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1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52篇
林业   17篇
农学   21篇
基础科学   6篇
  4篇
综合类   798篇
农作物   11篇
水产渔业   798篇
畜牧兽医   153篇
园艺   1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103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155篇
  2011年   139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126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97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3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51.
为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GFBP-1)基因在二倍体和四倍体泥鳅之间的表达差异及其与DNA甲基化的相关性,克隆二倍体、四倍体泥鳅的CDS序列和启动子序列,并分别采用qRT-PCR和亚硫酸氢盐测序技术(BSP)分析IGFBP-1在二倍体、四倍体泥鳅中的表达水平及启动子区和第一外显子区的甲基化水平。结果显示,泥鳅的IGFBP-1基因CDS序列长789bp,编码262个氨基酸,二倍体、四倍体泥鳅间有5bp的差异,但氨基酸序列完全相同。在二倍体、四倍体中分别克隆得到2 341bp和2 331bp的启动子序列,倍性间的序列相似度达99%,启动子序列中包含典型元件TATA-box,以及SP1、CREB、C/EBP、POU2F2、GATA-2/3/4和SRY等转录因子结合位点。泥鳅的IGFBP-1基因主要在肝脏中表达,且四倍体泥鳅肝脏中IGFBP-1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二倍体(P0.01)。四倍体泥鳅IGFBP-1基因启动子及第一外显子区的甲基化水平均比二倍体低,其中四倍体肝脏中的甲基化水平显著低于二倍体(P0.01)。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IGFBP-1基因主要表达的肝脏组织中,其mRNA表达水平与DNA甲基化水平呈负相关,启动子区较高的甲基化可能抑制了二倍体泥鳅IGFBP-1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52.
采用SDS-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技术,探讨冷刺激对泥鳅血液蛋白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血液蛋白质发生了变化,即产生了冷激蛋白;同种泥鳅,控制产生冷激蛋白的特定基因在一定的刺激强度和刺激程度下,产生冷激蛋白的时间和种类不同;不同种泥鳅,在相同低温处理条件下,产生冷激蛋白的时间和种类也不一样.本研究不仅为研究冷激蛋白提供了前提,而且为两种泥鳅的人工养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3.
泥鳅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做好病害防治工作。常见的病害有赤鳍病、水霉病、气泡病、曲骨病、车轮虫病、舌杯虫病、农药中毒及其他生物敌害等。主要防治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54.
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和大鳞副泥鳅(Paramisgumus dabryanus)同属鲤形目鳅科花鳅亚科,是中国常见的经济鱼类,它们养殖简单,一年四季均可进行人工催产繁殖,是进行鱼类发育生物学研究的好材料.  相似文献   
55.
为获得不同倍性泥鳅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及模式,以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为研究对象,利用正交试验建立了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 MSAP)方法的反应体系,并利用该方法对二倍体泥鳅鳍基因组DNA进行了MSAP分析。结果表明:最佳双酶切反应体系为800 ng的泥鳅基因组DNA,用EcoR I、 Hpa II和Msp I各10 U,在37℃下反应8 h后即可酶切;最佳预扩增反应体系为模板4μL、预扩增引物0·8μL、0·2 mmol/L dNTPs、1·5 mmol/L Mg2+和 Taq 1 U;最佳选择性扩增反应体系为预扩增产物稀释20倍的模板2μL、引物1·5μL、0·375 mmol/L dNTPs、1·5 mmol/L Mg2+和 Taq 1 U;二倍体泥鳅全甲基化率分别为24·1%、20·8%、22·3%,半甲基化率分别41·4%、20·8%、33·3%,总甲基化率分别为65·5%、41·6%、55·6%。研究表明,该反应体系稳定、可靠、重复性好,为MSAP技术在多倍体泥鳅相关研究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6.
为研究杂交三倍体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的形成机制,探寻其产业化生产的有效途径,通过对GISH的多项试验参数进行优化,建立杂交三倍体泥鳅GISH技术反应体系,并对天然四倍体泥鳅(4n=100)与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2n=48)正、反杂交后代进行GISH分析。结果表明:杂交三倍体泥鳅GISH技术反应体系中,探针DNA在温度为105℃、持续时间为2 min时,片段化后探针DNA片段长度为500~1000 bp;封阻DNA在温度为110℃、持续时间为10 min时,片段长度为100~500bp;标记后的探针DNA与片段化后的封阻DNA混合比(P/B)在1∶25和1∶50时均可以得到较好的杂交信号;以大鳞副泥鳅全基因组DNA为探针DNA、天然四倍体泥鳅全基因组DNA为封阻DNA,与二者正、反交后代进行基因组原位杂交试验,结果显示,来源于亲本大鳞副泥鳅24条染色体在着丝点处均有杂交信号,无杂交信号染色体50条,来源于亲本泥鳅。该研究结果不仅为杂交三倍体泥鳅后代的鉴定提供了最直观的证据,也为中国天然四倍体泥鳅是含有四套染色体组的遗传四倍体并能产生2n的配子提供了分子细胞遗传学基础数据,对泥鳅三倍体育种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7.
甲醇对泥鳅红细胞微核和核异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鳅为试材,采用微核测试法研究不同浓度甲醇(0~18.0 ml/L)及不同染毒时间(4~6 d)对泥鳅红细胞微核率和核异常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浓度和时间范围内,泥鳅红细胞微核率和核异常率随甲醇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甲醇染毒时间延长而增加;t检验表明,泥鳅红细胞微核率、核异常率与对照的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即甲醇对泥鳅的红细胞造成显著的染色体损伤.  相似文献   
58.
真泥鳅和大鳞副泥鳅怀卵量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真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和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体长与怀卵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两种泥鳅的平均绝对怀卵量都随体长的增加有明显的增加趋势,体长在10 cm以下时,两种泥鳅的平均绝对怀卵量没有显著差异;体长在10-25 cm时两种泥鳅的平均绝对怀卵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同一体长段真泥鳅的怀卵量高于大鳞副泥鳅.  相似文献   
59.
毒死蜱对大鳞副泥鳅的急性毒性及遗传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估测毒死蜱的环境毒性,以大鳞副泥鳅为试验动物,设置毒死蜱对其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试验,研究毒死蜱对大鳞副泥鳅的半数致死质量浓度(LC50)和红细胞DNA的损伤程度。结果表明:毒死蜱对大鳞副泥鳅24、48、96h的LC50分别为524.76、291.53、193.20μg/L,安全质量浓度(SC)为26.99μg/L;试验各组(毒死蜱质量浓度分别为26.99、45.11、63.23μg/L)的红细胞微核率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其最高微核率出现在最高剂量组(63.23μg/L)染毒后的第6天,为4.111‰,微核率与毒死蜱质量浓度和染毒时间呈正相关。毒死蜱具有较强的环境毒性,并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剂量效应。  相似文献   
60.
采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探讨不同浓度的洗衣粉溶液对泥鳅体内不同组织(血液、心脏、肝脏、肾脏等)中可溶性蛋白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组泥鳅不同组织中可溶性蛋白的电泳条带较正常泥鳅有明显的增添、缺失等变化,表明洗衣粉有一定的毒性,能对泥鳅体内重要蛋白的合成和表达产生重要影响,这是因为洗衣粉干扰了泥鳅体内蛋白质的正常合成秩序,参与了蛋白质合成酶系中的竞争或抑制,进而导致泥鳅体内蛋白质产生质和量的增减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