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91篇
  免费   279篇
  国内免费   560篇
林业   337篇
农学   795篇
基础科学   219篇
  939篇
综合类   3753篇
农作物   732篇
水产渔业   296篇
畜牧兽医   629篇
园艺   464篇
植物保护   166篇
  2024年   68篇
  2023年   229篇
  2022年   296篇
  2021年   304篇
  2020年   256篇
  2019年   264篇
  2018年   190篇
  2017年   278篇
  2016年   296篇
  2015年   300篇
  2014年   412篇
  2013年   436篇
  2012年   489篇
  2011年   453篇
  2010年   456篇
  2009年   452篇
  2008年   552篇
  2007年   424篇
  2006年   372篇
  2005年   311篇
  2004年   211篇
  2003年   217篇
  2002年   137篇
  2001年   142篇
  2000年   109篇
  1999年   71篇
  1998年   79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67篇
  1995年   69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4年   5篇
  196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不同栽培模式早稻-再生稻头季干物质积累运转特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试验研究不同栽培模式(超高产栽培模式和常规栽培模式)对再生稻头季稻株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运转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秧苗移栽大田后,超高产栽培模式头季稻株的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从分蘖期到成熟期均比常规栽培模式的高,在生长中、后期尤其显著,分别高10.77%和63.29%;超高产栽培模式的群体干物质累积总量在头季稻整个生育期比常规栽培模式高24.83%~38.17%,茎鞘物质运转率、茎鞘物质转换率分别比常规栽培模式高10.60%和13.88%,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比常规栽培模式多21.43%,穗粒数多1.88%,产量比常规栽培模式高24.22%.  相似文献   
962.
铜盐毒害对紫鸭跖草养分吸收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含有不同浓度CuSO4的Hoagland营养液培养紫鸭跖草枝条,研究了紫鸭跖草对铜的耐性和超积累以及铜胁迫下紫鸭跖草生长和营养状况.结果表明:紫鸭跖草根部铜的积累量低浓度Cu2 供应时增加幅度不大,高浓度Cu2 供应时增加幅度较大;茎部的情况与根部相似;但叶部在低浓度Cu2 供应时铜的积累量几乎没有变化,高浓度Cu2 供应时铜的积累量增幅较大.在500 μmol · L-1和1 000 μmol · L-1铜处理下,紫鸭跖草整株铜积累量分别为866 mg · kg-1(DW)和1 130 mg · kg-1(DW).紫鸭跖草对铜的吸收和转运效率与铜的供给量呈正相关性.100~250 μmol · L-1铜的供应能明显促进紫鸭跖草生长.高浓度铜促进了钾、钙的吸收而阻碍了锌的吸收及镁向地上部分的运输,尽管如此,氮、磷、钾、镁、钙的浓度均在满足常规植物正常生长的浓度范围内.铜胁迫下对根部蛋白质表达活跃,氨基酸含量增加.研究结果表明紫鸭跖草对铜有很大耐性和富集能力.  相似文献   
963.
[目的]研究不同筋型小麦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对追施氮量的响应,揭示其干物质积累特征,为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科学参考.[方法]田间试验于2016—2017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北京试验基地进行,供试品种为强筋小麦'藁优2018'和'师栾02-1',中筋小麦'中麦8号'和'中麦175',弱筋小麦'扬麦22'和'扬麦15'...  相似文献   
964.
长期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有机碳动态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在23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区,研究了长期施肥对红壤水稻土不同发生层有机C含量及其储量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施肥(CK)、无机肥(NPK)、有机肥(猪粪 紫云英绿肥,OM)和无机肥与有机肥配施(NPKM)处理中,土壤有机C的积累过程还处于稳定增长的阶段,特别是施有机肥处理(OM和NPKM)其增加趋势与利用年限呈显著的直线相关.各施肥处理土壤剖面不同层次有机C含量都呈如下的顺序:A>P>W1、W2,表现出随着剖面的加深有机C含量逐渐降低的趋势,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C含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表层.随着年限的增加,土壤有机C储量都有增加的趋势.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剖面4层(A、P,W1和W2)土壤有机C储量都表现出NPKM>OM>NPK>CK的趋势,施入有机肥促进了土壤有机C储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965.
参考WHO/FAO规定的日允许摄入量换算得到的评价标准,调查评价了坝上地区西芹硝酸盐的积累状况。分析结果表明,西芹的品种及不同部位间硝酸盐含量差异较大,不同部位的积累量为:茎>叶。另外,同一部位不同部分的含量也有较大差异,一般外叶>内叶,茎下部>茎上部。从农产品安全卫生学的评价标准表明,坝上高施肥老菜区西芹硝酸盐含量相当一部分超标。  相似文献   
966.
水土资源合理利用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是当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北京市怀柔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监测数据为基础,综合分析了怀柔区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的结构、功能以及水土保护效益.分析结果认为,降雨是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外营力,怀柔区近几年的降雨特征表明.该区降雨量、降雨强度以及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异性大,但降雨侵蚀力基本上呈现从中南部向南北部递减的趋势.2005-2006年监测数据表明,水土流失重点保护区和重点监督区的土壤侵蚀强度和污染物流失强度较低,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重点治理区虽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但是相对于重点保护区和重点监督区仍然偏大,说明这个区域的水土保持力度应该进一步加强.该区2006年的降雨量小于2005年的降雨量,而不同区域的径流强度却大于2005年径流强度,说明水土保持三道防线模式可以有效地控制泥沙,实现清水出沟的效果.  相似文献   
967.
属性识别理论在闽江沙溪段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属性识别理论和属性识别准则,对闽江沙溪段支流水中11个典型断面的水质进行监测并建立属性识别模型.模型评价结果为,8个断面水质均达到国家Ⅲ类标准,可作为饮用水源,而另3个断面水质均超标.评价结果与模糊隶属函数法评价结果一致,说明属性识别模型评价方法具有可行性.同时,通过11个断面水样在254 nm波长下的吸光度值分析可知,其主要污染物均为无机物.  相似文献   
968.
研究马铃薯会-2的干物质积累及氮、磷、钾养分的吸收、积累和分配特征,结果表明,会-2叶片对氮、磷、钾的吸收速率与干物质积累速率的变化同步,呈双峰曲线变化,分别在现蕾期和终花期间出现峰值;块茎干物质积累及养分吸收速率呈单峰曲线,块茎干物质主要在盛花期至茎叶枯萎期形成,该期也是块茎养分积累的主要时期;终花期以前,干物质及养分主要分配在地上部分,终花期以后,主要分配在块茎中;会-2对氮(N)、磷(P2O2)、钾(K2O)的吸收比例为1:0.140:1.919;生产500 kg块茎,需吸收N 2.756 kg,P2O5 0.310 kg,K2O 4.256 kg.  相似文献   
969.
基于干旱对全球植物生物量分配影响的数据库,选择丛枝菌根(AM)、外生菌根(ECM)和二者兼生型菌根(AM+ECM)3种最常见的菌根类型,研究3种菌根类型植物应对干旱时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的变化,采用一般线性模型模拟分析器官间的相对生长速率,探索不同菌根类型植物生物量分配对干旱的响应。结果表明:在干旱条件下,AM和AM+ECM植物根系生物量(MR)的分配率分别增加了8.2%和7.6%,而ECM植物对MR的分配则无显著变化;干旱导致AM植物茎生物量(MS)分配率降低了7.7%,ECM和AM+ECM植物对MS的分配则无显著变化;干旱使得AM+ECM植物和ECM植物叶生物量(ML)的分配率分别下降了9.4%和6.5%,AM植物ML则无显著变化;不同菌根类型植物遭受干旱时,AM和AM+ECM植物根、茎、叶的生物量积累速率依次降低,ECM植物茎、叶、根的生物量积累速率依次降低;不同菌根类型植物对干旱响应的策略不同,AM植物通过降低茎和生殖器官的生物量分配来提高对根的生物量...  相似文献   
970.
探究移栽期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党参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区域党参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于2020年在甘肃省定西市进行党参分期移栽试验,设置3个移栽期,以传统移栽期为对照(CK,4月1日移栽),设置较传统移栽期推迟5 d(T1,4月6日移栽)和10 d(T2,4月11日移栽)处理,并对不同移栽期党参生长发育、生物量积累特征和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分枝期出现时间差异最大,T2较CK、T1分别推迟5、2 d,移栽期推迟,生长期缩短,参根进入快速生长的时间提前,起始生长势(C0)增大,T2较CK、T1分别提高24.72%和6.65%;生长渐增期持续时间随移栽期的推迟而缩短,快增期持续时间差别不大;T1处理参根平均生长速率(Va)较CK、T2分别提高3.73%、2.45%,快增期干物质积累量和生长速率均最高;地上生物量最大生长速率(MGR)表现为T2>T1>CK,T2较CK、T1分别提高17.29%、10.46%,C0Va均最大,T2处理C0较CK、T1分别提高7.74%、10.32%,Va增幅分别为19.67%、12.30%;移栽期推迟,地上部不同生长期生长持续时间缩短,干物质积累量和积累速率增大,产量增加,CK、T1、T2处理产量分别为257.67、306.68、524.90 g/m2,T2较CK、T1分别增加104%、72%。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党参优质栽培,提高气候资源利用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