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61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179篇
林业   205篇
农学   111篇
基础科学   663篇
  133篇
综合类   2319篇
农作物   116篇
水产渔业   171篇
畜牧兽医   511篇
园艺   105篇
植物保护   153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73篇
  2022年   106篇
  2021年   115篇
  2020年   128篇
  2019年   118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95篇
  2016年   140篇
  2015年   158篇
  2014年   226篇
  2013年   223篇
  2012年   262篇
  2011年   242篇
  2010年   213篇
  2009年   202篇
  2008年   189篇
  2007年   165篇
  2006年   165篇
  2005年   152篇
  2004年   125篇
  2003年   157篇
  2002年   138篇
  2001年   135篇
  2000年   133篇
  1999年   116篇
  1998年   90篇
  1997年   82篇
  1996年   79篇
  1995年   66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50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43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7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3篇
  1973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本试验在培养温度为20℃、光周期10L:14D和14L:10D条件下,分别饲喂白杨毛蚜和菜缢管蚜,观察异色瓢虫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光周期、食物因素对异色瓢虫生长发育都能产生一定影响,但光周期因素的影响较大。异色瓢虫成虫前发育历期在长光照(14L:10D)下比在短光照(10L:14D)下显著延长,饲喂白杨毛蚜延长雌虫1.0d、雄虫1.5d,饲喂菜缢管蚜延长雌虫3.6d、雄虫3.1d。在短光照下,食物对异色瓢虫成虫前发育历期影响差异不显著;在长光照下,异色瓢虫的发育受食物变化影响显著,取食白杨毛蚜的异色瓢虫比取食菜缢管蚜的发育快。根据异色瓢虫的羽化率、雌雄比、产卵前期和羽化后20d的单雌产卵量的变化,表明其羽化后发育主要受光周期影响,受食物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62.
针对连续管管体在钻完井作业过程使用寿命短、失效几率高的问题,通过对连续管使用情况及失效情况进行调研,分析连续管管体失效原因,通过回顾国内外研究现状得出:机械损伤是引起连续管失效的主要形式,其失效率达到了35%,机械损伤易引起连续管发生折断、刺穿、压扁、拉断等破坏性失效。通过分析连续管的缺陷类型和缺陷形貌,总结得出连续管本身性能、人为误操作、机械损失、疲劳失效、腐蚀冲蚀磨损是造成连续管管体失效的主要原因,并从规范使用方法、防止机械损失、加大在线监测、提高连续管使用寿命和使用新工艺和新技术几个方面提出预防和减少连续管失效的措施。该研究工作为揭示连续管失效机理提供了依据,对正确使用连续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3.
针对塔河9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中部分井凝析气藏与油层合采时,生产气油比变化大、分层产量计算困难、单井控制储量及生产制度难以确定等问题,首先通过生产数据概述了塔河9区油气藏的生产动态特征,通过物理实验分别对油层与气层样品的组分和PVT物性进行了检测,根据流体的组分和PVT物性判定了储层类型;再利用油、气PVT试验数据与产出油密度,建立了合采井中凝析气层产量与油层产量的计算模型;最后,利用模型获取了油层与凝析气层的动态产量数据,并利用Fetkovich产量递减特征曲线方法和Arps方法分析了油层与凝析气层的动态储量。结果表明,塔河9区油层与气层不属于同一个流体系统,油层属于挥发性油藏,气层属于凝析气藏;所建立的模型能实现合采井中气层与油层分层产量的计算,TKX井油层产油量占总产油量的73.91%和总产气量的6.55%,气层产量占总油量的26.09%和总产气量的93.45%;Fetkovich方法和Arps方法计算的储量差距较小,Fetkovich方法计算储量可信度较高。研究结果对塔河9区奥陶系油气藏开发方案的制定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4.
针对柴油机在低速、大负荷工况下引入EGR(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气体困难的实际情况,该文采用在中冷器后安装一个文丘里管的方法提高对EGR的引射能力。通过计算初步确定了文丘里管的喉口直径,并设计了3种不同结构尺寸的文丘里管,进行了相关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发动机转速的提高,气体流量增加,文丘里管的降压作用增强;EGR阀前与文丘里管喉口的压差随着发动机转速先减小后增加,在1 100到1 600 r/min转速范围内,该压差为负值,不利于引入EGR气体;在2 200 r/min时,随着发动机负荷的增加,EGR阀前压力始终大于文丘里管前压力,即使没有文丘里管,发动机也可以顺利引入EGR,但二者压差随着负荷的增加而减小,导致高负荷时EGR率降低;文丘里管的降压作用随发动机负荷的增加而增加,EGR引射能力随负荷的变化不明显;在试验负荷范围内,文丘里管前后的压力损失始终大于5 kPa;在2 200 r/min时,3种喉口直径的文丘里管的EGR引射能力随着负荷的增加均有增强的趋势,但直径较小的文丘里管EGR阀前与喉口压差较大,容易实现较高的EGR率;但在1 600 r/min时,3种文丘里管的EGR引射能力均随着负荷的增加而减小;当扭矩超过470 N·m时,随着文丘里管喉口直径的增加,EGR阀前与文丘里管喉口压差逐渐降低,引入EGR气体的难度逐渐增加。研究结果可为增压中冷柴油机废气再循环系统文丘里管的设计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5.
查干凹陷下白垩统发育多层系、多类型的砂砾岩油藏。从浅层的构造油藏、中深层的构造-岩性复合油藏到深层的岩性油藏,储层均是成藏重要的控制因素。研究区西南低东北高的构造格局确定了北东向为主要油气运移指向,油气运移方式以垂向运移为主,侧向运移为辅,垂向运移主要与断层有关,侧向运移与各类型砂体有关。油气从凹陷生烃中心向低势区运移,汇聚于生烃中心周边各类型砂砾岩圈闭中。综合分析认为,盆地结构变化、源岩烃、储层和输导体系等分别控制了研究区的油气运移指向、空间分布、油气富集程度及油藏类型等,总体表现出受到多种因素的联合控制的复杂成藏过程。  相似文献   
66.
[目的]诱变选育耐酒精木糖酒精的发酵菌种。[方法]以嗜单宁管囊酵母菌株g-13为出发菌株,筛选出1株耐酒精浓度高、发酵性能优良的发酵木糖产生酒精的嗜单宁管囊酵母菌株m-8,将其在紫外灯功率为15w,照射距离为30cm,照射时间为120S的条件下进行紫外线诱变。[结果]经过大量筛选得到优良菌株L—16,在适宜条件下经过发酵其酒精浓度可达7.77g/L,较出发菌株酒精浓度提高了12%。[结论]选育出了1株优良的耐酒精木糖发酵菌种,为开发纤维素类可再生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7.
尾水管深度对水轮机的效率及稳定性都有重要影响。为解决某电站水轮机效率及出力不足的问题,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尾水管深度变化对水轮机性能的影响。通过几个不同尾水管加深方案的比较分析,得出尾水管深度在一定范围内增加能有效提高尾水管回能系数,降低扩散损失。但由于沿程摩擦损失会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因而综合考虑损失、效率及经济性因素,最终选定尾水管深度为3.0D1的尾水管深度方案。同时,为保证水轮机的运行稳定性,也比较了该方案对流场稳定性的影响,分析了湍动能及脉动的变化。结果表明尾水管与转轮内流场存在相互作用,直锥段加高后不但会降低直锥段出口的湍动能,也会减轻转轮出口的湍动能。即尾水管内流动的改善也会降低转轮出口附近流场的紊乱程度,显著降低了转轮所受到的径向力及压力脉动峰峰值,提升了转轮内流场的稳定性。此外尾水管深度改变方案对转轮空化性能的影响不大,转轮叶片背面的最低压力范围基本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68.
孙兆强 《油气储运》2004,23(3):59-60
结合魏荆输油管道唐白河穿越段水下隧道改造工程,综合分析了热油管道在水下隧道穿越施工中的安全性、热力性和敷设方式的可行性, 指出热油管道采用水下隧道穿越方式具有安全性高、散热损失小、可满足管道在温差变形作用下的安全运行等特点.  相似文献   
69.
涉及水电站任何工况下的斜段、平段超重大载荷钢管的快速安装运输及卸管作业,设计采用下部车轮架和上部支撑弧度梁,通过千斤顶有效顶升实现多个摞节钢管的卸车和安装作业;利用支撑弧度梁与与钢管外壁弧度紧凑贴合,使得运输更加平稳,采用车轮架与支撑弧度梁的可分离设计,有效解决了多摞节超载荷钢管卸车和安装问题,可为类似水电站钢管安装、...  相似文献   
70.
采用叶片浸渍法测定了印楝素与鱼藤酮混配对牛蒡长管蚜的增效作用及两种药剂混配的最佳配比.结果表明,当二种药剂之比位于12.60:1和1.03:1之间时,混配制剂表现较明显的增效作用;当2种药剂之比为4.4:1时,增效作用最强,此时的共毒系数为348.1075.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印楝素与鱼藤酮按有效成分4.4:1比例进行混配后的1 000、1 500倍液对牛蒡长管蚜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