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6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68篇
林业   71篇
农学   23篇
基础科学   103篇
  105篇
综合类   658篇
农作物   18篇
水产渔业   17篇
畜牧兽医   103篇
园艺   12篇
植物保护   1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31.
孔德阳 《当代畜牧》2013,(20):62-63
近一段时间以来,全国各地频发蛋鸡以产蛋下降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给广大养殖户带来很大的损失。现分析如下。这种情况其实在很早以前就有发生。1987年,海安就多发蛋鸡的产量减少综合症(EDS—76)。产蛋鸡发生以产蛋率急剧下降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其他的病变无明显发现,出现畸形蛋、软壳蛋等。病程一般在1个月后可自行恢复。在使用了EDS—76油苗后,这种病的发生概率在减少。1994年,某肉种鸡  相似文献   
132.
越橘品质指标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佳  聂继云  张惠  李静  李也 《中国农业科学》2019,52(12):2128-2139
【目的】 探讨越橘品质指标间的相互关系,构建和完善越橘品质性状的综合评价体系,为合理评价越橘品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以92份越橘果实为材料,测定单果重、果形指数、果实硬度、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固酸比7项品质指标,运用相关分析揭示指标间的相互关系,运用正态分布理论进行品质指标概率分级,利用因子分析确定越橘品质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确立评价指标的权重并建立指标评分标准。【结果】 越橘品质指标间离散程度差异很大,其变异系数分别为67.12%(固酸比)、45.46%(可滴定酸含量)、35.28%(单果重)、23.48%(维生素C含量)、18.23%(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8.05%(果实硬度)和6.05%(果形指数)。可滴定酸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均服从正态分布,概率值P均大于0.05,果形指数、果实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去掉个别极端值后,也服从正态分布,单果重的概率值P为0.0494,接近0.05,视为符合正态分布,固酸比呈偏态分布。可滴定酸含量和固酸比之间呈极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81742,二者间存在极显著的幂函数变化趋势,决定系数R 2为0.9005。筛选出4项越橘品质代表性指标,包括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甜味指标)、可滴定酸含量(酸味指标)、维生素C含量(营养指标)和果实硬度(质地指标),4项代表性指标划分为5个等级,即极低、低、中、高和极高。建立4项代表性指标评分标准,将92份越橘果实划分为3个等级,即优等、中等和差等。 【结论】 越橘品质代表性指标包括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维生素C含量和果实硬度,建立的4项品质指标评分标准可用于越橘品质的科学评价与分类。  相似文献   
133.
基于SPOT-VGT数据的湖南省植被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湖南省植被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期为湖南省生态保护提供科学指导依据。方法利用2000—2015年SPOT-VGT NDVI、植被类型以及气象数据,辅以最小二乘趋势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探讨了湖南省植被生长变化特征并从年和月变化尺度分析了不同类型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1) 近16年湖南省大部分地区植被NDVI呈增加趋势,但空间分布差异较大,NDVI高值区在湘西北和湘西南,而湘中及湘北植被覆盖较差;(2)2000—2015年湖南省植被NDVI增幅为0.004 5/a,灌丛NDVI增加趋势最大,达0.005 1/a,而沼泽最小,仅为0.002 6/a;(3)湖南省植被NDVI与气温、降水正负相关共存,与气温的相关性较好。从不同类型植被来看,各类型植被NDVI与气温呈正相关的面积占绝大部分,灌丛和针叶林NDVI与降水呈正相关的面积较大,而草丛、草甸和沼泽NDVI与降水呈负相关的面积较大,阔叶林和栽培植被与降水呈正负相关的面积约各占一半;(4)时滞性分析表明,植被对降水的响应存在2个月滞后,且7月NDVI与6月降水、9月NDVI与同期降水的相关性显著,但逐月NDVI与前0~3个月气温的相关性均不显著。结论近16年湖南省植被覆盖呈增加态势,但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不同类型植被对气候要素变化响应也各异。   相似文献   
134.
为了探讨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径生长量对气象因子的响应,以及树木直径生长的变化规律,运用差动电动传感器(3210801,TESA,瑞士),对鹅掌楸不同部位的直径生长量进行连续监测。结果表明:(1)在不同天气状态下,树木直径有两种典型的动态变化模式。天气降水时,树木直径持续扩张;天气晴朗时,树木直径明显经历收缩、恢复、扩张的过程。(2)树木直径日波动量在不同部位、不同季节显著差异。夏季树木直径收缩启动时间早于冬季,树干上部的直径日变幅最大,变化幅度-50~400μm,树干基部最小,变化幅度-120~200μm;冬季不同部位的树木直径日变幅趋势相近,变化幅度-30~30μm;不同部位的树木直径日变化存在时滞现象,时滞范围0~75 min,且测量点越低滞后越明显;不同季节,树木直径日变化时滞现象的主导因素不同。(3)树木直径波动量与气象因子显著相关,且滞后于气象因子,树木直径—气候学关系的多元回归分析模型显示,其对树木直径实测值的解释率为84.9%,考虑时滞现象后修正模型的模拟精度提高到90.3%。  相似文献   
135.
基于BP神经网络和概率神经网络的水稻图像氮素营养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实现图像氮素营养诊断需要关键指标的确定和建立快速处理海量图像数据的模型。本研究筛选了水稻氮素营养诊断的敏感时期和部位,优化了图像处理技术参数,并比较了BP神经网络和概率神经网络两种建模方法对养分诊断的可靠性,为利用计算机视觉虚拟技术快速精准判断作物生长营养状况、反演生长过程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本研究以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为试验对象进行了田间试验。设置4个施氮(N)水平:0、210、300、390 kg/hm^2。在水稻幼穗分化期及齐穗期,扫描获取水稻顶一叶、顶二叶、顶三叶叶片、叶鞘图像数据,共1920组。通过图像处理技术,获取19项水稻特征指标。分别应用BP神经网络和概率神经网络对19项水稻特征指标进行水稻氮素营养诊断识别,并对诊断指标进行了优化和标准化。比较了两个建模方法的灵敏性。【结果】1)幼穗分化期水稻的整体识别准确率均高于齐穗期水稻的整体识别准确率;三个部位叶片的图像数据,以顶三叶最为可靠;2) BP神经网络对幼穗分化期及齐穗期水稻19项特征指标进行氮素营养诊断的整体识别准确率均高于概率神经网络。其中BP神经网络对幼穗分化期顶三叶特征指标进行水稻氮素营养诊断识别的准确率最高达90%。概率神经网络对幼穗分化期顶二叶、顶三叶特征指标进行水稻氮素营养诊断识别的准确率最高达82%。【结论】幼穗分化期水稻顶3叶叶片特征最具区分度,易于进行氮素营养诊断识别,可作为氮素营养诊断的有效时期和部位。叶片的6项RGB、HSI颜色空间分量组合最能体现其氮素营养状况。识别效果以BP神经网络好于概率神经网络方法,其整体识别准确率达90%。  相似文献   
136.
考虑了带借贷利率及干扰的双复合Poisson-Geometric风险过程,借助全期望公式、微分和伊藤积分等知识,并综合引起破产的原因得到无限时破产概率积分微分方程和有限时破产概率的积分偏微分方程.  相似文献   
137.
探讨了一类多变时滞积分微分动力系统,并通过不动点方法给出了该系统零解渐近稳定的充要条件.在构造算子时,根据动力系统时滞特点,分别引入对应的连续函数h_i(s),i=1,2,…,n,然后利用这n个函数来构造算子,最后再利用Banach不动点方法来研究该动力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8.
研究更为广泛的同时具有变时滞、无穷时滞及反馈控制的n-种群竞争模型,以重合度理论和Lyapunov泛函为主要工具,得到了保证模型正周期解存在的充分性条件,所得结论推广了已有结果。  相似文献   
139.
应用《雷电防护第2部分:风险管理》(GB/T 21714.2)(以下均称规范)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时,对雷击建筑物导致物理损害概率因子Pb的取值往往选择规范中给出的典型值,在实际应用中是不合理的。但在具体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时,各项目因其所在地域、地理环境、气象条件、雷电活动规律等不同而选取不同的Pb值。利用青海省地闪监测网监测的2008—2015年闪电监测数据,通过对不同幅值的雷电流幅值进行频次和累积概率的统计,运用最小二乘法对雷电流累积概率进行拟合,并利用SPSS软件对拟合相关性进行了检验。发现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防雷措施均具有不同的Pb取值。因此,在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时,通过对地闪监测数据统计、拟合、计算和选取Pb值,更能体现出被评估对象所在地的雷电活动规律,从而使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更加科学化、精细化。  相似文献   
140.
在既有建筑结构的使用过程中,由于其使用功能或者使用期限的变更、结构腐蚀、遭遇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的袭击等众多因素的影响,都需要对建筑结构的性能进行检测和评估,建筑结构的质量安全性检测鉴定是一项具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工作,需要有一套科学的检测鉴定方法。目前我国经常使用的鉴定方法包括传统经验法、实用鉴定法、概率鉴定法。可以结合场地的调查结果,确定鉴定依据、规范、标准,然后采用相关检测手段进行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进行复核计算、综合分析,最终对建筑结构的质量安全性做出科学准确的鉴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