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19篇
  免费   406篇
  国内免费   1013篇
林业   471篇
农学   1222篇
基础科学   430篇
  2027篇
综合类   7906篇
农作物   1286篇
水产渔业   48篇
畜牧兽医   754篇
园艺   603篇
植物保护   291篇
  2024年   125篇
  2023年   386篇
  2022年   533篇
  2021年   524篇
  2020年   509篇
  2019年   551篇
  2018年   300篇
  2017年   440篇
  2016年   532篇
  2015年   557篇
  2014年   801篇
  2013年   767篇
  2012年   851篇
  2011年   775篇
  2010年   746篇
  2009年   662篇
  2008年   721篇
  2007年   628篇
  2006年   583篇
  2005年   485篇
  2004年   424篇
  2003年   404篇
  2002年   274篇
  2001年   328篇
  2000年   269篇
  1999年   182篇
  1998年   195篇
  1997年   169篇
  1996年   176篇
  1995年   181篇
  1994年   173篇
  1993年   146篇
  1992年   159篇
  1991年   141篇
  1990年   89篇
  1989年   157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65年   3篇
  1963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7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木薯氮磷钾肥优化施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3414"田间肥效试验方法,研究木薯氮磷钾肥优化施用技术。结果表明,琼中县营根镇什罗那村木薯地土壤养分贫瘠,基础产量和地力贡献率分别为14 675.35 kg/hm2和49.4%。氮、磷、钾肥的施用极显著增加木薯的产量,当三者施用配比为2水平,即N 300 kg/hm2、P2O5 120 kg/hm2、K2O 450 kg/hm2时,木薯产量最高,为29 713.33 t/hm2,分别比0水平增产80.9%、45.4%和37.2%,增产贡献氮>磷>钾;氮、磷、钾肥的农学效率分别为44.3、77.3、17.9 kg,增产效应磷>氮>钾。利用Excel2003和SAS9.0软件进行多元回归方程分析,结果表明,N、P2O5、K2O分别施用399.46、124.09、481.82 kg/hm2时木薯产量最高,为28 027.86 kg/hm2。结合海南省琼中县木薯生产的实际,建议木薯生产中N、P2O5、K2O分别施用220~320、72~98、200~380 kg/hm2,N∶P2O5∶K2O为1∶0.3~0.4∶0.9~1.2较合适。  相似文献   
102.
森林通过降水再分配过程影响着流域的水量平衡和物质循环.根据2010年雨季(4~6月)新疆典型林分的林冠截留、穿透雨和树干茎流定位观测数据,研究了森林对降水再分配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林冠截留量和截留率与林外降雨量分别呈明显的二次曲线和双曲线衰减关系(R2分别为0.9506和0.746),林分林冠极限截留量约为12.63 mm; (2)树干茎流量和茎流率与林外降雨量分别呈线性关系和对数关系(R2分别为0.9891和0.6743),当林外降雨量大于1.75 mm时可产生树干茎流;(3)林内穿透雨量和穿透雨率与林外降雨量分别呈线性关系和对数关系(R2分别为0.9929和0.5363),林外降雨量大于0.97 mm时产生林内穿透雨.  相似文献   
103.
花椰菜(Brassia oleraceaVar.botrytis L.)别名花菜,其食用花球风味鲜美,营养丰富。近年来,全国各地普遍种植花椰菜,栽培面积迅速扩大。花椰菜是象山外销蔬菜的主打品种之一,常年种植面积达1020hm2。有关研究表明,花椰菜对矿质营养的要求比结球甘蓝多一倍,花芽分化期吸收氮素较  相似文献   
104.
为了探明不同氮肥管理模式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对氮肥用量、施用时期、有机无机肥结合等氮肥管理方式下早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在水稻生产中增产效果显著,与对照相比,早稻施氮比不施氮增产41.06%~76.90%。不同的氮肥管理模式对产量的影响较大,高产高效模式、超高产高效模式与农民模式相比均可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增产幅度为16.62%~25.41%,并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氮肥利用率,同时提高了单位面积有效穗,也促进了氮、磷养分的累积。  相似文献   
105.
改进施氮运筹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秸秆还田不仅可改良土壤和增加土壤有机质,还能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但秸秆还田后,土壤有机酸积累和微生物固氮,抑制水稻前期生长。在长江流域稻麦两熟地区,当地农户往往通过增加施氮量来解决秸秆还田的负效应,造成肥料浪费和氮污染。因此,探索研究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优化的氮肥运筹措施,阐明水稻产量形成和氮素吸收与利用对氮素响应特征,对于提高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2012 2013年,以超级粳稻武运粳24号和宁粳3号为材料,在江苏省兴化市进行大田试验,在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设置常规施氮300 kg/hm2(N1)、增加施氮量345 kg/hm2(N2)和常规施氮运筹(CFP,基肥∶分蘖肥∶穗肥=3∶3∶4)、改进施氮运筹(MFP,基肥∶分蘖肥∶穗肥=4∶3∶3),以无氮处理为对照,研究施氮量和氮肥运筹措施对水稻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干物质积累、氮素积累、氮素吸收速率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随着氮肥水平提高,水稻穗数显著增加,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下降,最终增产不显著。与常规施氮运筹比较,改进氮肥运筹显著增加穗数,显著提高群体颖花量并增产,在N1水平下,改进施氮运筹增产幅度为5.18%7.10%,高于N2水平的2.70%4.29%。随着施氮量增加,水稻分蘖中期、拔节期、移栽期至分蘖中期、分蘖中期至拔节期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显著增加,最终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有所增加,但差异不显著,而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吸收利用率和氮偏肥生产力显著下降。与常规氮运筹处理相比,改进氮运筹显著增加水稻移栽期至分蘖中期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和氮素吸收速率,增加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提高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和氮偏肥生产力,在N1水平下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分别增加6.52%和5.55%,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和氮偏肥生产力分别提高13.36%、8.55%、4.44%和5.29%,差异均达显著水平。【结论】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增加氮肥用量水稻增产不显著,且氮肥利用效率低。不增加氮肥用量,通过适当提高基肥比例(基肥∶分蘖肥∶穗肥=4∶3∶3),可实现提高水稻产量、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和氮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06.
研究了机插条件下不同的栽植密度、氮肥使用量和氮肥中基、蘖、穗肥不同的用量比例对两系杂交水稻两优1528群体动态、产量构成以及生育进程.结果表明,两优1528分别在机插密度为24.0万穴/hm2、氮肥用量247.5 kg/hm2以及基、蘖、穗肥比例为5:3:2时产量最高.栽植密度过大,无效分蘖增多,每穗总粒数减少,密度过小则群体总量较小,有效穗不足;氮肥用量达247.5 kg/hm2时虽然产量最高,但氮肥偏生产力(PPN)较低,而氮肥用量202.5 kg/hm2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  相似文献   
107.
根癌农杆菌介导马齿苋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马齿苋的叶片诱导出愈伤组织,再以愈伤组织为受体建立了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利用该转化体系得到抗性愈伤组织后,对其进行GUS组织化学染色和PCR扩增鉴定,证实为转化子,表明根癌农杆菌介导外源基因转化马齿苋的愈伤组织是完全可行的,为以后通过基因工程手段进行马齿苋的改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水稻土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与铁锰氧化物含量密切相关。研究紫云英还田对水稻土团聚体组成以及各粒径团聚体中铁锰形态的影响,以揭示紫云英还田与氮肥减施下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机制。  【方法】  田间试验于2015年在湖北荆州进行,供试土壤为长江冲积物发育的水稻土。设置不施氮肥(CK)、紫云英种植还田(MV)、60%氮肥(N60%)、100%氮肥(N100%)、紫云英种植还田+60%氮肥(MV+N60%)、紫云英种植还田+100%氮肥(MV+N100%) 6个处理。于2019年,采样分析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百分含量,各粒径团聚体中不同形态的铁锰含量。  【结果】  施肥有效提高了土壤大团聚体(>0.25 mm)含量,以MV+N60%处理的效果最为明显,比CK处理大团聚体含量增加了49.8%,微团聚体含量减少了71.0%,有效提高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土壤大团聚体中各形态铁锰含量显著高于微团聚体。在>5 mm团聚体中,除游离锰外其余形态的铁锰含量与平均重量直径(MWD)或几何平均直径(GMD)显著相关(r=0.474~0.704),游离铁和非晶质铁与MWD和GMD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结论】  游离铁和非晶质铁是团聚体稳定性的关键因素。紫云英还田与氮肥减施有利于游离铁和非晶质铁在大团聚体中的富集,促进大团聚体的形成,进而改变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提高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9.
110.
氮肥后移对土壤氮素供应和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氮肥后移对土壤氮素供应和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施氮(N 300 kg/hm2,基肥和拔节肥各占1/2)比较,氮肥后移处理(N210kg/hm2,基肥、拔节肥和孕穗肥各占1/3)在不降低小麦产量的同时,大大提高了氮肥利用率,且全生育期氮素表观损失极低。过量施用氮肥(N 300 kg/hm2)明显提高了60 cm以下土层硝态氮含量,增加了其向地下水淋溶迁移的风险。氮肥后移可提高小麦成熟期0-20cm土层硝态氮积累量,降低其在20-100cm土层的积累。基于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氮素吸收量而进行氮肥后移是可行的,氮肥后移可节省氮肥30%,是较为理想的施氮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