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5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1篇
  4篇
综合类   42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9篇
园艺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枇杷叶污病。多发生在叶背,发病初期为暗褐色圆形或不规则的斑点。后期长出烟状的霉状物,最后全叶呈煤烟状。常在多雨或风暴后发病严重。防治方法:首先要增强树势,多施磷、钾肥,并及时清除田间病叶,减少病源菌。发病初期及新梢帛发  相似文献   
42.
皱叶荚别名枇杷叶荚、山枇杷,为忍冬科荚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原产我国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四川及贵州等省。生于海拔800~2400米的山坡、林缘灌木丛中,或林下、溪边温暖阴湿处。笔者所在河北省任丘市华  相似文献   
43.
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方法确定枇杷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表明,用频率为69 kHz的超声波,以70%乙醇为溶剂,料液比为1∶10,处理时间45 min,温度为55℃,提取枇杷叶中总黄酮的浸出率最高。  相似文献   
44.
将枇杷干叶打磨成粉,添加到高筋小麦粉中制得枇杷叶粉保健面包。通过Plackett-Burman设计、最陡爬坡试验及响应面法优化试验,确定最佳工艺条件。首先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对影响枇杷叶粉面包品质的七个因素进行评价,筛选出具有显著效应的四个因素:枇杷叶粉添加量、白砂糖添加量、酵母添加量和上火焙烤温度;用最陡爬坡路径逼近最大感官得分;采用响应面法确定枇杷叶粉保健面包的最佳工艺为:高筋小麦粉100 g,枇杷叶粉添加量4.36 g,白砂糖添加量26.32 g,酵母添加量1.33 g,食盐添加量1.2 g,鸡蛋添加量12 g,黄油添加量10 g,纯牛奶添加量50 g,上火焙烤温度190℃,下火焙烤温度170℃,焙烤时间30 min。采用该工艺生产的枇杷叶粉保健面包色泽均匀,呈淡绿色,面包组织紧密有弹性、耐咀嚼,风味口感俱佳,产品感官评分为94分。  相似文献   
45.
为探究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叶用于防治Ⅱ型糖尿病的作用机理,本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利用TCMSP、Uniprot、Genecards、Venny 2.1.0、DAVID 等数据库检索枇杷叶与Ⅱ型糖尿病的共同靶点,绘制相互作用关系网络图,并进行基因本体论(GO)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通过AutoDock Tools进行分子对接验证。从TCMSP数据库收集得到19种活性成分和294个相关靶点,通过Venny 2.1.0数据库得到89个Ⅱ型糖尿病与枇杷叶活性成分的交集靶点,对应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槲皮素、山奈酚、β-谷甾醇等10个活性物质,进而构建了“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网络图。研究发现,枇杷叶活性成分主要通过调节氧化应激反应、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对脂多糖反应和上皮细胞增殖等来调控晚期糖基化产物-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AGE-RAGE)、缺氧诱导因子-1(HIF-1)和蛋白磷脂酰肌醇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等信号通路,从而对Ⅱ型糖尿病发挥调节作用。与α-葡萄糖苷酶的分子对接结果表明,主要活性成分与靶点结合能均小于-9.0 kcal·mol-1,具有非常强烈的结合活性。通过体外酶活性试验测得EGCG、槲皮素、山奈酚等7个活性成分对α-葡萄糖苷酶的半抑制浓度为1.11~80.04 μmol·L-1,抑制效果均优于阿卡波糖,可作为高效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是枇杷叶防治Ⅱ型糖尿病的主要活性成分。本研究结果为开发降血糖药物提供了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46.
淳安县枇杷冻害、风害、日灼预防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枇杷是浙江省淳安县传统农业,是千岛湖地区特色精品水果,有200年栽培历史.多年调查,笔者发现当地枇杷常见病害是花和幼果低温冻害,其次是雪害、风害、日灼以及病虫害.  相似文献   
47.
吴梨  赵伟  杨瑞金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439-1440
[目的]研究枇杷叶中熊果酸的提取及纯化方法。[方法]以新鲜采摘的枇杷叶为试材,采用乙醇水溶液对其熊果酸物质进行提取,并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和乙醇重结晶技术对熊果酸进行纯化。在纯化中,比较X-5树脂与D101大孔吸附树脂处理对熊果酸纯化效果,研究乙醇重结晶技术对熊果酸的纯化效果。[结果]粗提的熊果酸,经过X-5树脂和D101纯化后含量分别提高了28.60%和30.21%,D101树脂的纯化效率优于X-5树脂。在重结晶纯化中,随着重结晶次数的增加,样品中的熊果酸纯度越来越高,在经过5次结晶后,熊果酸的纯度达到了95.30%,比经过D101大孔树脂纯化的样品提高了约2.6倍。[结论]该研究为熊果酸的提取纯化提供了高效绿色的途径。  相似文献   
48.
[目的]采用响应面法对超声波辅助提取枇杷叶多酚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评价其抗氧化性,为枇杷叶多酚的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干燥枇杷叶为原料,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依据Box-Behnken原理选择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料液比和乙醇体积分数4个因素进行响应面试验,确定枇杷叶多酚超声波辅助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并与传统溶剂浸提法的提取效率进行对比;以羟基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为评价指标,对枇杷叶多酚的抗氧化性进行研究.[结果]通过响应面设计分析得到超声波辅助提取枇杷叶多酚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67℃、提取时间40 min、料液比1:25、乙醇体积分数60%,在此条件下得到枇杷叶多酚提取率为48.24 mg/g,与理论值48.79 mg/g相近;提取温度、提取温度与料液比及提取时间与料液比的交互作用对枇杷叶多酚提取效果影响显著(P<0.05).与传统溶剂浸提法比较发现,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得到的多酚提取率较高,且所需时间较短.枇杷叶多酚对羟基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随枇杷叶多酚质量浓度的增大而不断增强,枇杷叶多酚质量浓度为20 μg/mL时,两种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40%和56%.[结论]响应面法优化的超声波辅助提取枇杷叶多酚工艺条件合理可行,与传统溶剂浸提法相比,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可明显提高多酚提取率;枇杷叶多酚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明枇杷叶次生代谢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为枇杷叶的有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枇杷夏梢为试验材料,从新叶停止伸长生长(7月4日)开始,每3个月采样1次,以甲醇作为提取溶剂,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 质谱法(UHPLC-MS),测定枇杷叶中的酚酸类、有机酸类、单宁类、黄酮类、萜类、生物碱类、香豆素类等次生代谢成分,分析其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规律。【结果】在枇杷叶甲醇提取物中共分离鉴定出8类71种化合物,包括酚酸类8种,有机酸类5种,单宁类3种,黄酮类28种,萜类18种,生物碱类2种,香豆素类3种,其他类4种。酚酸类主要成分为绿原酸和新绿原酸,黄酮类主要成分为儿茶素和2″-O-对香豆酰基牡荆素,萜类主要成分为积雪草酸、山楂酸和皂皮酸。在枇杷夏梢周年生长中,各类次生代谢物质的化合物数量和总含量呈现出规律变化:从化合物数量看,除单宁类、生物碱类和其他类次生代谢物数量基本不变外,其余5类次生代谢物的化合物数量均呈增加趋势,而且化合物数量增加都在生长初期的6个月内完成;从每类物质总含量看,萜类和其他类物质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酚酸、黄酮和香豆素3类物质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单宁类物质含量变化不大,有机酸类与生物碱类物质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结论】以萜类为利用目标原料时,应在枇杷叶老熟并即将掉落时采集;而以酚酸、黄酮类物质为利用目标原料时,应在1月份采集。  相似文献   
50.
超声波对枇杷叶中熊果酸醇提效果的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熊果酸在植物体内以游离或结合形式存在,其提取方法多以乙醇为溶剂加热回流提取.为了考察该法的提取效果,用超声波对枇杷叶及其药渣中的熊果酸进行研究:取枇杷叶及其药渣,以乙醇为介质,超声波辅助提取;用HPLC法测定提取液中熊果酸的含量.结果显示:枇杷叶中熊果酸的含量为0.9%以上;乙醇回流法提取后的药渣中,熊果酸的含量为0.3%以上,其提取率仅为2/3.结论:乙醇回流法的提取效果较差;提取次数增加,其效率无明显改善;加酸水解不能提高其得率.表明枇杷叶中的熊果酸主要以游离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