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52篇 |
免费 | 18篇 |
国内免费 | 40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940篇 |
农学 | 13篇 |
基础科学 | 51篇 |
69篇 | |
综合类 | 520篇 |
农作物 | 13篇 |
水产渔业 | 176篇 |
畜牧兽医 | 250篇 |
园艺 | 46篇 |
植物保护 | 3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35篇 |
2022年 | 52篇 |
2021年 | 69篇 |
2020年 | 55篇 |
2019年 | 66篇 |
2018年 | 19篇 |
2017年 | 24篇 |
2016年 | 60篇 |
2015年 | 72篇 |
2014年 | 106篇 |
2013年 | 137篇 |
2012年 | 189篇 |
2011年 | 199篇 |
2010年 | 133篇 |
2009年 | 129篇 |
2008年 | 125篇 |
2007年 | 106篇 |
2006年 | 119篇 |
2005年 | 87篇 |
2004年 | 67篇 |
2003年 | 54篇 |
2002年 | 44篇 |
2001年 | 46篇 |
2000年 | 26篇 |
1999年 | 23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为了解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岩礁生境斑头六线鱼的摄食习性,基于2009年3月~2010年2月多网目组合刺网调查获取的252尾斑头六线鱼样本,研究了斑头六线鱼的饵料组成和摄食策略。结果表明斑头六线鱼主要摄食端足类的麦秆虫,是以麦秆虫为主食的狭食性鱼类。斑头六线鱼摄食种类随季节变化,春季、夏季和秋季主要摄食端足类,表现为狭食性的摄食特性,冬季主要摄食蟹类、腹足类和其他类,表现为广食性的摄食特性。 相似文献
72.
73.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22,(6)
为评价DNA宏条形码(DNA metabarcoding)技术在海洋生物多样性监测中的应用潜力,本研究中采集了马来西亚马塘红树林保护区(Matang Mangrove Reserve, Malaysia)10个站位(SO1~SO10)浮游动物样品,分别采用宏条形码和形态学鉴定方法分析了浮游动物群落组成和结构。结果表明:以18S rDNA V4区为标志基因的宏条形码方法共鉴定出浮游动物25门88目138属249个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 OTUs),而借助光学显微镜的形态学方法仅鉴定出2门6目13属;利用形态学方法鉴定出来的大部分类别(门100%、目83%、属54%)同时也能用宏条形码方法鉴定出来,而宏条形码分子方法鉴定出的大部分类别(门92%、目94%、属95%)却未能利用形态学方法鉴定出来;宏条形码方法根据热点图样本相似性聚类树可将10组浮游动物样本划分为3类(在门和目水平上),即第Ⅰ类(SO1、SO2、SO3和SO6)、第Ⅱ类(SO4、SO7、SO8、SO9和SO10)和第Ⅲ类(SO5),但在属分类水平上,SO4从第Ⅱ类站位划归到了第Ⅰ类中。研究表明:比较两种方法,宏条形码方法不但具有鉴定效率高、花费较低等优点,而且能得到更多的浮游动物种类和丰富度信息;随着DNA宏条形码技术体系的不断完善,数据库不断更新,使得DNA条形码技术的准确性更高,其将在浮游生物多样性评价中具有较高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74.
阐述了睢宁县山林资源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山林资源红线保护区划定的基本情况,以期为该县山林资源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5.
为掌握向家坝蓄水后坝下河段的水质现状,本研究在坝下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选取六个断面,在鱼类不同的生活阶段进行监测。基于蓄水后2013-2014年水环境因子的监测数据,对各断面的21项水质指标的总体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其变化规律并进行水质评价得出目前水质现状。结果显示,蓄水后该江段水质指标特征总体良好,水温初期滞温变化值在2℃左右,超标因子主要是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以及重金属铅汞。总氮、砷及六价铬差异性极显著,是影响数据差异的众多因素中的主要因素。对各样点的水质因子进行聚类分析表明,坝下三块石与其他地点分类明显,距大坝较远与较近的点位各指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表明大坝蓄水对水质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6.
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是指为保护水产种质资源及其生存环境,在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遗传育种价值的水产种质资源的主要生长繁育区域,依法划定并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水域、滩涂及其毗邻的岛礁、陆域,是经农业部及地方各级政府批准设立的特殊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区。其在维护水生生物多样性、国家水域生态安全、进行相关科学研究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位于安徽省旌德县境内的徽水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是农业 相似文献
77.
目前我省建立的海洋与渔业保护区主要有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三种类型。它们同属海洋与渔业生态保护范畴,目的都是为了有效地保护海洋生态和水生生物多样性,但三者在概念、侧重点、选划条件、分级与审批、功能区划分和管理要求等方面各具特点。 相似文献
78.
中国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分布格局现状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近十年来,中国开展了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体系建设,已在包含湖泊、水库、河流、河口和海洋等不同水域先后建成523处保护区。根据国土类型、水域类型、地理分区、行政区划、水系或海域划分等对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进行统计分析,表明现有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存在水域类型分配、空间布局和主要保护对象设置等方面的不足。内陆水域保护区数量远多于海域保护区数量,而河流型保护区平均面积则显著小于海洋型保护区平均面积,各类型保护区布局有待优化;内陆水域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主要分布在中东部以及长江、黄河、黑龙江、淮河、珠江等流域,西南和华南地区相关水系分布较少,保护区空间分布有待改善;黄颡鱼、鳜、翘嘴鲌、鲤、中华鳖等物种被30处以上保护区设为主要保护对象,尚有69种国家级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未被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作为主要保护对象,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设置的合理性有待加强。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总体上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的过程。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国家级保护区建设必须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优化型转变。对存在的不足,需要研究与水产种质资源保护相适应的管理对策,制定发展规划与生态红线,达到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协调发展,以实现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优质、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9.
80.
采用RRA方法对保护区社区耕牛放养形式、耕牛放养对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耕牛放养原因进行调查,得出耕牛放养是社区可持续发展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对保护区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的结论。提出改变耕牛放养,实行圈养的5点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