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49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258篇
林业   3篇
农学   802篇
基础科学   74篇
  83篇
综合类   3145篇
农作物   1470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40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101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104篇
  2016年   139篇
  2015年   122篇
  2014年   225篇
  2013年   180篇
  2012年   278篇
  2011年   285篇
  2010年   244篇
  2009年   283篇
  2008年   323篇
  2007年   307篇
  2006年   290篇
  2005年   283篇
  2004年   195篇
  2003年   169篇
  2002年   162篇
  2001年   170篇
  2000年   168篇
  1999年   131篇
  1998年   67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99篇
  1993年   224篇
  1992年   254篇
  1991年   183篇
  1990年   124篇
  1989年   8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甬优6号(原名01—E26)是典型的籼粳杂交稻品种,由宁波市农科院作物所和宁波市种子公司合作育成。2005年2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温岭市于2001年引进试种,表现超级稻理想株型,具超高产潜力,感光性强,抗稻瘟病、白叶枯病,易受稻纵卷叶螟等危害,抗倒伏能力强,对氮肥敏感,最佳高产群体构建要求较高,米质好等特点。6年试验研究结果并经生产实践,形成了由“产量指标、经济性状、主攻方向、栽培策略、核心技术、操作规程”六部分内容组成的籼粳杂交稻甬优6号超高产配套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82.
83.
内容:为保证适时移栽、彻底解决用工矛盾及有效降低种子生产成本,进行杂交稻制种母本机械化插秧试验示范。两个试验示范点机插秧与人工秧相比生育期、抗逆性、产量等差异不明显,每667㎡成本差异较大分别节省106元、118.2元。  相似文献   
84.
杂交稻中浙优8号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泽清 《农技服务》2014,(12):44-44
2006年"中浙优8号"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是中国水稻研究所与浙江勿忘农种业公司选育的"三系"迟熟杂交籼稻。曾在福建省多个地区进行实验种植,实验中"中浙优8号"表现出植株强壮、稻穗棵数多、谷粒大、后期转色好、易管理等特点,得到了农民的高度认可。本文就在福建农村地区种植杂交稻中浙优8号的高产栽培技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5.
86.
两优688是福建省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与福建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合作选育的籼型两系杂交水稻,2010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在连城种植表现出高产、优质、适应性广、抗性强、综合性状好的特点,高产栽培技术重点抓好适时播种,培育壮秧;适龄移栽,合理密植,确保大田基本苗数;合理施肥;科学管水;综合防治病虫害。  相似文献   
87.
广两优769系福建省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水稻两系不育系广占63-4S与恢复系南恢769配组选育而成的两系杂交稻新品种,表现群体整齐,株型适中,熟期转色好,分蘖力强等特性,2018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介绍了广两优769在闽北各地作晚稻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88.
杂交晚稻不同熟期组合增产途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水稻具有明显的增产优势,在水稻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杂交晚稻,产量高、米质佳、经济效益好,深受广大农民欢迎。但是,由于栽培措施不当,目前杂交晚稻(以下简晚杂)单产悬殊很大,影响了其增产潜力的发挥。为此,我们于1988~1989年在江西省不同地区进行了调查,以明确不同熟期杂交组合、不同种植地区以及不同生产水平下进一步提高单产的主攻方向,为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措施的拟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9.
农杆菌介导法将反义蜡质基因转入杂交稻亲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反义蜡质基因导入特青(OryzasativaL.subsp.indica)和广粳1号(OryzasativaL.subsp.japonica)这两个杂交稻亲本的愈伤组织中,获得了经PCR检测证明外源基因已整合进植物基因组中的再生植株,其中含潮霉素抗性基因的植株有6株,但仅有2株能够扩增出反义蜡质基因的特异条带,其原因可能是在转基因植株中出现了基因丢失或沉默现象。试验表明,粳型稻广粳1号的不同外植体(成熟胚、幼胚、幼穗、花药)的愈伤诱导率比特青的高,且随着继代时间的延长,不同基因型水稻诱导的愈伤之间的转化率存在着极显著性差异(P<0.01);经过转染的水稻愈伤在一定的筛选压力下会出现“逃逸”现象,抗性筛选后成活愈伤PCR检测发现广粳1号和特青的愈伤转化率只有44.4%和29.4%;不同凝固剂对愈伤诱导的质量有着明显的影响,植物凝胶作凝固剂比琼脂作凝固剂时的愈伤褐化率低。  相似文献   
90.
沈森和 《种子》1991,(3):30-32
1964年,我国袁隆平教授发现水稻雄性不育株,开始进行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试种示范,1976年大面积推广,1990年全国已累计种植杂交水稻17亿亩,增产稻谷854多亿公斤。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16年,对提高我国粮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