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669篇 |
免费 | 362篇 |
国内免费 | 406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842篇 |
农学 | 148篇 |
基础科学 | 235篇 |
2495篇 | |
综合类 | 2645篇 |
农作物 | 43篇 |
水产渔业 | 33篇 |
畜牧兽医 | 1271篇 |
园艺 | 213篇 |
植物保护 | 51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0篇 |
2023年 | 325篇 |
2022年 | 409篇 |
2021年 | 402篇 |
2020年 | 351篇 |
2019年 | 368篇 |
2018年 | 231篇 |
2017年 | 317篇 |
2016年 | 379篇 |
2015年 | 403篇 |
2014年 | 509篇 |
2013年 | 541篇 |
2012年 | 542篇 |
2011年 | 543篇 |
2010年 | 573篇 |
2009年 | 564篇 |
2008年 | 623篇 |
2007年 | 501篇 |
2006年 | 454篇 |
2005年 | 437篇 |
2004年 | 315篇 |
2003年 | 286篇 |
2002年 | 218篇 |
2001年 | 191篇 |
2000年 | 144篇 |
1999年 | 94篇 |
1998年 | 87篇 |
1997年 | 75篇 |
1996年 | 87篇 |
1995年 | 64篇 |
1994年 | 59篇 |
1993年 | 46篇 |
1992年 | 58篇 |
1991年 | 49篇 |
1990年 | 28篇 |
1989年 | 45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2篇 |
1965年 | 1篇 |
1957年 | 4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902.
西班牙关于污泥对草本地被物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班牙地中海流域 ,由于植被遭到破坏 ,导致水土大量流失。为恢复植被 ,M .Jokba和P .Andres利用污泥改造被破坏的土壤。选取毒麦、黑麦、苜蓿、三叶草、狗牙根、鸡脚草等 6种草种研究恢复植被的途径。污泥与当地土壤的搀配比分别为 0 %、 7%、 15 %和 10 0 %。在无污泥土中播种黑麦、毒麦和鸡脚草是最适的草种。在 10 0 %污泥中播种狗牙根草是适应的。在含污泥 7%与 15 %的土中所有草种均具有最大发芽速度和发芽率 相似文献
903.
基于遥感的泾河流域植被覆盖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快速、准确的获取流域植被覆盖状况信息是进行生态恢复与建设的重点。以MODIS遥感影像数据为数据源,应用遥感和GIS技术对泾河流域各个子流域的植被覆盖程度进行了对比评价,在此基础上应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对各个子流域的植被覆盖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北部的环江、东川、蒲河等子流域植被覆盖程度普遍较低,需要重点保护;流域东南部的汭河、达奚河、三水河、城固河、四郎河、干流区等子流域的上游局部山地植被覆盖比较好,但广大的下游黄土丘陵区植被覆盖中等,破碎化严重。且退化植被呈零散状广泛分布,应成为流域植被建设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904.
在考虑荒漠化评价的空间尺度和基准以及潜在评价指标的尺度特征的基础上,以国内外对土地荒漠化过程中植被降水利用效率(RUE)变化的研究为依据,提出一种以植被的降水利用效率为主要评价指标、适合于荒漠化遥感监测应用的荒漠化评价方法。该方法可很大程度上克服以植被指标为主的评价方法受降水波动影响大的缺点。这种方法重视不同荒漠化类型的共性特征,适合在多种类型荒漠化遥感评价中应用。 相似文献
905.
黄土高原丘陵区退耕还林地土壤碳氮库的动态变化(英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揭示坡耕地退化土壤植被恢复后土壤中碳(C)、氮(N)运移规律,采用植被次生演替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研究了黄土丘陵沟壑区纸坊沟流域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的C、N库及其相互关系在土壤剖面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退化农地的造林显著地促进了CO2的固存,恢复了土壤N的可获得性,进而降低了N不足对可持续的CO2固存的限制。植被恢复显著地促进了0~60 cm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和总氮(total nitrogen,TN)的积累,而只有在高于一定的恢复时间阈值(如26 a)下,促进了SOC库和TN库间的线性相关性。在土壤剖面上,SOC和TN库、SOC/TN库比以及SOC-TN间的线性相关性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与自然恢复相比,人工林在短期内具有CO2固存的优势,但由于随着恢复时间的增加,SOC增幅越来越大于TN增幅的事实,表明造林对碳固存的可持续性需在一个较长的时段下来评估,尤其需要关注20 cm以下层土壤。研究结果为黄土高原的生态修复和减缓温室效应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06.
[目的] 对近30 a来哈密绿洲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驱动力进行分析,为该地区绿洲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借鉴。[方法] 以1988,1998,2008及2018年4期影像为基础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模型计算了基于AFRISWIR2指数提取的植被覆盖度,利用动态度指数与植被覆盖度转移矩阵分析哈密绿洲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再通过地理探测器对8个影响因子进行探测,探寻哈密绿洲植被覆盖度的驱动因子。[结果] 近30 a来哈密绿洲面积从1988年的214 km2增长到2018年的632.1 km2,增幅达195%,但绿洲内植被覆盖度等级却较低,同时哈密绿洲面积主要扩展的区域在西北部和东南部区域;哈密绿洲的发展阶段可分为3个阶段:1988-1998年为低强度稳定期,1998-2008年为极度扩张期,2008-2018年为高强度稳定期。[结论]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是造成哈密绿洲植被覆盖度变化的直接原因,同时在近30 a内,人为因素对哈密绿洲植被覆盖状况的影响远高于自然因素。 相似文献
907.
908.
干旱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最复杂的气象灾害,一定程度上会削弱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开展植被对干旱响应的研究并选择敏感的干旱探测因子,有助于掌握干旱对植被的影响规律、理解植被对干旱胁迫的响应过程和机理。本研究以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IF)数据和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为基础,利用最大相关系数法分析中国区域内2000-2018年生长季植被光合对气象干旱的响应,比较不同干旱梯度、不同植被对干旱响应的敏感性以及SPEI响应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SIF与SPEI具有很好的相关性,显著正相关的面积达到75.05%,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和青藏高原地区,且大部分地区对SPEI的响应时间尺度以中短期为主。(2)SIF在春季对SPEI显著相关的区域占比最少,夏季达到最高,秋季又略有下降。对干旱响应的时间尺度在春季以短期为主,而夏季响应时间尺度长的区域较春季有所增加。(3)半干旱区对干旱的敏感性最强,干旱区最弱,不同气候区对干旱的响应时间尺度均以短期为主。(4)研究所选植被类型均能较早地对干旱做出响应,其中,草地对干旱最敏感,林地和农田相对较弱,阔叶林比针叶林对干旱更敏感。研究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909.
天然灌草植被防治土壤风蚀机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通过对毛乌素沙地不同下垫面上风速、地表粗糙度、临界起沙风速、风沙流结构的观测,发现植被覆盖可以有效防止地表风蚀。植被盖度为40%的固定沙地近地表0.2m高度平均风速比流动沙地降低43%,侵蚀风的持续时数降低85%,临界起沙风速提高70%,地表粗糙度提高180倍;当风沙流速度相同时,20%覆盖度的半同定沙地较流动沙地可平均降低输沙62.33%;而植被盖度为40%的同定沙地较流动沙地可平均降低输沙93.07%。实验证明,单株植物同样可以降低风速。疏透结构和透风结构的单株沙蒿分别可以使植株后0.5m高度的风速较植株前方平沙地同高度的风速下降59.4%和19.8%。 相似文献
910.
重庆南部TM图像植被指数与植被覆盖度信息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TM影像为数据源,以重庆南川市为研究区,结合地面调查数据,利用ERDAS遥感处理软件,对植被覆盖度信息提取方法及植被覆盖度与植被指数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得出研究区植被覆盖度与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为利用遥感资料进行大面积植被覆盖度估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