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349篇 |
免费 | 23篇 |
国内免费 | 258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3篇 |
农学 | 802篇 |
基础科学 | 74篇 |
83篇 | |
综合类 | 3145篇 |
农作物 | 1470篇 |
水产渔业 | 1篇 |
畜牧兽医 | 7篇 |
园艺 | 5篇 |
植物保护 | 4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篇 |
2023年 | 60篇 |
2022年 | 54篇 |
2021年 | 101篇 |
2020年 | 62篇 |
2019年 | 62篇 |
2018年 | 28篇 |
2017年 | 104篇 |
2016年 | 139篇 |
2015年 | 122篇 |
2014年 | 225篇 |
2013年 | 180篇 |
2012年 | 278篇 |
2011年 | 285篇 |
2010年 | 244篇 |
2009年 | 283篇 |
2008年 | 323篇 |
2007年 | 307篇 |
2006年 | 290篇 |
2005年 | 283篇 |
2004年 | 195篇 |
2003年 | 169篇 |
2002年 | 162篇 |
2001年 | 170篇 |
2000年 | 168篇 |
1999年 | 131篇 |
1998年 | 67篇 |
1997年 | 34篇 |
1996年 | 54篇 |
1995年 | 50篇 |
1994年 | 99篇 |
1993年 | 224篇 |
1992年 | 254篇 |
1991年 | 183篇 |
1990年 | 124篇 |
1989年 | 86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6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52.
该系统其母本是培矮64s,是“两系”杂交稻目前生产上应用最广泛的系统,该系统子一代不育杂株识别有以下几点:1.1该系统的组合如果在育性敏感期没有遇到低温,温度正常,则其不育杂株识别的最好时期是抽穗期和黄熟期,杂株抽穗期有卡颈,花药虽淡黄、瘦小,不能散粉,植株较矮小,不结实;而正常的子一代不卡颈或轻微卡颈,花药黄色,饱满,散粉正常,结实正常。 相似文献
53.
通过对5088s育性转换情况观察得出:5088s在8月份花期不育性较为稳定,根据本地气候特点,该不育系应在4月底至5月初播种,花期安排在8月10日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54.
镇远县芽溪杂稻制种基地位于黔东南东北部,海拔460米,年降雨量1100毫米,年均温16.5℃,无霜期290天。该基地的制种工作始于1976年,但限于当时的生产技术水平,1987年前其单产均未突破50公斤。从1987年起,在州、县农业部门的支持下,在镇 相似文献
55.
杂交稻宜优673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宜优673两年来示范田的表现,总结了宜优673主要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培育壮秧、合理密植、配方施肥、合理管水及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要点.为该组合进一步推广种植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6.
57.
施氮量对两系杂交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两系杂交稻组合两优培九和扬两优6号为材料,以三系杂交稻组合丰优香占为对照,通过3种施氮量处理,研究了施氮量对两系杂交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系杂交稻组合产量均明显高于对照,产量的优势主要表现为单位面积总颖花量,但相对较低的结实率限制了产量潜力的进一步发挥。3个供试组合均以施氮量为240kg/hm2的处理时产量最高。施氮量对稻米品质的影响在3个组合间均有差异。同等施氮量条件下,两系杂交稻组合米质较对照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对影响两系杂交稻产量潜力发挥的原因,以及氮肥对其品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8.
制种田杂草分布和常规田无异,但不同制种组合间危害差异较大,亲本播差期短的只有 1 个出草高峰,播差期长的有 2 个出草高峰。药剂试验表明,4% 丁农除草效果好、安全性高,可大力推广;其余药剂药害严重,使亲本花期不遇而减产。不同组合应采用不同的除草方法。 相似文献
59.
60.
探明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穗型中籼杂交稻产量成因及高产品种群体共性特征。以120个中籼杂交稻为材料,于2019—2020年在安徽舒城农科所开展品种评比试验,并根据每穗粒数排序将供试品种均分为大穗型(193~270)、中穗型(167~191)和小穗型(108~166) 3类,比较不同穗型中籼杂交稻的产量及构成、生育进程、日产量、叶面积指数、生物量和穗型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各穗型下水稻产量变幅均较大,通过聚类分析可进一步分别分为高产、中产和低产3种类型。高日产量是不同穗型品种高产共性指标,其中大穗型与增加叶面积指数有关,而中、小穗型可能与促进光能转化效率有关。除日产量外,不同穗型品种高产形成极具差异。从产量构成来看,大穗型品种主要依靠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来增产;中穗型品种为有效穗数和结实率;而小穗型品种为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结实率,这种穗型间的差异与分类方法和大穗型水稻灌浆障碍有关。从物质积累来看,与小穗型高产品种较高的收获指数不同,大、中穗型水稻要依靠生物量增加来提高产量。各穗型下不同产量水平的穗位枝梗分布与穗长均无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发现,大穗型高产品种主要表现为日产量高、生物量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