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814篇 |
免费 | 371篇 |
国内免费 | 858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457篇 |
农学 | 875篇 |
基础科学 | 90篇 |
473篇 | |
综合类 | 5156篇 |
农作物 | 632篇 |
水产渔业 | 1208篇 |
畜牧兽医 | 3640篇 |
园艺 | 1142篇 |
植物保护 | 37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1篇 |
2023年 | 270篇 |
2022年 | 354篇 |
2021年 | 382篇 |
2020年 | 294篇 |
2019年 | 331篇 |
2018年 | 185篇 |
2017年 | 259篇 |
2016年 | 336篇 |
2015年 | 375篇 |
2014年 | 614篇 |
2013年 | 587篇 |
2012年 | 926篇 |
2011年 | 876篇 |
2010年 | 745篇 |
2009年 | 836篇 |
2008年 | 951篇 |
2007年 | 803篇 |
2006年 | 625篇 |
2005年 | 547篇 |
2004年 | 364篇 |
2003年 | 309篇 |
2002年 | 251篇 |
2001年 | 285篇 |
2000年 | 257篇 |
1999年 | 210篇 |
1998年 | 184篇 |
1997年 | 170篇 |
1996年 | 169篇 |
1995年 | 155篇 |
1994年 | 171篇 |
1993年 | 227篇 |
1992年 | 165篇 |
1991年 | 169篇 |
1990年 | 167篇 |
1989年 | 143篇 |
1988年 | 56篇 |
1987年 | 40篇 |
1986年 | 30篇 |
1985年 | 19篇 |
1984年 | 16篇 |
1983年 | 11篇 |
1982年 | 20篇 |
1981年 | 15篇 |
1980年 | 13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3篇 |
1965年 | 5篇 |
1957年 | 6篇 |
195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102.
103.
为探寻鸡回肠中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发育规律,本试验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应用CD3、CD4和CD8单克隆抗体研究鸡回肠中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出现、迁移、定位分布及数量变化过程.结果显示,CD3+、CD8+T淋巴细胞最初于18胚龄时出现,CD4+T淋巴细胞于出壳后1日龄时出现.在定位分布上,CD3+细胞在黏膜上皮内以及固有层中均匀分布,CD4+细胞以固有层中的分布为主,黏膜上皮内的分布较少.CD8+细胞最初主要分布在黏膜固有层中;随后,CD8+细胞逐渐向上皮内迁移;最终,黏膜上皮内出现广泛的CD8+细胞浸润.在数量变化上,CD3+、CD4+及CD8+整体呈逐渐增加趋势,第2周时阳性细胞数量稍有下降,21日龄时显著增加到达较高水平后保持稳定.结果表明,鸡出壳后,回肠的细胞免疫功能逐渐增强,并在21日龄时到达成熟水平. 相似文献
104.
105.
《中国兽医学报》2016,(3):443-447
探讨鸡大肠杆菌bla_(CTX-M-9)的遗传背景和毒力因子流行特征,为进一步研究bla_(CTX-M-9)与致病特性是否相关奠定基础。取近年来收集的17株产CTX-M-9族鸡大肠杆菌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定位PCR、多重PCR等技术检测受试菌株的种系发育、MLST序列、质粒复制子特性、bla_(CTX-M-9)的上、下游基因环境及其携带的31种毒力基因。结果显示,bla_(CTX-M-9)的上游均含有ISEcpl,部分被IS26截断,下游最常见的是IS903。受试菌ST分型多样化,17株菌分别属于12种不同的ST型。受试菌携带3种以上复制子,最常见的是IncFII复制子,其次为IncFIB、IncK和IncI1型。受试菌分属于种系发育的D群(7株)、B1群(6株)和A群(4株),未检出强致病力的B2群菌株。受试菌均含有fimH、traT和feoB毒力基因,同时毒力基因检测率较高的还有sit A、iut A、iucC、iroN和iss基因。结果表明,ISEcpl和IS903转座子、IncF在bla_(CTX-M-9)快速散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克隆传播仅发挥了次要的作用;产CTX-M-9族鸡大肠杆菌含有较多的毒力基因,具有一定的致病力。 相似文献
106.
1发病情况 病犬为白色杂交狮子犬,5岁,体重6千克。主诉:该犬1年前发现右侧睾丸肿大,畜主起初以为是炎症.口服抗菌素.未见好转。后来又有乱爬跨现象.呈雌性犬性行为,乳房异常发育,易脱毛,排尿动作异常,且一侧睾丸逐渐增大,近几天食量减少,故来我中心就诊。 相似文献
107.
在母牛难产的原因中,有时是因为母牛繁殖生理的不正常而引起,有的则是由于胎儿发育异常所造成的.在生产中如果处理不当,轻者会引起母畜生殖器官疾病,导致不孕;严重的可能造成胎儿和母畜的死亡.为减少损失,掌握好恰当的助产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8.
109.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