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74篇 |
免费 | 25篇 |
国内免费 | 52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7篇 |
农学 | 21篇 |
基础科学 | 7篇 |
4篇 | |
综合类 | 819篇 |
农作物 | 11篇 |
水产渔业 | 802篇 |
畜牧兽医 | 156篇 |
园艺 | 12篇 |
植物保护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31篇 |
2021年 | 25篇 |
2020年 | 33篇 |
2019年 | 33篇 |
2018年 | 30篇 |
2017年 | 34篇 |
2016年 | 52篇 |
2015年 | 44篇 |
2014年 | 104篇 |
2013年 | 99篇 |
2012年 | 155篇 |
2011年 | 139篇 |
2010年 | 95篇 |
2009年 | 127篇 |
2008年 | 108篇 |
2007年 | 97篇 |
2006年 | 65篇 |
2005年 | 78篇 |
2004年 | 52篇 |
2003年 | 71篇 |
2002年 | 59篇 |
2001年 | 58篇 |
2000年 | 31篇 |
1999年 | 29篇 |
1998年 | 40篇 |
1997年 | 29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19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13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74年 | 3篇 |
197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2.
<正>泥鳅属鲤形目,鳅科。泥鳅被誉为水中人参,其味道鲜美,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在医药上也具有较高价值,是我国外贸出口的重要水产品之一。泥鳅因其适应性强、疾病少、成活率高,且繁殖力强、运输方便、饵料易得,已成为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现就泥鳅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作一简单的介绍。一、气泡病1.主要症状:泥鳅浮于水面,肚皮鼓起似气泡,因水中 相似文献
53.
54.
泥鳅是一种温水性底层小型鱼类,具有适温范围广、耐低氧和杂食性等特点。泥鳅蛋白质含量高,脂肪、胆固醇含量极低,氨基酸总量高于常规鱼类,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民谚说“天上斑鸠,地下泥鳅”,并赋予其“水中人参”的美誉,是名符其实的强身美食。 相似文献
55.
56.
采用PCR-RFLP分析方法,对洞庭湖、武汉两地的二倍体和四倍体泥鳅线粒体DNAND-5/6基因多态性及4个群体遗传变异和遗传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0尾泥鳅mtDNAND-5/6扩增片段长度均为2.2kb;从13种限制性内切核酸酶中筛选出6种多态性内切酶(HaeⅢ、DraⅠ、RsaⅠ、TaqⅠ、HinfⅠ、MspⅠ),对扩增产物进行酶切,共检测到66种单倍型。泥鳅群体内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7679~0.9385和0.01041~0.03212;其中,洞庭湖二倍体核苷酸多样性最高(0.03212),武汉二倍体其次(0.02452),二倍体群体内核苷酸多样性高于四倍体。群体间的核苷酸多样性(π)大小为0.02588~0.04144,平均值为(0.031737±0.000005)。群体间的核苷酸歧化距离(δ)大小为0.00462~0.01617,平均值为(0.010659±0.000003);其中,武汉二倍体和四倍体之间的核苷酸歧化距离最大(0.01617),武汉四倍体和洞庭湖二倍体之间的核苷酸歧化距离最小(0.00462)。MonteCarlo模拟x2检验表明,4个群体间的单倍型频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01)。UPGMA聚类分析表明,武汉四倍体、洞庭湖二倍体和四倍体聚为一支,亲缘关系较近;武汉二倍体为单独一支。 相似文献
57.
58.
59.
泥铼去巢流水孵化人工繁殖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人工催产、人工授精、去巢流水孵化等技术进行泥鳅人工繁殖技术初步研究。共计催们雌鳅67尾,获卵43.79万粒平均催产率86.1%。平均受精率81.0%,平均孵化率78.4%,平均出苗率59.2%。另还描述了泥鳅胚胎发育主要阶段的观察结果。 相似文献
60.
[目的]了解温度对泥鳅仔鱼孵化和仔鱼活力的影响。[方法]在不同温度(18、21、242、73、0和33℃)下,研究泥鳅受精卵的培育周期、孵化周期、孵化率和畸形率,对初孵的泥鳅仔鱼进行耐饥饿试验,测定其不投饵存活系数(SAI)。[结果]当温度为18~33℃时,泥鳅受精卵的培育周期和孵化周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当温度为18℃时,泥鳅受精卵的培育周期和孵化周期最长,分别为39.43和10.13 h。当温度为21~27℃时,受精卵孵化率达80%以上,且初孵仔鱼的畸形率较低。当温度为18~30℃时,初孵仔鱼在24 h和48 h存活率都相对较高。不投饵存活系数(SAI)随温度的增长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当温度为24℃时,仔鱼的SAI值最高(27.01)。[结论]泥鳅受精卵孵化的适宜温度为21~27℃,仔鱼生存的适宜温度为21~24℃。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