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09篇
  免费   1423篇
  国内免费   1812篇
林业   3114篇
农学   1471篇
基础科学   963篇
  1685篇
综合类   12362篇
农作物   1638篇
水产渔业   744篇
畜牧兽医   5266篇
园艺   1125篇
植物保护   1176篇
  2024年   299篇
  2023年   824篇
  2022年   1010篇
  2021年   1115篇
  2020年   855篇
  2019年   1114篇
  2018年   560篇
  2017年   918篇
  2016年   1142篇
  2015年   1091篇
  2014年   1431篇
  2013年   1464篇
  2012年   1896篇
  2011年   1941篇
  2010年   1918篇
  2009年   1955篇
  2008年   1734篇
  2007年   1630篇
  2006年   1463篇
  2005年   1277篇
  2004年   1192篇
  2003年   639篇
  2002年   281篇
  2001年   292篇
  2000年   185篇
  1999年   218篇
  1998年   156篇
  1997年   86篇
  1996年   62篇
  1995年   70篇
  1994年   77篇
  1993年   77篇
  1992年   92篇
  1991年   113篇
  1990年   97篇
  1989年   98篇
  1988年   93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3篇
  1975年   4篇
  1973年   3篇
  1957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61.
本试验旨在研究肌和β-丙氨酸对地塞米松诱导的C2C12细胞能量代谢损伤的调节作用。将C2C12细胞接种于6孔培养板中,待细胞分化5~6 d形成可收缩的肌管后,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正常孵育36 h)、应激组(DEX组,正常孵育24 h+10μmol/L DEX孵育12 h)、肌肽组(Car组,10 mmol/L肌肽孵育24 h+10μmol/L DEX孵育12 h)和β-丙氨酸组(β-Ala组,10 mmol/Lβ-丙氨酸孵育24 h+10μmol/L DEX孵育12 h)。细胞培养结束后,收集细胞,测定细胞内ATP、钙离子(Ca2+)含量以及糖酵解代谢和线粒体相关酶活性。结果表明:与Control组相比,DEX组细胞内ATP、葡萄糖、乳酸含量及Ca2+-ATP酶、乳酸脱氢酶、丙酮酸激酶活性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糖原、Ca2+含量及己糖激酶、线粒体呼吸链复合酶IV活性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与DEX组相比,Car组细胞内葡萄糖、ATP含量及...  相似文献   
962.
为有效控制蒿板青颗粒的质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蒿板青颗粒中有效成分一枝蒿酮酸和(R,S)-告依春含量进行了研究.采用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A)-0.4%磷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 min,5%A;0~10 min,5%A→15%A;10~25 min,15%A→30%A;2...  相似文献   
963.
城市生活垃圾污泥有机-无机复混肥对油菜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养分含量污泥垃圾有机-无机复混肥对土壤养分含量及油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污泥垃圾有机-无机复混肥,油菜产量和质量都明显高于施用化学复混肥;在施用同等养分水平条件下,施用养分含量为20%的有机-无机复混肥的土壤速氮、速磷、速钾明显高于40%的有机-无机复混肥,而40%的高于30%的,同时,施用污泥垃圾有机-无机复混肥的土壤和植株各相对应养分含量均高于施用化学复混肥.这说明污泥、垃圾作为复混肥料的原料对土壤养分供应水平和作物产量的提高都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964.
P.Barré等认为温带地区自然土壤中,由于植物根系将下层土壤中的钾和硅向上搬运,减缓了上层土壤中伊利石类矿物(混层伊利石/蒙皂石+伊利石)脱钾和脱硅过程,致使其长时间地存在较多的伊利石类矿物。本文旨在了解热带地区土壤中这一假设是否也存在,以海南琼北地区发育于由不同年代火山喷发形成的玄武岩所构成的时间序列土壤(1×104a,(9.0±2.0)×104a,(14.6±0.9)×104a,64×104a,(133±18)×104a,(181±8)×104a)为对象,利用X-射线衍射(XRD)技术分析了其黏土矿物的变化情况,结合土壤钾、硅、活性硅的分析结果,发现伊利石类矿物仅存在于(133±18)×104a以前的土壤中,表层土壤中钾和硅的含量高于下层的土壤,活性硅含量随成土年龄而降低。为此,我们认为:P.Barré假设在热带土壤形成发育过程中,在具有一定的生物复钾和复硅条件下,在成土初期也会存在,但最终会由于土壤强烈的脱钾和脱硅作用而逐步消失。  相似文献   
965.
采用了静态箱法研究优化施氮下湖北稻-麦轮作体系农田N2O排放特征。结果表明,农田N2O排放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N2O排放通量峰值大约发生在施氮后的第37~d。小麦季土壤N2O排放量范围为N2O 2.43~4.84kg/hm2,肥料氮通过N2O排放的损失率为0.54%0~.74%。水稻季土壤N2O排放量为N2O 0.892~.45 kg/hm2,肥料氮通过N2O排放的损失率为0.39%0~.47%。小麦季和水稻季施氮后01~5 d N2O排放量占当季总排放量的百分比分别为62.79%6~6.72%和87.97%9~3.14%。与习惯施氮相比,基于作物阶段氮素吸收增加追肥比例和施氮次数的优化施氮能有效减少土壤N2O排放。  相似文献   
966.
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cytoplasmic polyhedrosis virus,BmCPV)是家蚕的重要病毒病原之一,往往给养蚕业生产造成极大危害。我们以前的研究运用基因芯片技术在感染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家蚕中肠中鉴定出一个差异表达的3-羟酰辅酶A脱氢酶蛋白基因(Bombyx mori3-hydroxyacyl-CoA dehyrogenase protein gene-Bm3HAD)。本研究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克隆了该基因,其全长cDNA序列为1168bp,包含一个83bp5'端非翻译区序列(5'-UTR)、一个930bp的开放阅读框(ORF)和一个155bp的3'端非翻译区序列(3'-UTR);基因结构分析发现该基因由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组成。RT-PCR结果显示该基因在家蚕中肠、脂肪体、血液、丝腺及生殖体中均有表达。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该基因在BmCPV感染初期为上调表达,随着病毒感染的进展,该基因的表达水平逐渐降低,并转变为下调表达。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BmCPV对家蚕致病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有益的信息。  相似文献   
967.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3种钝化剂(粉煤灰、磷灰石和膨润土)对黑土中铜(Cu)的化学形态、生物积累和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钝化剂能显著降低Cu污染黑土中水提取态(DW)、TCLP提取态和二乙基三胺五乙酸-三乙醇胺(DTPA-TEA)提取态Cu含量,其中以膨润土的效果最为明显;Tessier连续提取测定发现,3种钝化剂显著降低非残留态Cu(水溶态和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含量(p<0.01),增加残留态Cu含量,表明3种钝化剂通过改变黑土中Cu的化学形态,降低了黑土中Cu的可淋失性和生物有效性;与对照相比,添加钝化剂能显著降低水稻地上部分的Cu含量(p<0.01),如在400Cu mg/kg处理的土壤上,添加2.5%的粉煤灰、磷灰石和膨润土使米粉中的Cu含量分别降低21.8%,22.7%和31.9%。土壤中可淋失态和生物有效态Cu的分析表明,钝化剂主要是通过改变土壤中Cu的化学形态,降低土壤中Cu的生物有效性,以降低Cu在水稻中的积累;试验表明,Cu污染土壤中施用钝化剂可以修复Cu污染,降低水稻Cu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968.
胶质芽孢杆菌对印度芥菜富集土壤Cd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灭菌土培试验研究分别接种0,12.5,25,37.5,50,62.5ml/盆活菌浓度为1×109 cfu/ml的胶质芽孢杆菌,对印度芥菜修复Cd污染土壤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接入胶质芽孢杆菌菌液25ml/盆时,植物地上、地下部分对Cd的提取量分别为其他接种量的1.10~1.48倍,1.32~1.77倍。以不种印度芥菜作为对照,种印度芥菜处理的土壤Cd随着时间的变化去除效果有所不同,接菌后14d左右土壤Cd含量最低,收获时土壤Cd去除率可达到20%,显著提高其植物修复效果。同时,不同浓度的胶质芽孢杆菌均可以促进富集植物的生长,印度芥菜地上、地下部分生物量分别提高3%~16%,4%~61%。综上,胶质芽孢杆菌不但可以提高污染土壤中Cd的生物有效性,而且可明显促进超富集植物生长。  相似文献   
969.
采用室内培养法和土柱法,研究了2-羟基-1,4-萘醌在土壤中的降解作用和淋溶行为。结果表明,2-羟基-1,4-萘醌在灭菌和非灭菌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3.47~6.98d和0.42~0.53d,且随着2-羟基-1,4-萘醌浓度增加,其降解半衰期延长。说明微生物对其降解过程起主导作用。参考POPs国际公约关于化学品持久性的定义,2-羟基-1,4-萘醌在土壤中属于易降解有机物。通过2-羟基-1,4-萘醌在土壤中的淋溶研究发现:当其添加浓度为5mg·kg-1和10mg·kg-1时,各处理土层中均未检出2-羟基-1,4-萘醌;当添加浓度为20mg·kg-1时,仅在0~10cm土层样品中检测到2-羟基-1,4-萘醌。与未老化土壤相比,2-羟基-1,4-萘醌在老化土壤中的淋溶作用减弱。  相似文献   
970.
宋洋  王芳  蒋新 《土壤》2011,43(3):343-349
1,2,4-三氯苯(1,2,4-TCB)的微生物降解机制包括好氧降解、还原脱氯和共代谢。本文简要综述了国内外对1,2,4-TCB微生物降解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其微生物降解的可行性,讨论了其好氧降解的微生物种类以及降解途径,阐述了厌氧条件下,混合菌群以及纯菌株对1,2,4-TCB还原脱氯的过程,目的是为1,2,4-TCB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