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7篇
农学   39篇
基础科学   6篇
  40篇
综合类   269篇
农作物   19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107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优化施肥对不同轮作系统稻田氨挥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3种主要水旱轮作系统下,优化施肥对当季稻田NH_3挥发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方法】试验设置水稻-小麦、水稻-蔬菜与水稻-冬闲田3种水旱轮作系统,每种轮作系统下设农民习惯施肥方式(FFP)和优化施肥方式(OPT)2种施肥处理,以不施肥处理为对照(CK),其中农民习惯施肥方式氮肥以基肥与分蘖肥施用量比例5∶5施入,优化施肥方式氮肥以基肥、分蘖肥、穗肥施用量比例5∶3∶2施入。于2015─2016年,采用传统抽气密闭室法,田间原位监测了不同处理以及4个环境因子(田面水NH+4-N质量浓度、水层pH、温度和深度)对当季稻田NH_3挥发的影响,并分析了4个环境因子与NH_3挥发通量的相关性,最后测定了不同处理水稻的产量、氮农学利用率、氮回收效率以及氮偏生产力。【结果】当氮肥作为基肥和分蘖肥施用后,由于尿素在水中的快速分解,各处理NH_3挥发通量均在施肥后第2天达到峰值,随后急剧下降,至第10天左右趋近于零;优化施肥方式下,穗肥施用后,由于施肥量较少且此时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增加,NH_3挥发通量无明显峰值,趋近于零。NH_3挥发积累量受施肥方式影响显著(P0.05),轮作制度及其与施肥方式交互作用对NH_3挥发通量影响不显著。3种轮作制度下,农民习惯施肥方式NH_3挥发积累量占氮肥施用量比例为25.9%~27.6%,显著高于优化施肥方式(22.6%~23.0%)。3种轮作制度下,NH_3挥发通量均主要受田面水NH+4-N质量浓度的影响,且二者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水层pH、温度均无显著相关性;NH_3挥发通量与水层深度呈负相关关系,其中只有部分处理相关性达显著水平。在3种水旱轮作系统下,优化施肥方式平均水稻产量(9.0~10.2t/hm2)与农民习惯施肥方式(8.9~10.2t/hm2)差异均不显著,但氮肥农学利用率(21.3~26.1kg/kg)、氮回收效率(55.6%~60.3%)、氮偏生产力(50.0~56.8kg/kg)与农民习惯施肥方式(氮肥农学利用率12.6~15.6kg/kg,氮回收效率35.0%~37.6%,氮偏生产力29.8~34.1kg/kg)相比均有显著提高。【结论】不同施肥方式是影响NH_3挥发的主要因素,在不同的水旱轮作系统下优化施肥均可以通过氮肥运筹,在减少施肥量和保证产量水平的基础上,降低稻田的NH_3挥发损失,提高氮素利用率。  相似文献   
72.
麦—稻—大棚西瓜—大棚芹菜轮作模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提高海涂围垦地区种植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通过近几年的实践,采用水旱轮作,结合大棚设施栽培,探索了麦—稻—大棚西瓜—大棚芹菜轮作模式,既有效利用了海涂地理优势、土壤特点,顺应了农民的生产习惯,又减少了种植成本,获得高产高效,净收益可达15万元/hm~2左右。  相似文献   
73.
双小拱棚小南瓜与水稻进行水旱轮作,避免了南瓜生产中的连作障碍,使土壤环境得到有效修复,同时利用种植水稻来消化土壤残留肥力。该模式栽培技术简单,年产值8844万元·hm-2,效益6498万元·hm-2。  相似文献   
74.
贵州省余庆县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境内的白泥大坝种菜历史久远,在长期栽培和选育过程中形成了“余庆白菜”、“余庆苤蓝”等地方蔬菜良种,并产出品质优良的蔬菜产品。近20年来普遍推行油-瓜-稻、油-稻-菜、菜-瓜-稻、菜-稻-菜的一年三熟复种水旱轮作栽培制度,蔬菜产品主销瓮安、福泉、凯里、都匀、遵义等地。蔬菜年种植面积已达2667hm^2,年生产总量1000万kg,创产值3000万元。白泥大坝是全县主要蔬菜生产基地,蔬菜是坝区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75.
采用大棚芹菜-大棚马铃薯-西甜瓜-大棚蒜苗-大棚西甜瓜-水稻两年六熟复种模式,在黄淮地区有水源条件的潮土上比较适用,茬口比较适宜,在时间上也有一定弹性.同时由于引入水旱轮作,可以有效减轻连作危害,投入少、产量高、效益好,是一种比较稳妥的复种模式.  相似文献   
76.
藠头水旱轮作和早地种植两种耕作制度下施肥试验结果表明,藠头水旱轮作比旱地种植有较多的好处,水旱轮作藠头产量比早地种植一季蓖头基础产量高605.5 kg/667 m2.形成100 kg鲜藠头需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分别为0.392 0、0.063 6、0.464 0 kg.菖头水旱轮作耕地土壤的供肥量、化肥利用率高于旱地.施用氮肥效果最为明显,氮肥是影响藠头产量的最为关键的因素,钾肥次之,磷肥的效果最差.藠头施用化学氮、磷、钾肥与其产量的关系符合三元二次方程模型.结合有经验的农户的高产高效施肥调查,建议在施用猪粪500 kg/667 m2左右的情况下,水旱轮作的水田种植藠头,施用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分别为9.1、4.5、7.5 kg/667 m2为宜.旱地种植一季菖头施用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分别为12.0、6.0、10.5 kg,667 m2为宜.  相似文献   
77.
连续水旱轮作对水稻冷浸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宇  王飞  李清华  林诚  何春梅 《土壤学报》2018,55(2):515-525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采用单季稻-冬闲(CK)、油菜-水稻(R-R)、春玉米-水稻(C-R)、紫云英-水稻(M-R)和蚕豆-水稻(B-R)五个处理探究水旱轮作模式对水稻冷浸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同时分析了土壤理化因子与细菌群落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水旱轮作能够显著增加水稻产量18%~44%。与CK相比,绝大多数水旱轮作降低了土壤细菌的丰富度,而细菌多样性与CK处理无显著差异。变形菌门和酸杆菌门为土壤中的优势细菌类群,其中变形菌门的丰度最高。与CK相比,轮作后酸杆菌、放线菌、硝化螺旋菌、慢生根瘤菌和亚硝化螺菌等参与碳氮循环的菌群丰度明显增加。聚类分析表明CK和M-R轮作土壤细菌群落单独聚为一类,而B-R、C-R和R-R轮作土壤聚为另一类。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全磷、有效磷和p H是影响水旱轮作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78.
水旱轮作麦田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多混合发生,用15%炔草酸可湿性粉剂与36%唑草酮.苯磺隆可湿性粉剂(奔腾)复配,可一次性防除麦田杂草,对小麦安全。较佳的使用配比为36%唑草酮.苯磺隆用量应在75 g/hm2以上,15%炔草酸用量须在600 g/hm2以上。  相似文献   
79.
<正>双季稻区采用稻-稻-菜种植模式,每亩可增收1000元以上,复种指数从200%提高到300%,还能起到促进后作增产,实现水旱轮作,改善稻田生态环境,改良土壤等作用,是农户脱贫致富的好门路,但必须合理安排好  相似文献   
80.
分析了江苏省兴化市棉花的水旱、旱旱以及水旱与旱旱混合轮作水平。根据建立的基于卫星遥感影像的棉花混合轮作周期估算模型,对兴化市连续两年棉花与水稻和棉花与其他作物的卫星遥感影像解译数据进行处理,结果显示:兴化市棉花的水旱轮作周期为2.09年,标准差为0.209 5;旱旱轮作周期为3.38年,标准差为0.566 0;混合轮作周期为1.24年,接近极限强度1年。表明兴化市棉花的水旱轮作和旱旱轮作均处于高水平状态,水旱轮作与旱旱轮作互为补充使混合轮作周期更加稳定,棉花的混合轮作周期较单一水旱轮作周期或旱旱轮作周期更能全面反映棉花的轮作水平,水旱与旱旱混合轮作是更有利于兴化市棉花生产的栽培模式。该研究可为大地理区域农作物混合轮作水平及周期的估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