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60篇
  免费   267篇
  国内免费   554篇
林业   211篇
农学   852篇
基础科学   105篇
  845篇
综合类   3745篇
农作物   799篇
水产渔业   149篇
畜牧兽医   322篇
园艺   528篇
植物保护   125篇
  2024年   68篇
  2023年   242篇
  2022年   301篇
  2021年   304篇
  2020年   263篇
  2019年   252篇
  2018年   184篇
  2017年   252篇
  2016年   296篇
  2015年   299篇
  2014年   340篇
  2013年   399篇
  2012年   443篇
  2011年   423篇
  2010年   423篇
  2009年   398篇
  2008年   509篇
  2007年   360篇
  2006年   305篇
  2005年   275篇
  2004年   170篇
  2003年   163篇
  2002年   111篇
  2001年   124篇
  2000年   100篇
  1999年   70篇
  1998年   81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69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53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4年   3篇
  196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基于河南省2011—2017年长期定位耕作试验数据对RZWQM2模型进行了率定和验证,利用RZWQM2模型分析了不同降水年型免耕对0~100cm土层贮水量、冬小麦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和根部氮素积累量、冬小麦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不同降水年型冬小麦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和根部氮素积累量、冬小麦产量由大到小均表现为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使枯水年、平水年和丰水年冬小麦不同生育期0~100cm土层平均贮水量分别提高11.3%、12.9%和16.9%。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使枯水年冬小麦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和平水年抽雄期-收获期根部氮素积累量分别提高2.5%和3.1%,分别提高枯水年、平水年和丰水年氮素利用率26.7%、8.7%和6.0%,免耕较传统耕作氮肥利用效率在枯水年提高11.7%,而在丰水年降低1.7%。  相似文献   
132.
为解析春限一水条件下盐碱地改良措施对小麦耗水和产量调控作用,于2015—2018年连续3个冬小麦生长季,设置耕层掺黄河泥沙(SS)、配施生物有机肥(FF)和掺黄河泥沙配施生物有机肥(SF) 3个处理,以不作处理为对照(CK),研究不同处理下农田土壤水分变化和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规律。结果表明:连续3年产量水平为3 317. 77~5 449. 52 kg/hm~2,各处理间以SF处理的籽粒产量最高,该处理与CK相比,籽粒产量提高35%~51%;总耗水量变幅为352. 85~394. 89 mm,不同处理间总耗水量均以CK最低,以SF处理最高(361. 81~394. 89 mm);农田水分利用效率变幅为9. 01~13. 96 kg/(hm~2·mm),以SF处理最高(12. 02~13. 96 kg/(hm~2·mm)),比CK高33%~48%,其次为FF处理和SS处理,分别比CK高9%~32%、9%~18%。SS或FF处理可增加冬小麦拔节前0~200 cm土层贮水量,增大拔节至成熟阶段的耗水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促进冬小麦对土壤贮水和深层土壤水分的利用,最终提高冬小麦的生物量和籽粒产量。冬小麦籽粒产量与干物质积累量、总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水分利用效率与冬小麦耗水量、产量呈二次曲线关系。在本研究条件下,随着籽粒产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快速增加;而随耗水量增加,各处理间水分利用效率增减表现不同。综合考虑产量、收获指数和水分利用效率,确定掺黄河泥沙配施生物有机肥处理(SF)是本研究条件下的最佳处理。  相似文献   
133.
钾素不同用量对莴苣硝酸盐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莴苣为试材,采用通用随机排列设计,利用基质培育方法,研究不同供应水平的钾素营养对莴苣硝酸盐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供试条件下,硝酸盐含量与硝酸还原酶活性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都随着钾素浓度的增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134.
氮磷钾不同浓度配施对加工番茄苗期生育及生长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三元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经计算机软件分析,建立了氮、磷、钾与砂培加工番茄苗期生育及生长量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氮对生长量及叶面积指数的影响最大.在适宜范围内,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生长量明显增加,叶面积指数、坐果率也增加.施氮过量则生长量减少.磷、钾肥对促进加工番茄生长具有间接作用,利于提高加工番茄生长量.但过量施用磷、钾肥也对生长不利.  相似文献   
135.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因子分析模型,把影响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诸多因素合成少数几个主要综合因子,通过对主因子命名,归纳出影响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主要因素及其基本特征,并为制定适合各地区的农村发展政策提出理论建议,从而促进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积累水平的提升.研究表明:在各影响因素中,经济条件因素始终成为影响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积累水平的首要因素,排在其后的分别是教育资源分配因素、积累收益因素和卫生保健因素.从人力资本积累状况的区域分布分析中看出,综合得分较高的地区分别为河南省、四川省、云南省、安徽省、河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等,而在各影响因素中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36.
葡萄枝条中淀粉粒形态结构与抗寒力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越冬期间葡萄枝条组织细胞中淀粉粒的大小、积累数量和转化动态规律与抗寒力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抗寒种类或品种的淀粉粒小,积累早而数量多,水解晚但速度快而较彻底;同一品种采用嫁接栽培可明显增加枝条中淀粉的积累数量,有利于枝芽成熟和越冬。  相似文献   
137.
蔓生和矮生长豇豆氮磷钾吸收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蔓生和矮生长豇豆的氮磷钾吸收特性。结果表明 ,两类长豇豆对氮磷钾的吸收 ,均以氮最多 ,钾次之 ,磷最少。蔓生类型的吸收比例为 2 .75~ 2 .92∶1∶2 .15~ 2 .75,矮生类型为4 .4 9∶1∶4 .2 1。蔓生类型比矮生类型的吸收量大 ,蔓生类型中白豆角比青豆角稍大。蔓生长豇豆营养生长期的吸收量微少 ,生殖生长期约占总吸收量的 98%。豆荚利用的氮磷钾逐渐增加 ,至结荚后期利用了氮磷的 6 5%~ 70 % ,钾的近 4 0 %。矮生长豇豆在营养生长期的吸收量约占 2 0 % ,生殖生长期约占 80 % ,豆荚只利用氮磷的 35%~ 4 0 %和钾的 30 %左右。  相似文献   
138.
氮肥后移对玉米冠层内物质分配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施氮量、不同施肥时期对玉米产量与氮素利用的影响,对玉米干物质生产、氮素积累与分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施氮量为180 kg/hm2时,产量表现为基施处理最高,较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施肥处理分别提高1.17%、7.69%;施氮量为75 kg/hm2时,拔节期施肥处理产量最高,较基施、大喇叭口期施肥处理分别提高10.31%、4.61%。大喇叭口期施肥处理的干物质积累与氮素积累量少,氮肥利用效率低,说明氮肥后移需考虑植株前期对氮素的需要。拔节期施肥处理产量与基施处理产量和氮素积累量相当或提高,植株干物质积累增加,冠层内茎叶干物质比例协调,生育后期穗下层茎叶干物重下降缓慢,氮素利用效率高。施氮量为75 kg/hm2,氮肥适当后移可提高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139.
在大田条件下,以小麦品种济麦22号和花生品种花育25号为材料,设置4种不同追施氮肥的方式,分别为:(A)拔节期施纯氮160kg/hm~2、(B)拔节期施纯氮80kg/hm~2+开花期施纯氮80kg/hm~2、(C)孕穗期施纯氮160kg/hm~2、(D)开花期施纯氮160kg/hm~2;施肥方法均为开沟追施。研究了小麦季4种不同追施氮肥方式对下茬花生各生育时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成熟期各器官氮素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周年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C处理的氮肥运筹方式提高了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荚果中氮素和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分配比例均较高;小麦籽粒产量最高、花生荚果产量较高;氮素内部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最高。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周年作物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前茬小麦基施纯氮105kg/hm~2、孕穗期追施纯氮160kg/hm~2和花针期追施25kg/hm~2(C处理)是小麦套种花生种植模式下最佳的氮肥运筹方式。  相似文献   
140.
为探索不同种植方式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与分配特征及产量的影响,选用大穗型小麦品种农大1108为试验材料,研究在大田生产中主要的4种种植方式(穴播、撒播、窄幅条播和宽幅条播)对冬小麦花后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种植方式下花后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均表现为窄幅条播显著高于其他3组处理;窄幅条播主要通过提高花后干物质同化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而获得高产;与宽幅条播相比,窄幅条播花后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及干物质在籽粒中的积累量分别增加45.59%和19.44%;与穴播和撒播相比,窄幅条播产量分别提高17.25%和11.39%;花后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表现为穴播最高,达到80.26%。不同种植方式对冬小麦籽粒的灌浆速率影响不大,表现为各处理间千粒重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