐的累积,N.K配施或使用保肥增效都能使芹菜中硝酸盐累积量降低30%以上。  相似文献   
109.
为了找寻冰雹天气发生的原因及对农业的影响,利用多普勒雷达的反射率因子、径向速度、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等产品,结合高低空环流形势及地面资料,对发生在长治市2016 年6 月13 日的强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冰雹天气是由高空冷槽和与地面暖低压共同作用结果;(2)强回波与三体散射(TBSS)对提前预报强冰雹有较好的指示意义;速度场的辐合辐散可以判断回波未来发展趋势,增强预判准确性;当TBSS出现一定的持续性时,TBSS可以作为强冰雹预警的辅助指标;VIL是判别冰雹的有效工具之一,且对冰雹的预报有较好的指示作用;(3)加强冰雹监测,通过及时的“点”监测,实现“面”预警,是减少冰雹对农业生产造成灾害的一种有效的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110.
为探究不同施氮水平下小麦蚕豆间作对蚕豆根瘤形成及氮素吸收累积的影响,明确氮肥施用与豆科作物结瘤固氮、氮素吸收累积和产量的关系,通过2年田间试验,分析了N0、N1、N2和N3 4个施氮水平(蚕豆:0、45、90、135kg/hm2;小麦:0、90、180、270kg/hm2)下,单作、间作蚕豆各关键生育期根瘤鲜重、氮素吸收关键参数、地上部氮素累积量和产量的特征。结果表明,N0、N1和N2水平下,间作蚕豆根瘤鲜重比单作分别提高40.9%、27.2%和34.1%;高氮(N3)水平下,单作、间作蚕豆根瘤鲜重无显著差异。与单作相比,4个施氮水平下间作蚕豆的最大氮素累积量(A)和最大氮素吸收速率(Rmax)降幅分别为8.01%~13.93%和10.27%~12.98%,表明氮素吸收累积特点与根瘤鲜重相反。在蚕豆营养生长阶段(出苗后90d内),单作、间作蚕豆氮素累积量无差异;进入结荚期后(出苗90d后),间作显著降低了蚕豆的氮素累积量。同时,蚕豆产量也受施氮量和种植模式的调控,与单作相比,4个施氮水平下,间作降低蚕豆产量平均达20.66%。整体而言,在N1水平下,蚕豆根瘤鲜重和产量达最大值,随着施氮量增加,蚕豆根瘤鲜重、氮素累积量和产量均随之降低,间作促进根瘤形成的优势减弱甚至消失。因此,间作体系中蚕豆氮肥的运筹与间作优势的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