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04篇
  免费   708篇
  国内免费   1955篇
林业   596篇
农学   1540篇
基础科学   929篇
  3853篇
综合类   8139篇
农作物   1414篇
水产渔业   217篇
畜牧兽医   2063篇
园艺   919篇
植物保护   597篇
  2024年   214篇
  2023年   608篇
  2022年   805篇
  2021年   825篇
  2020年   747篇
  2019年   738篇
  2018年   484篇
  2017年   639篇
  2016年   704篇
  2015年   704篇
  2014年   1021篇
  2013年   883篇
  2012年   1123篇
  2011年   1154篇
  2010年   1110篇
  2009年   1067篇
  2008年   1094篇
  2007年   942篇
  2006年   846篇
  2005年   721篇
  2004年   513篇
  2003年   473篇
  2002年   332篇
  2001年   327篇
  2000年   279篇
  1999年   243篇
  1998年   227篇
  1997年   183篇
  1996年   188篇
  1995年   164篇
  1994年   150篇
  1993年   127篇
  1992年   133篇
  1991年   135篇
  1990年   121篇
  1989年   104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6篇
  1979年   3篇
  1965年   9篇
  1963年   4篇
  1957年   8篇
  1955年   3篇
  1953年   10篇
  195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991.
淮北地区偏大穗型中粳水稻养分吸收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淮北地区偏大穗型水稻的养分吸收特性,以偏大穗型水稻品种连粳7号和穗数型水稻品种连粳4号(ck)为试验材料,对氮(N)、磷(P)和钾(K)养分吸收和累积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每穗总粒数极显著增加,偏大穗型水稻品种产量(10.97t/hm2)极显著高于穗数型水稻品种(8.46t/hm2);偏大穗型水稻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N、P、K含量均高于穗数型水稻,其中P和K含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偏大穗型水稻N、P和K的累积量表现基本一致,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前N、P和K的累积量相当,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至拔节期、拔节期至抽穗期和抽穗期至成熟期N、P和K的累积量偏大穗型水稻品种均显著高于穗数型水稻品种;偏大穗型水稻品种每生产1000kg稻谷所吸收的N、P和K,超高产水稻分别为22.97kg、7.66kg和25.71kg,穗数型水稻品种为25.30kg、8.04kg和28.84kg;偏大穗型水稻对养分吸收具有生育前期低和中后期高的特点,并可提高养分吸收的产谷效率。  相似文献   
992.
紫外吸收法、电导率法检验大白菜种子活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人工老化种子和不同年代种子具有的活力不同,以发芽指数为活力参考标准来探索种子浸泡液电导率测定法和紫外吸收测定法是否适合大白菜种子活力的快速检测.结果表明:大白菜种子紫外区随着波长的缩短吸收值增大,但经玻璃比色杯滤过后会在286 nm下显示吸收峰,随着种子活力的降低286 nm下的OD值呈上升趋势,对发芽率高于85%的种子适用,而对于活力过低的种子检验不可靠;随着种子活力的降低电导率呈上升趋势,但对活力差异较小的种子间检验不可靠.因此,对发芽率合格范围内的种子可以根据286 nm(玻璃比色皿)紫外吸收值评价大白菜种子活力的高低,其他的种子可参考电导率值比较种子活力.  相似文献   
993.
试验于2009-2010年分别在江苏省棉花科技示范基地东台市(120°19' E, 32°52' N)和大丰市(120°28' E,33°12' N)进行。设置6个水平(0、150、300、375、450和600 kg hm–2)施氮量,研究土壤碱解氮浓度变化特征及对棉花生物量和氮素累积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初花后土壤碱解氮浓度的动态变化可用三次函数方程模拟,棉花生物量、氮素累积动态可用Logistic方程拟合;土壤碱解氮浓度快速下降期的平均速率、持续时间分别与棉株生物量、氮素快速累积期的最大相对累积速率、持续时间有较高的相关性;在375 kg hm–2施氮量下,土壤碱解氮浓度快速下降期具最佳平均速率和持续时间,棉株生物量和氮素快速累积期有最优的累积特征值,棉花具有最优的生物量、氮素累积特征值,棉花产量最高、综合品质最优。高施氮量和低施氮量皆不利于棉花生物量和氮素的累积。因此,适宜的施氮量及施氮运筹可调节棉花初花后土壤碱解氮浓度的动态变化,优化棉花生物量和氮素的累积以及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994.
在干旱气候生态条件下,以矮秆品种新春22号和高秆品种新春19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滴灌条件下不同土壤水分对春小麦生长、耗水特性、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扬花期为田间耗水量高峰期,孕穗期为耗水强度高峰期;不同土壤水分处理显著影响春小麦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995.
韩文格 《科学种养》2013,(12):51-52
近年来,顽固性腹泻一直困扰着许多蛋鸡养殖场,腹泻不仅可以引起鸡只消化吸收不良和抵抗力下降,进而影响鸡群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的发挥,而且稀便不易堆放、不便运输、不利于异地处理与利用等,还容易滋生蚊虫、苍蝇等害虫,易释放出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影响舍内外的环境卫生状况。本文分析了引起蛋鸡发生腹泻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6.
施可得美乐棵(ScottsMiracle—Gro)是全球领先的家庭园艺产品公司,已有145年历史.2011年正式进入国内市场.为园艺爱好者带来家庭园艺水溶肥系列。水溶性肥料包括通用型、花卉型和蔬果型,养分更易被植物吸收.可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家庭园艺需求。  相似文献   
997.
为探讨转C4光合基因水稻在生育后期剑叶PSⅡ对氮素水平的响应特性,采用转pepc(PC)、ppdk(PK)、pepc + ppdk(CK)和未转基因的Kitaake (WT)为试验材料,测定了不同氮素条件下(0.7 mmol/L(1/4N)、3 mmol/L (1N)、6mmol/L(2N))不同品种剑叶SPAD值和形态学指标的变化,并运用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技术测定了各个品种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曲线和荧光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1/4N处理能增加各品种的根长,减小剑叶面积、株高以及叶片叶绿素含量,2N能使剑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增加,转C4光合基因品种叶绿素含量在1/4N氮条件下具有显著优势,PC在1/4N条件下具有最长根长和最大剑叶面积,具有显著的形态学优势.1/4N处理使所有品种的荧光曲线出现了K相(300μs处)的增加,转C4基因水稻材料K相的峰值都比原种低,PC的峰值最低.叶绿素荧光曲线分析表明,低氮破坏了剑叶PSⅡ的构造,造成所有品种PSⅡ的OEC失活,从而出现300 μs处K相的增加,低氮还造成所有品种失活反应中心增加,电子传递活性减弱,热耗散增加,进而造成PSⅡ最大光化学活性的减小.而PC在低氮当中PSⅡ的所有指标都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具有相对稳定的PSⅡ结构,具有耐低氮的优势.高氮对各品种PSⅡ光化学活性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98.
针对黄淮海麦玉两熟区连年旋耕造成耕层变浅、作物根系下扎浅、易涝易旱和水分利用效率(WUE)低等问题,研究了旋耕一深耕轮耕和灌溉方式对小麦、玉米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积累、产量构成和WUE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5年旋耕后深耕,冬小麦出苗率、冬前单株分集和最大分集分别提高了11.5%,3.6%和6.4%,明显提高了小麦、玉米的LAI,周年干物质、产量和WUE分别提高了8.8%~19.9%,6.7%~13.1%和12.2%;与全灌相比,隔畦交替灌溉的小麦、玉米的LAI、干物质积累没有显著降低,周年产量仅减少了2.7%,WUE却提高了10.5%,达到27.9kg/hm2·mm。这表明连年旋拼后深耕促进小麦、玉米生长,提高产量,隔畦交替灌溉有利于提高小麦、玉米周年WUE。  相似文献   
999.
为明确玉米大豆套作、玉米花生间作养分吸收利用对产量优势贡献的差异。本研究开展了2年大田试验,通过比较间套作与相应单作成熟期植株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和利用效率,综合分析了玉米大豆套作、玉米花生间作中养分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玉米大豆套作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 LER)为1.16~1.72,具有套作产量优势,玉米花生间作LER为0.89~1.13,无明显间作产量优势。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中,植株氮、磷、钾养分吸收总量比相应单作提高32.60%~54.22%、27.35%~34.64%和17.74%~24.42%,氮素利用效率低于相应单作21.99%~42.07%。氮、磷、钾吸收效率对LER的贡献分别为0.34~0.62、0.31~0.46和0.22~0.32,利用效率的贡献分别为–0.11~–0.35、–0.03~–0.31和–0.11~0.22。玉米花生间作体系中,氮、磷、钾养分吸收总量分别高出相应单作–7.86%~31.58%、23.09%~46.52%和1.60%~55.48%,氮素利用效率高出相应单作7.55~26.60。氮、磷、钾吸收效率对LE...  相似文献   
1000.
研究并揭示粮食生产格局及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变化规律,对于合理利用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基于1985—2015年中国县域粮食生产数据和全国683个气象站点数据,分析了基于温度带分区的中国粮食生产格局变化及热量资源利用特征。研究表明,在1985—2015年间,中国粮食总产的90%左右由中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生产,其占比分别为18.6%、25.6%、21.6%和25.9%。30年来一熟区的粮食产量比重增加了13.8%,而二熟区和三熟区分别下降了2.7%和11.2%。其中一熟区的中温带粮食产量占比增加了13.9%,播种面积和单产的同步增加是中温带粮食增产的驱动因素,而三熟区中亚热带的粮食生产占比下降了13.9%。30年来不同温度带≥10℃年积温不断增加,南方增温趋势较北方更明显,但是热量资源利用效率增幅低于北方,中国粮食生产格局变化与热量资源分布间存在“错位现象”。因此,在进行区域粮食生产布局优化和策略制定时,需要以区域自然资源特点为基础,分析粮食生产与资源自然匹配的协调性,从而提高中国粮食生产的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