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038篇 |
免费 | 243篇 |
国内免费 | 593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317篇 |
农学 | 895篇 |
基础科学 | 1854篇 |
801篇 | |
综合类 | 6484篇 |
农作物 | 510篇 |
水产渔业 | 264篇 |
畜牧兽医 | 1404篇 |
园艺 | 971篇 |
植物保护 | 37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1篇 |
2023年 | 256篇 |
2022年 | 363篇 |
2021年 | 415篇 |
2020年 | 370篇 |
2019年 | 382篇 |
2018年 | 238篇 |
2017年 | 387篇 |
2016年 | 509篇 |
2015年 | 521篇 |
2014年 | 838篇 |
2013年 | 752篇 |
2012年 | 852篇 |
2011年 | 867篇 |
2010年 | 768篇 |
2009年 | 754篇 |
2008年 | 765篇 |
2007年 | 679篇 |
2006年 | 563篇 |
2005年 | 528篇 |
2004年 | 415篇 |
2003年 | 421篇 |
2002年 | 319篇 |
2001年 | 302篇 |
2000年 | 256篇 |
1999年 | 207篇 |
1998年 | 169篇 |
1997年 | 151篇 |
1996年 | 154篇 |
1995年 | 124篇 |
1994年 | 79篇 |
1993年 | 62篇 |
1992年 | 62篇 |
1991年 | 59篇 |
1990年 | 77篇 |
1989年 | 44篇 |
1988年 | 19篇 |
1987年 | 15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10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75年 | 4篇 |
1974年 | 4篇 |
1973年 | 1篇 |
1960年 | 1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952.
本工作用光镜和电镜技术对全沟硬蜱的围食膜进行了初步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饥饿幼虫、若虫、成虫以及吸血期雄性成虫不具围食膜。吸血期幼虫、若虫及雌性成虫最晚分别于吸血开始后20、20及18小时出现了单层结构的围食膜;缓慢吸血期围食膜的厚度持续增加,而在快速吸血期其厚度却会显著减小。饱血后发育期围食膜不断增厚,愈来愈拱曲,与肠壁的距离不断扩大,并形成多层结构;至少分别于饱血后12、25及11天,仍能在幼虫、若虫及雌性成虫肠腔观察到完好状态的围食膜。全沟硬蜱是我国北方地区多种血液传播病原体的重要媒介,其围食膜的发现及围食膜形态变化的初步描述,对进一步认识这些病原体在全沟硬蜱体内迁移扩散规律、发育动态以及向宿主的传播途径,可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53.
954.
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在探讨青海省互助县马铃薯种植产业的基础上,论述了膜下滴灌马铃薯机械化栽培技术要点,希望通过研究对广大同行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55.
为探究不同种植密度对雪茄烟叶生理生化特性和品质的影响,确定四川雪茄烟适宜的种植密度,以德雪一号为供试材料,测定了成熟期田间微气候、烟叶膜脂过氧化程度、抗氧化酶活性和烟叶产质量等指标。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烟田温湿度增大,烟叶所受光照强度降低。成熟期温度与烟叶膜脂过氧化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在0.52~0.85之间。同一时期内烟叶丙二醛(MDA)含量随种植密度增大呈先降后升趋势,抗氧化酶活性呈先升后降趋势。种植密度为21 000株/hm2时抗氧化酶活性最高,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在打顶后28d达到最高,分别为61.6U/(gFW·min)和123.0U/(mg·min),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在打顶后21d达到最高,为755.8U/g,打顶后35d MDA含量为25.3mmol/g,膜脂过氧化程度最低。调制后烟叶总糖含量增至1.86%,烟碱含量为3.02%,钾氯比高达9.21,化学成分较为协调,感官评吸得分最高,烟叶产值与茄衣烟比例较常规种植密度24 000株/hm2分别提升了0.9万元/hm2和7%。综上所述,21 000株/hm2为四川省雪茄烟适宜的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956.
纳米乳是由水、油、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按适当比例形成的粒径为10~100纳米的热力学稳定、各向同性、低粘度、透明或半透明的均相分散体系。纳米乳的形成至今尚没有一种理论能完整地解释,目前有负界面张力理论、混合膜理论、几何排列理论、增溶理论和R比理论等理论,其中较为成熟的是负界面张力理论。 相似文献
957.
本文对新疆农田残膜污染进行探究分析,阐述了新疆农田残膜污染的状况,并提出相关治理农田残膜污染的措施。 相似文献
958.
959.
山旱地全膜春玉米冬小麦一膜两用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于2005年引进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该技术的应用大幅度地提高了玉米产量,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但同时出现了小麦面积缩减和耕作倒茬的矛盾。为了充分发挥全膜覆盖的作用,科技人员在大力推广这一新技术的同时,进行了玉米收获后的地膜再利用试验,总结出玉米全膜覆盖免耕连播小麦栽培技术,克服了全膜投入大,玉米收获后刨根难等缺点,解决了小麦与玉米轮作的问题,降低了水土流失和地表风蚀,有效地保证了冬春季作物生长的水分需要。通过与露地大田比较,全膜留床再播小麦能更好地提高地温,极大限度地积蓄水分,促进冬小麦越冬后返青拔节。2006年在秦安县莲花镇小户村试验示范全膜玉米秋播小麦一膜两用技术0.667hm^2,小麦平均产量为3540kg/hm^2,较常规栽培方式增产11.58%。该技术在海拔1900m以下,年降水量240-500mm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均可应用。 相似文献
960.
一、播种与覆膜 西瓜根系再生能力弱,要求直播为好.4月上旬在播种带上覆80厘米宽超微膜,两边用土压好.采用膜上打孔播种,每幅膜上种2行西瓜.根据不同品种生育期大小、瓜蔓长短,每667平方米留苗800~1000株.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