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81篇
  免费   121篇
  国内免费   258篇
林业   95篇
农学   96篇
基础科学   33篇
  208篇
综合类   1611篇
农作物   79篇
水产渔业   568篇
畜牧兽医   1589篇
园艺   55篇
植物保护   326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79篇
  2022年   97篇
  2021年   124篇
  2020年   102篇
  2019年   90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94篇
  2016年   97篇
  2015年   108篇
  2014年   160篇
  2013年   181篇
  2012年   221篇
  2011年   243篇
  2010年   234篇
  2009年   229篇
  2008年   290篇
  2007年   220篇
  2006年   211篇
  2005年   174篇
  2004年   178篇
  2003年   206篇
  2002年   119篇
  2001年   141篇
  2000年   124篇
  1999年   101篇
  1998年   94篇
  1997年   91篇
  1996年   84篇
  1995年   75篇
  1994年   67篇
  1993年   70篇
  1992年   69篇
  1991年   58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61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5年   4篇
  1974年   6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为通过不同生物等级的模式生物研究乐果、铜和锌的联合毒性,以明亮发光杆菌和斑马鱼胚胎为受试模式生物,通过混合毒性指数法(MTI法)评价了乐果、铜和锌的联合毒性效应。结果表明:明亮发光杆菌毒性测试显示,暴露测试15 min时,乐果、铜和锌的EC50值分别为123、0.53 mg·L-1和1.71 mg·L-1;暴露测试30 min时,EC50值分别为122、0.50 mg·L-1和1.54 mg·L-1。乐果-铜和乐果-锌暴露15 min测得的MTI分别为0.69和0.60。斑马鱼胚胎毒性测试显示,暴露72 h后乐果、铜和锌的LC50值分别为0.31、1.67 mg·L-1和369 mg·L-1。乐果-铜和乐果-锌暴露72 h后测得的MTI分别为0.70和0.75。研究表明,乐果和铜、锌分别混合后的联合毒性均有所增强,整体毒性表现为部分相加作用,因此两类物质在环境中的残留会对水生生物及其他生物造成潜在危害。  相似文献   
82.
甘薯黑斑病中毒,是由霉菌黑斑病真菌中的子囊菌引起的,此子囊菌产生一种有毒的苦味物质,成分为4-甘薯醇、1-甘薯醇、甘薯酮、甘薯醇、甘薯宁等。这种有毒物质,抗温度力强,煮、蒸、烤均不能破坏毒性,用霉变的甘薯喂猪、牛、羊极易引起中毒。笔者于2005年春曾遇到过一起用霉变的甘薯喂饲养犬,则引起中毒。现将中毒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介绍如下,以供广大同行及养殖户参考。  相似文献   
83.
四、加强对氨氮的调节氨是含氮有机物分解的中间产物.硝酸盐在反硝化细菌的作用下能产生氨.有些光合细菌和蓝藻进行固氮作用时也能生产氨.这些就是水体中氨的主要来源.钱离子(NH4^+)是水生生物营养的主要氮源.对水生生物一般来说是无毒的.但非离子氨(NH3·H2O)对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毒性较大.能引起鱼鳃组织的过度增生.  相似文献   
84.
铝对番茄的毒性及若干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照云  马维成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6):8122-8123
[目的]探讨铝对番茄的毒害机理。[方法]以黑格尔87-5番茄为研究材料,用浓度分别为10、30、50、70、90、110mg/L的硫酸铝溶液处理番茄种子(蒸馏水为对照),研究不同浓度铝处理对番茄幼苗生长、发芽率、细胞膜透性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结果]铝浓度为30mg/L时,对番茄幼苗株高有促进作用,而对根长有抑制作用;而高浓度铝处理对两者均有抑制作用,且随着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愈明显。中浓度铝(50mg/L相似文献   
85.
[目的]初步研究青霉素菌渣残留降解物的蓄积毒性,进而探讨其是否具备作为蛋白饲料投入养殖业开发利用的条件。[方法]通过小鼠亚急性毒性试验,饲喂小鼠不同剂量的青霉素菌渣降解物(3%和6%)连续观察15周,记录每周小白鼠的体重和死亡情况;试验结束后抽样处死,取血测动物肝、肾功能,取心、肝、脾、肾称重,并在光镜下对肝、肾组织做病理学观察。[结果]试验组小白鼠体重、死亡率及肝、肾功能在15周内和对照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低剂量组可见肝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核有碎裂,少数肝、肾细胞有轻度水肿;高剂量组可见小白鼠肝组织中细胞核碎裂并有脂肪滴,多数肝细胞水肿,只有少数肝细胞无明显改变;肾脏可见门管区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坏死。[结论]该实验条件下青霉素菌渣降解物对小鼠器官的实质细胞有轻度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86.
酚类化合物对发光细菌的急性毒性和对ETS的抑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5种酚类化合物对发光细菌毒性和活性污泥脱氢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酚类化合物对502海水发光细菌的毒性大小顺序为2,4-二氯苯酚>对硝基苯酚>邻甲基苯酚>苯酚>对氨基苯酚,对应的EC50值分别为4.95、23.90、42.43、83.65和178.75 mg/L。而对活性污泥脱氢酶活性抑制的大小顺序同发光细菌毒性测定结果不太一致,毒性大小顺序为2,4-二氯苯酚>邻甲基苯酚>对氨基苯酚>苯酚>对硝基苯酚,相应的EC50值分别为37、398、575、794和1 333 mg/L。两种毒性测定方法的EC50结果差异比较大,可能和测定方法的特点有关。但仅仅根据单一的、高灵敏度的发光细菌毒性测定结果来调整废水处理工艺中的各项参数而实现对水质的调控,可能会造成处理成本的大幅度地增加,因此根据两种或多种毒性测定方法(其中包括以活性污泥为对象)的测定结果判定有机污染物的毒性更科学。  相似文献   
87.
分析了近10年来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对抗除草剂固氮蓝藻研究进行综述.重点介绍了除草剂对固氮蓝藻生长和固氮能力的影响,探讨了固氮蓝藻抗除草剂的机理,并就今后的研究内容和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8.
微量重金属对水螅摄食行为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水螅毒理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分别探索3种微量重金属离子(Cu2+、Cr6+、Zn2+)抑制水螅摄食和摄食反应的最低可见效应浓度(LOEC)。[结果]Cu2+、Zn2+、Cr6+抑制水螅摄食的LOEC分别为0.014、0.51和6×10-5mg/L,其抑制水螅摄食反应的LOEC分别为0.030、.55和8×10-5mg/L。Cu2+、Zn2+、Cr6+对水螅摄食反应的无可见效应浓度(NOCE)分别是0.01、0.5和6×10-5mg/L。Cu2+、Zn2+、Cr6+对水螅的摄食行为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毒性为Cr6+>Cu2+>Zn2+。[结论]利用水螅的不同摄食特性来检测水体的微毒毒性是可行的。该技术具有较高的检测效率,优于常规的动物浸泡方法。  相似文献   
89.
采用小鼠经口急性毒性试验、小鼠骨髓微核试验、精子畸形试验和大鼠30 d喂养试验,检测抗疲劳中药复方制剂的急性毒性、致突变性和亚慢性毒性。结果表明:抗疲劳中药复方制剂对小鼠急性经口LD50>15 g/kg;3个剂量组微核率为0.16%~0.20%,精子畸形率2.70%~2.94%,与阴性对照组比均无显著差异。给予中药复方制剂后,各剂量组大鼠生长发育良好。第15 d检查,中、高剂量组大鼠平均红细胞体积(MCV)高于对照组,血清球蛋白(GLOB)含量低于对照组,其它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第30 d检查,各剂量组血液葡萄糖(GLU)含量高于对照组,中、高剂量组GLOB和肌酐(CRE)含量也高于对照组,其它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主要脏器系数及病理组织学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以上结果表明抗疲劳中药复方制剂属于实际无毒类,无致突变性,部分检测指标的改变可能与机体代谢状况和抗疲劳机制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90.
毒死蜱农药对草履虫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有机磷农药毒死蜱对草履虫的急慢性毒性作用。结果表明:毒死蜱溶液的不同浓度对草履虫的生长有极显著影响,浓度越高毒性作用越大,毒死蜱对草履虫的1h急性毒性作用LC50为0.0435 9mg/L,最大无致死浓度为0.002 5mg/L,最小全致死浓度为1.29mg/L。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草履虫种群增长率和毒死蜱溶液浓度呈线性相关。慢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毒死蜱浓度在0.005~1.29mg/L范围内,浓度对数越小(即毒死蜱浓度越小)种群增长率越大,说明毒死蜱溶液在一定低浓度范围内可能具有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