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576篇 |
免费 | 29篇 |
国内免费 | 15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57篇 |
农学 | 77篇 |
基础科学 | 19篇 |
39篇 | |
综合类 | 1132篇 |
农作物 | 11篇 |
水产渔业 | 7篇 |
畜牧兽医 | 3097篇 |
园艺 | 48篇 |
植物保护 | 3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33篇 |
2022年 | 57篇 |
2021年 | 76篇 |
2020年 | 40篇 |
2019年 | 84篇 |
2018年 | 33篇 |
2017年 | 61篇 |
2016年 | 74篇 |
2015年 | 80篇 |
2014年 | 126篇 |
2013年 | 167篇 |
2012年 | 221篇 |
2011年 | 224篇 |
2010年 | 170篇 |
2009年 | 201篇 |
2008年 | 232篇 |
2007年 | 216篇 |
2006年 | 180篇 |
2005年 | 198篇 |
2004年 | 160篇 |
2003年 | 173篇 |
2002年 | 136篇 |
2001年 | 154篇 |
2000年 | 142篇 |
1999年 | 95篇 |
1998年 | 115篇 |
1997年 | 156篇 |
1996年 | 180篇 |
1995年 | 147篇 |
1994年 | 191篇 |
1993年 | 153篇 |
1992年 | 123篇 |
1991年 | 84篇 |
1990年 | 48篇 |
1989年 | 66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6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6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正> 鲁中平原亩产桑叶3000公斤栽培技术的主要特点是,先进实用,系统完整。主要内容有良种壮苗,好地深耕,适密浅栽,快速养成,优化群体,足肥勤灌,摘心盖草,综合防治病虫害等。泰安市郊区鲁里村、莱芜市陈家楼村共80.55亩桑园,自1989年起系统贯彻此项栽培技术,已连续三年平均亩产桑叶3000公斤以上,其主要技术规范如下。一、建立桑园 (一)良种壮苗选用选792、新一之濑或荷叶白(湖桑32号)优良品种建园,苗木新 相似文献
22.
运用杂交桑养蚕制种效果如何,对我省来说是一个新课题。由于栽植杂交桑投资少,成园快,产量高,至今新发展的杂交桑桑园面积已达50余万亩,占我省目前整个桑园面积的百分之七十左右,这对于推动我省“蚕桑工程”的实施以及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起了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面对蚕桑生产的迅猛发展,蚕种的需求量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加,以嫁接桑为主体的专业蚕种场的制种能力,难以满足金省当前的蚕种需 相似文献
23.
24.
桑树一代杂交种的问世,使当年播种、当年移栽、当年养蚕、当年收益成为现实.该成果因具有成本低、投产快,有利于实现条桑化、省力化的高效蚕桑生产等特点而得到用户的青睐. 相似文献
25.
<正> 为改变桑园低产面貌,提高单位面积桑叶产量和经济效益,我们于1988年春开始,连续四年在金坛县白塔乡、朱林镇等地对密度较稀的低产老桑园,在注重肥水管理、摘芯增条等措施的配合下,采取了桑树水平压条的补缺加密改造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我们选择亩产茧50公斤以下的低产桑园作为改造试验基地(共148.6亩),我们采取的主要方法是:1.枝条平伏:桑树树液流动前后,2月15日~3月10日,选择缺株之间两旁桑树方位上的较好枝条,为防止枝条基部与母株 相似文献
26.
27.
桑绵粉蚧(学名Pneacoccus hirulus Green)是危害桑树顶芽的害虫,其在面积发生危害时会造成严重减产。1991年6月间,蚕业指导所桑树病虫害普查课题组在玉林、陆川、博白、合浦、南宁等地桑园同时发现有该虫危害,发生面积约600多公顷(一万亩),严重的造成减产30%以上。 相似文献
28.
石硫合剂是用生石灰、硫磺粉和水按一定比例煮制而成的一种红褐色有臭鸡蛋味的强碱性药液,它的主要成份是多硫化钙和一部分硫代硫酸钙,并含有少量的硫酸钙和亚硫酸钙。当药液喷洒在植物体上时,与空气接触,受氧气、水、二氧化碳等的影响,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变化, 相似文献
29.
安徽省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岗高岭秃,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瘠薄,长期来农业生产效益低下。为治理开发该区使农民脱贫致富,政府采取退耕还林等措施,把蚕桑生产也列入优势产业来发展。合肥市肥西县9个“岭”上乡镇中,有6个乡镇栽桑养蚕,现有桑园2000hm~2以上。为使蚕桑生产达到优质高效,由安徽省农科院、合肥市政府列项,安徽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与肥西县业务部门及有关乡镇开展应用技术协作研究,通过攻关和引进国内先进成熟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组装配套,总结出一套适合该地区蚕桑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配套技术,经示范推广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