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8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135篇
林业   1篇
农学   47篇
基础科学   32篇
  29篇
综合类   561篇
农作物   46篇
水产渔业   531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39篇
植物保护   17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6篇
  196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Hg2+对条斑紫菜毒害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分析了不同浓度Hg2 对条斑紫菜光合作用强度、SOD、CAT、总抗氧化能力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藻胆蛋白对Hg2 的作用较为敏感,首先被破坏;叶绿素a的含量、光合作用强度、SOD、总抗氧化能力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随Hg2 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先升后降,CAT活性则表现出总体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42.
基因工程研究已在高等植物中广泛开展,尤其对重要经济作物如水稻、玉米、大豆等的品种改良不断取得可喜成果。在藻类中基因工程起步较晚。Rochaix和Van Dillewjin于1982年第一次报道了对单细胞衣藻以质粒为载体进行的基因转移[Rochaix等,1982];Veeck等于1987年以蓝藻为材料进行了基因转移的研究,Boynton等于1988年以衣藻为材料成功地得到了转基因藻株[王素娟.1994]。  相似文献   
43.
小麦梭条斑花叶病又称小麦黄花叶病,为土传病毒病,由土壤中禾谷多粘菌传播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引起,危害小麦。江苏省主要在沿江、南部丘陵、里下河等地区发生。一般病田减产10%~50%,重者绝收。一、发生规律该病主要通过病土、病根残体和病田水自然传播,传  相似文献   
44.
 经3年研究建立了一套用离体稻叶检测稻种带细条病菌的方法,应用该方法成功地将44份自然发病的细条病病种接种到离体稻叶上并产生菌脓。甩1%水琼脂加90 ppm无毒苯口并咪唑.在30℃下可使水稻幼苗的离体叶保持15~20 d,可满足细条病接种发病的时间需要。应用纯菌测定该方法的灵敏度,最低可检测浓度为5×10^3 Cells/ml。由于选择了最佳的温度、湿度/光照、苗龄及其它有关环境条件, 使1.2~4.0 g的病种经研碎浸泡后浓缩针刺接种干离体稻叶上在3 d后出现病斑,5.5~8.5 d后产生菌脓,与其它血清学检测方法相比,离体检测法具有直观、可靠、简便、稳定等优点。特别可避免由于种子携带丧失活性的细条病菌或其它病菌而引起的误诊。  相似文献   
45.
稻种材料抗细菌性条斑病性鉴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为了对广西新育成的和引进的水稻品种(组合)及新挖掘的野生稻材料进行抗细菌性条斑病性的鉴定。[方法]于2005~2006年,以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JZ-8菌株为供试菌株,用改良针刺法在分蘖期对来自广西区试、国际稻圃和南宁野生稻圃的1 251份稻种材料进行抗细菌性条斑病性的人工接种鉴定。[结果]1 251份稻种材料中,抗性材料为11份,占0.9%,中抗材料为52份,占4.2%,其余为中感以下材料。抗性材料的比例因稻型和来源不同而异。IR32720-138-2-1-1-2I、R43449-4-3-43-3、No.733等11份材料对广西细菌性条斑病菌不同致病型具有广谱抗性。[结论]该研究在国内首次对广西野生稻种质资源抗细条病性进行鉴定。在所测试的977份广西野生稻材料中对当地优势菌群抗性反应达到抗性级别的有9份,达到中抗性级别的材料有37份。  相似文献   
46.
邱世明  庄军  刘志昕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3):7108-7109
依据锌指结构在BSVCP上的可能位置合成了2条引物,通过PCR扩增得到长约640 bp的目的片段;将目的片段与质粒pET28 b(+)连接,构建了含BSVCP区基因的融合蛋白原核表达载体pET28b-BSVCP;克隆测序以确定其阅读编码框的正确性,然后用正确的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Rosetta(DE3),并诱导表达;经IPTG诱导后,出现一特异的约30 kDa融合蛋白质表达条带。  相似文献   
47.
水稻感染细菌性条斑病后叶片中酚类物质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细菌性条斑病病菌接种4个抗性水平不同的水稻品种,分析水稻幼苗叶片的总酚及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结果表明:各品种的对照健叶的总酚及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虽有一定的差异,但与品种抗病性无关;接菌后病叶中总酚、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均高于相应品种的对照健叶.在抗病品种中的总酚、黄酮类化合物在发病早期增加迅速,而感病品种中的则在发病早期变化不大,到后期才有较大积累.接菌后,抗病品种与感病品种主要酚类物质的种类相同,共4种,其中2种为黄酮类化合物.抗病品种酚类物质各组分的同体积分离液对细菌性条斑病菌的抑菌作用比感病品种大,尤其是黄酮类化合物的抑菌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48.
温度、光强和密度对条斑紫菜壳孢子放散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玲  何培民 《海洋渔业》2004,26(3):205-209
在实验室内可控条件下,用充气培养的条斑紫菜成熟的壳孢子囊枝作材料,研究温度(5~20℃),光强(5~115μmol/m^2.s)和壳孢子囊枝的密度(0.075~1.709mg/ml)对壳孢子放散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5~20℃范围内,壳孢子均可以放散,温度越低,壳孢子开始放散得越早.但高峰期不明显,且放散的周期很长;20℃是最适宜的放散温度,放散的壳孢子数量多,放散集中。(2)壳孢子的放散在低光强和高光强条件下都较差,57μmol/m^2.s条件下壳孢子放散量多而集中。(3)壳孢子囊枝的密度影响壳孢子放散,低密度条件下壳孢子放散快但总量少;密度太高.壳孢子放散极其缓慢;适宜的壳孢子囊枝密度有利于壳孢子放散。  相似文献   
49.
骆其君  冯婧  严小军  吕彤 《水产科学》2006,25(11):588-590
紫菜(Porphym sp)原是生长在潮间带的岩礁上,尤其是在风浪大、潮流畅通的海区生长良好。经过多年的人工栽培,紫菜已适应于在潮间带和浅海的养殖筏架的栽培。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作为浙江、福建海区常见的栽培藻类和重要的食用经济海藻,有近40年栽培的历史。但潮间带可以用作栽培坛紫菜的空间越来越小,必须开拓新的栽培空间。在围塘栽培紫菜则是一种新开拓的栽培方法。  相似文献   
50.
骆其君 《水产学报》2002,26(5):477-480
Free-living Porphyra haitanensis conchocelis was cultured under continual light,then it was treated with Van,DIDS and SITS,the inhibitors of inorganic carbon utilization,to study the mechanism of inorganic carbon utilization in the conchocelis.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Van inhibits the utilization of inorganic carbon most,with a rate of 71.3%,and the rates of DIDS and SITS are relatively lower,42% and 35.5% respectively.The inhibition rate of Az is 25.3%,which indicates the external CA is not an important part of its inorganic carbon uptake.A complementary conclusion is that the main part of inorganic carbon absorption in P.haitanensis conchocelis is through active transport of HCO3^- and CO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