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360篇 |
免费 | 102篇 |
国内免费 | 353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38篇 |
农学 | 586篇 |
基础科学 | 5篇 |
149篇 | |
综合类 | 2154篇 |
农作物 | 402篇 |
水产渔业 | 309篇 |
畜牧兽医 | 787篇 |
园艺 | 258篇 |
植物保护 | 2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39篇 |
2022年 | 80篇 |
2021年 | 85篇 |
2020年 | 73篇 |
2019年 | 74篇 |
2018年 | 42篇 |
2017年 | 62篇 |
2016年 | 102篇 |
2015年 | 95篇 |
2014年 | 128篇 |
2013年 | 143篇 |
2012年 | 226篇 |
2011年 | 187篇 |
2010年 | 195篇 |
2009年 | 250篇 |
2008年 | 287篇 |
2007年 | 215篇 |
2006年 | 211篇 |
2005年 | 155篇 |
2004年 | 136篇 |
2003年 | 152篇 |
2002年 | 124篇 |
2001年 | 119篇 |
2000年 | 118篇 |
1999年 | 110篇 |
1998年 | 102篇 |
1997年 | 128篇 |
1996年 | 147篇 |
1995年 | 136篇 |
1994年 | 145篇 |
1993年 | 112篇 |
1992年 | 122篇 |
1991年 | 139篇 |
1990年 | 93篇 |
1989年 | 105篇 |
1988年 | 49篇 |
1987年 | 36篇 |
1986年 | 25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10篇 |
1982年 | 12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3篇 |
1974年 | 2篇 |
1973年 | 1篇 |
1965年 | 2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8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黄瓜抗枯萎病异源易位植株AT-04的鉴定筛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黄瓜种间杂交后代BC1F4群体进行农艺学和细胞学分析,鉴定筛选出抗枯萎病异源易位植株AT-04。农艺学观察表明,其具有小叶、短果、棕色瘤刺、多分枝的特点,形态上偏向原始亲本野生种Cucumis hystrix Chakr.,育性与栽培黄瓜相近。细胞学研究发现,AT-04在有丝分裂的中后期至少有1对染色体的姊妹染色单体分离明显滞后。在减数分裂终变期,平均每个花粉母细胞有0.2个四价体、0.05个六价体和0.05个八价体,约30%的花粉母细胞中存在拉十字的染色体。在中期Ⅰ,7个二价体出现分组分布现象,主要以3+2+2形式存在,表明其至少经历了4次染色体易位。田间调查和人工接种鉴定均表明,易位植株AT-04及其自交后代和野生种C.hystrix对枯萎病具有较高抗性。 相似文献
992.
993.
六个油菜物种的染色体组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油菜的三个基本种和三个复合种体细胞染色体的核型研究表明:六个种特别是三个基本种的染色体形态是大致相似的;但随体的形态和数目存在明显的多样性和杂合性;同时,三个复合种中随体数目是其基本种亲本之和。 相似文献
994.
995.
【目的】利用野生稻染色体片段置换系以及次级群体,精细定位与水稻粒长相关的QTL,发掘野生稻中影响粒长的新基因,为水稻育种提供遗传材料和基因资源。【方法】利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野生稻实验室已构建的野生稻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群体,定位到一个与粒长相关的QTL——qGL12。在此基础上,选择粒长与受体亲本9311差异显著,且携带qGL12片段的置换系CSSL141与9311回交构建次级分离群体,设计区间内分子标记引物,筛选交换单株,结合粒型表型分析与基因型鉴定,对qGL12进行精细定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颖壳细胞,观察细胞的长宽变化,对定位区间内的基因进行基因注释以及测序分析,预测候选基因。【结果】根据整套置换系多个环境下的表型鉴定,qGL12初定位于第12染色体标记RM28621附近;选取携带qGL12的置换系CSSL141作为精细定位的亲本,CSSL141携带4个野生稻导入片段,在多年多点的田间试验中,CSSL141粒长、粒宽、粒重均明显高于9311;利用构建的CSSL141/9311 F2群体将qGL12定位于第12染色体标记RM5479与RM28621之间,影响粒长、粒宽以及粒重,对粒长的贡献率最高,为44.61%。在定位区间内设计了7个多态性分子标记引物,选择目标区间基因型杂合的植株种植F3,通过筛选交换单株,结合交换单株的基因型与表型,将qGL12定位于RM5479与RM28586之间50 kb区间内,为进一步缩短定位区间,在此区间内设计了4个多态性分子标记引物,选择交换单株种植下一代,筛选后得到20株交换单株,结合交换单株基因型与籽粒表型,最终将qGL12定位到第12染色体15.69 kb区间,该区间内有3个候选基因,其中Os12g39650编码一种微管蛋白,Os12g39660编码一种质膜钙转运ATP酶,Os12g39670尚未有明确功能,通过测序分析发现,Os12g39650、Os12g39660在编码区内存在变异;对亲本以及后代交换单株的颖壳细胞进行电镜扫描,发现9311颖壳细胞的长度与宽度均比CSSL141小,CSSL141/9311 F4代群体中,目标区间为野生稻基因型的交换单株颖壳细胞的长度与宽度均比目标区间为9311基因型的交换单株大,表明qGL12通过调控颖壳细胞的大小影响水稻粒长。【结论】利用野生稻染色体片段置换系,将野生稻粒长QTL——qGL12定位于第12染色体15.69 kb区间内,通过调控水稻颖壳细胞的大小影响粒长。该区间内有3个基因。来自野生稻的Os12g39650与Os12g39660与栽培稻等位基因相比,存在自然变异,确定为qGL12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996.
997.
普通小麦-簇毛麦2V染色体端体异附加系的选育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簇毛麦(Haynaldia villosa) 具有抗多种病害、耐旱、耐寒等优良性状,是可供小麦改良利用的优良遗传资源.本研究综合利用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Giemsa C-分带、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构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 及分子标记等技术,从普通小麦-簇毛麦2V(2D) 异代换系与含有Ph抑制基因的中国春高配对材料(pairing homoeologous inhibitor,Ph1) CO4-13的杂交后代中选了出分别含有簇毛麦2V长臂和短臂的普通小麦-簇毛麦2V端体异附加系.含有簇毛麦2V短臂的附加系在护颖颖脊上有刚毛,而在含2V长臂的附加系的护颖颖脊上没有刚毛,可将控制护颖颖脊刚毛性状的基因进一步定位在簇毛麦2V染色体的短臂上.筛选出町以追踪2V染色体短臂的SSR标记wmc25.该分子标记和护颖颖脊刚毛形态标记可用来追踪导入小麦遗传背景中的簇毛麦2V染色体短臂. 相似文献
998.
999.
线鳢(Channa striata)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攀鲈亚日(Anabantoidei),鳢科(Channidae),鳢属(Channa).它主要分布于亚洲,特别是在泰国已成为一种最普通的食用鱼.由于线鳢病害少,耐寒,当年即可上市,而且肉质鲜美,故颇受养殖者和消费者喜爱。本文对线鳢的染色体组型进行了研究,为该属鱼类的分类以及进化地位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00.
染色体是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重要结构。从1888年Waldeyer命名为染色体以来,经过近一个世纪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进展,研究方法日趋完臻,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学科的各个领域。1966年Ojima等采用气干法以后,鱼类染色体的研究也有了迅速的发展。如何快速、简便地制备出优质的染色体标本,是进行染色体研究的一个首要条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