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94篇 |
免费 | 18篇 |
国内免费 | 36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78篇 |
农学 | 38篇 |
基础科学 | 70篇 |
267篇 | |
综合类 | 402篇 |
农作物 | 12篇 |
水产渔业 | 95篇 |
畜牧兽医 | 101篇 |
园艺 | 30篇 |
植物保护 | 5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31篇 |
2022年 | 38篇 |
2021年 | 33篇 |
2020年 | 25篇 |
2019年 | 41篇 |
2018年 | 18篇 |
2017年 | 34篇 |
2016年 | 48篇 |
2015年 | 49篇 |
2014年 | 61篇 |
2013年 | 79篇 |
2012年 | 94篇 |
2011年 | 84篇 |
2010年 | 72篇 |
2009年 | 74篇 |
2008年 | 73篇 |
2007年 | 88篇 |
2006年 | 55篇 |
2005年 | 67篇 |
2004年 | 32篇 |
2003年 | 18篇 |
2002年 | 20篇 |
2001年 | 12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3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3篇 |
1977年 | 1篇 |
1976年 | 2篇 |
1974年 | 2篇 |
1958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为了估算漓江上游农林经济的发展对决定地表微气候环境的水热通量的影响,计算山区复杂地形影响下的地表太阳辐射以改进SEBAL模型,提出归一化水热通量使不同时相具有可比性,对漓江上游1989-2006年5景TM/ETM卫星图像利用改进模型反演水热通量。结果表明,在空间上随植被覆盖度的增加,显热通量降低而潜热通量增加,植被覆盖度在0.2~0.7时的影响非常显著。1989-2000年植被覆盖度均值明显降低,而2000-2006年逐渐上升,导致波文比(显热与潜热比)均值明显升高然后逐渐降低,归一化潜热数值较高的像元比例减少然后增加,归一化显热数值较高的像元比例增加然后减少。尽管在2006年植被覆盖度均值接近于1989年,但波文比均值仍明显高于1989年。研究区经济林、旱地农作物面积的增加,阔叶林面积减少,水源林的减少与退化,导致了显热与潜热比平均值的升高。 相似文献
102.
淮河流域降雨-侵蚀背景及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全球气候正经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为土壤侵蚀及水土流失的防治提出新的挑战。研究探索气候变化特别是降雨变化特征、时空演变及对侵蚀的潜在影响,是深刻认识气候变化与土壤侵蚀之间关联,减少未来水土流失防治不确定性的前提和基础。以降雨侵蚀力为指标,对淮河流域降雨—侵蚀背景及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1951—2008年间流域多年降雨的潜在侵蚀能力为5 269.12 MJ/(mm.hm2.h),峰值位于南部的大别山区。时间演变上,全流域多年降雨—侵蚀背景未呈现显著增减趋势。空间变化上,周口、大别山区及蚌埠附近三个地区潜在侵蚀背景的上升趋势最为显著,北部鲁中南低山丘陵沿脉区域也呈现一定上升趋势,以上区域应优先加强侵蚀防治对未来降雨变化的适应研究。 相似文献
103.
江苏淮安市位于苏北腹地,自古以来就有“淮河熟天下足”之说.历史上汉唐时代即盛产稻米,为国之粮库.但自南宋以后,由于中原地区生态恶化、黄河泛滥、屡次夺淮,淹没了古老稻区.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淮河治理、“旱改水”的成功及杂交籼稻的大面积推广,淮安又恢复为鱼米之乡,成为盛产稻米的江苏粮仓.2007年,“淮安大米”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在此基础上,2012年再获“中国驰名商标”殊荣,为淮安市稻米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相似文献
104.
<正> 近年来,不少大城市上游修建了一些大型水库,作为城市工业和居民用水的主要来源。为了持续地保持这些水库的调节库容和防止污染,有的水库上游被列为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有的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以长春市的新立城水库为例,对大城市供水水库上游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应采取的对策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05.
淮河上游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元素地球化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野外考察研究的基础上,对河南禹州全新世风成黄土-古土壤剖面系统采样,利用X-荧光光谱仪测定了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其变化,并与磁化率曲线、粒度变化曲线对比分析发现:常量元素氧化物比值钾钠比、残积系数和以Rb为代表的微量元素含量等随剖面层次呈规律性变化,即在古土壤层(S0)中含量最高,表土层(MS)中次之,在黄土层(L1、Lt、L0)中最低。硅铝率和Sr的含量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规律。表明在全新世古土壤层和表土层形成时期,气候温暖湿润,成壤作用和次生粘化作用较强;在黄土堆积时期,气候比较干旱,沙尘暴频繁,成壤作用微弱。这些化学参数与磁化率曲线可以进行对比,表明成土过程中元素的迁移变化受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和成壤环境变化的控制。与黄土高原腹地的洛川剖面相比,淮河上游禹州剖面中绝大多数常量元素的含量较高,而绝大多数微量元素的含量偏低,磁化率也显著偏低,绝对值差别很大,粒度组成当中细沙成分含量很高,这说明淮河上游黄土物质来源与黄土高原地区明显不同。联系全新世时期黄河频繁泛滥、改道、沉积与黄淮平原盛行东北风形成流沙地的事实,认为淮河上游的黄土是黄河泛滥沉积物质经过风沙活动改造,由东北风力系统搬运而来的近源粉尘堆积,再经过就地风化或者成土改造而形成。 相似文献
106.
链霉菌FR-008产生一种七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FR-008,对真菌具有很高的抗菌活性,并对蚊子幼虫有高毒性(袁德军和周启,1990)。负责合成FR-008的基因簇被定位(Hu et al.,1994),有21个基因(共138kb,GenBank accession number AY310323)被确认参与了抗生素FR-008的生物合成以及调节和外运(Chen et al.,2003)。然而,在FR-008基因簇最左端fscO基因上游的基因是否与FR-008抗生素生物合成相关?为此,本研究对FR-008基因簇上游区域进行了序列测定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7.
108.
为研究岷江上游流域土壤侵蚀动态变化情况,使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和统计学、空间分析等方法探讨了该区域2001—2017年土壤侵蚀时空演变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1)岷江上游流域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西部、西南部、东北部和东南部。(2)土壤侵蚀模数显著减小区域主要分布在流域西部和西南部,从地形、降水和土地利用看,主要分布于海拔2 500~5 000 m、坡度大于15°、年均降水量800~1 200 mm的区域和林地侵蚀区。土壤侵蚀显著增加区域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南部,其中以中山、亚高山区域和年均降水量400~800 mm的干旱河谷区域为主。(3)土壤侵蚀状况与海拔、坡度、年降水量和植被类型在空间上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随着海拔、坡度、年降水量增加,土壤侵蚀现象越明显。(4)未利用地、草地和林地土壤侵蚀较明显,侵蚀占比(轻度及以上侵蚀面积占该类型的比例)分别为87.11%,39.75%和9.49%。(5)不同类型林地侵蚀占比由大到小为疏林地(15.04%)>针叶林(13.50%)>混交林(4.41%)>阔叶林(0.97%)。林地土壤侵蚀主要受降水和植... 相似文献
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