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14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50篇
  1篇
综合类   61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33篇
园艺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1.
坦布苏病毒感染诱导雏鸭体内未折叠蛋白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坦布苏病毒在雏鸭体内诱导未折叠蛋白反应的信号通路(PERK、IRE1和ATF6),为揭示坦布苏病毒致病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取1日龄SPF雏鸭,腹腔接种坦布苏病毒(JS804株),于接种后12、24、36和48 h从对照组和攻毒组各取5只剖杀,分别取肝脏、心脏和脑组织,利用组织总RNA提取试剂盒提取各个组织样品总RNA,反转录获得cDNA。根据未折叠蛋白反应的3条信号通路,选取不同通路中的标志性分子,设计合成特异性引物,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靶基因。以GAPDH为内参基因,采用相对定量法(2-ΔΔCt),分析靶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雏鸭肝脏中坦布苏病毒含量最高,心脏次之,脑最低。对未折叠蛋白反应标志性分子GRP78的检测结果显示,脑和肝脏中GRP78表达量持续升高,并在攻毒后36 h达到顶峰(4.21倍和10.14倍),心脏中GRP78表达量仅在攻毒后36 h短暂升高(1.32倍)。PERK信号通路标志性分子ATF4表达水平在肝脏和脑中分别从攻毒后24 h和36 h持续升高至攻毒后48 h,并在攻毒后36 h达到顶峰(2.71倍和6.02倍),心脏中ATF4的表达量则仅在攻毒后36 h时升高(1.57倍)。IRE1信号通路标志性分子XBP1s在肝脏中的表达量升高最为显著(9倍),而脑中EDEM的表达量升高最为显著(3.87倍)且持续时间最长(从攻毒后12 h至攻毒后48 h)。与对照组相比,ATF6信号通路标志性分子GRP94和XBP1u均出现升高现象,虽然两种蛋白在不同组织中表达量变化的时间点和趋势不同,但均在攻毒后36 h出现峰值。【结论】首次报道了坦布苏病毒感染可在雏鸭体内激活未折叠蛋白反应的3条信号通路,本研究将有助于深入研究坦布苏病毒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2.
变性蛋白质体外复性的方法主要有传统的辅助复性法包括了:稀释法、透析法、超滤法以及蛋白质折叠液相色谱法(PFLC),也有在此基础上模拟体内分子伴侣、折叠酶、人工分子伴侣、反胶束的辅助复性方法。到目前为止,在复性液中添加小分子试剂是提高体外辅助蛋白质复性效率的策略之一。其目的是为了降低蛋白质复性过程中聚集形式的形成,从而促进变性蛋白质向其天然和活性构象的转变。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蛋白质的复性效率并且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了捕捉变性蛋白质向其活性结构折叠过程的差异性变化规律,明确小分子添加剂对体外辅助蛋白质分子折叠过程的机制,推测一些小分子添加剂辅助蛋白质色谱复性过程中构象的变化规律,为解决包涵体蛋白质难于复性和复性效率低的问题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3.
介绍了与牧神4YZT-8型自走式玉米籽粒收获机相匹配的折叠割台的结构设计、工作原理、技术参数和性能特点。该折叠割台采用电液自动化控制,在工作时处于展开状态,转场道路运输时可折叠,缩小整机宽度,省去了道路运输时拆卸割台的工序。  相似文献   
94.
拖拉机在田间作业时,常常会遇到过沟渠、爬田埂等情况,为保证田间作业安全,驾驶员应该掌握以下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1.过沟渠对于一般深而宽的沟渠,应先填平或用跳板铺垫后再通过,浅而窄的沟渠可用低速挡斜驶通过,即拖拉机机身与沟成一定斜角,让拖拉机左右前轮和左右后轮依次通过,以减轻机身震动冲击。若受地形所限,必须直驶通过时,则先让前轮缓缓下沟。  相似文献   
95.
蛋白质折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蛋白质折叠的研究,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课题之一.根据Anfin-sen原理,蛋白质分子的一级结构决定其高级结构,蛋白质折叠的研究,就是研究蛋白质特定三维空间结构形成的规律、稳定性和与其生物活性的关系.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顺序决定于DNA中的遗传密码,而蛋白质三维空间结构的形成可以说是由折叠密码(folding code),即"第二遗传密码"决定的.因此,研究蛋白质折叠的过程,可以说是破译"第二遗传密码"的过程.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伪狂犬病毒(PRV)感染对BHK-21悬浮细胞内质网应激及未折叠蛋白反应(UPR)的影响。【方法】将悬浮的乳仓鼠肾细胞(BHK-21)以感染复数(MOI)0.01接种PRV,分别在接毒后12、24、36、48和56 h取样,用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按Reed-Muench法检测病毒滴度,筛选病毒接种处理的合适时间;以不接毒细胞作对照组,分别在感染后12、24、36和48 h取样,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内质网应激标志分子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及UPR的3种感受蛋白(PERK、IRE1、ATF6)相关通路中基因的表达变化,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在接种PRV同时分别加入0、0.001、0.005、0.01和0.02 μmol/L内质网应激诱导剂毒胡萝卜素(Tg)和0、20、40、80和160 μmol/L内质网应激抑制剂牛磺熊去氧胆酸(TUDCA),48 h收集细胞测定病毒滴度和细胞存活率。【结果】PRV感染56 h细胞存活率低于70%,感染48 h时病毒滴度达到最高(8.1 lg TCID50/mL),因此后续试验分别在接毒后12、24、36和48 h取样。与对照组相比,PRV感染36和48 h GRP78转录水平均极显著升高(P<0.01);PERK通路中,转录激活因子4(ATF4)转录水平在PRV感染36、48 h均极显著升高(P<0.01),生长抑制DNA损伤基因34(GADD34)转录水平在PRV感染36 h显著升高(P<0.05)、48 h极显著升高(P<0.01),磷酸化真核翻译起始因子(P-eIF2α)蛋白水平在PRV感染36、48 h均极显著升高(P<0.01);IRE1通路中,PRV感染组细胞36 h后多以剪切形式sXBP1存在,同时下游p58IPKmRNA水平在36 h显著增加(P<0.05),p58IPK和EDEM mRNA水平在48 h均极显著增加(P<0.01);ATF6通路中,PRV感染不同时间ERp57、PDI、Calnexin和Calreticulin的表达均无显著变化(P>0.05)。与0 μmol/L组相比,0.01和0.02 μmol/L Tg极显著降低细胞存活率(P<0.01),0.005和0.01 μmol/L Tg均极显著增加了PRV病毒滴度(P<0.01)。【结论】PRV感染可以诱导BHK-21悬浮细胞内质网应激,激活UPR的PERK和IRE1信号通路,说明PRV利用内质网应激增强其复制。  相似文献   
97.
未折叠蛋白反应(UPR)在植物的逆境胁迫、病原物侵染、生长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转录因子bZIP60是UPR信号之一。在明确了拟南芥、水稻、玉米、小麦等内质网应激时需肌醇酶(IRE1)介导bZIP60 mRNA剪接激活的基础上,归纳了bZIP60对逆境和病原物的响应机制,总结了IRE1/bZIP60信号在植物抗病抗逆中的研究进展。正常生长条件下,以前体蛋白bZIP60U的形式跨内质网膜。发生应激时,IRE1识别并剪切bZIP60 mRNA的双茎环结构,产生含转录激活域和核定位信号的活性蛋白bZIP60S,并在细胞核内形成二聚体,结合到应激反应相关基因的启动子,通过上调胁迫应答相关基因提高植株抗性。  相似文献   
98.
【目的】研究不同大分子拥挤体系对盐酸胍诱导的溶菌酶去折叠过程的影响。【方法】以葡聚糖70(Dextran 70)、菲可70(Ficoll 70)、聚乙二醇2000(PEG 2000)作为大分子拥挤试剂,模拟体内高度拥挤的环境,用荧光相图法研究不同大分子拥挤试剂中,有无还原剂2-巯基乙醇存在时,盐酸胍诱导溶菌酶去折叠过程的变化及其特点,探讨大分子拥挤环境对蛋白质去折叠的影响。【结果】Dextran 70、Ficoll 70和PEG 2000 3种大分子拥挤试剂对溶菌酶活性几乎没有影响。无大分子拥挤试剂条件下,溶菌酶从天然态转变为去折叠态的过程中(盐酸胍浓度为0~6.0mol/L),当无还原剂2-巯基乙醇时,溶菌酶的去折叠过程符合"三态模型",有1个中间态;当存在还原剂2-巯基乙醇时,该变性过程则符合"二态模型",不存在任何中间态,溶菌酶可直接从天然态转变为去折叠态。溶菌酶在大分子拥挤体系中变性时,当不存在还原剂2-巯基乙醇,变性过程符合"四态模型",存在2个中间态;而当存在还原剂2-巯基乙醇时,变性过程则符合"三态模型",有1个中间态。【结论】通过添加大分子拥挤试剂,增加了溶菌酶变性过程的中间态,改变了蛋白由天然态到完全去折叠态的变性过程。  相似文献   
99.
目的改进标准遗传算法以提高蛋白质结构的预测效率。方法在标准遗传算法的基础上引入蒙特卡罗局部优化策略、克隆体过滤策略、多胎竞争选择策略等,在均匀变异的基础上,引入一系列结构突变算子。利用改进的遗传算法对标准蛋白质序列进行二维折叠模拟。结果与其他算法相比,利用改进的遗传算法搜索到了HP60和HP64序列能量更低的构型。结论引入的遗传策略和突变算子增强了遗传算法的寻优能力。改进的遗传算法是个极具潜力的蛋白质结构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00.
本研究通过固相合成法合成芋螺毒素Lv68线性肽,研究并优化了其主要异构体的一步氧化折叠条件,并通过电压膜片钳技术对主异构体产物进行了多种乙酰胆碱受体亚型(α3β4,α6β4,α4β2,α9α10,α1β1γδ,α1β1δε nAChRs)的活性测试,旨在为以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为靶点的先导药物分子的发现奠定基础,同时为该类其他芋螺毒素的氧化折叠方法、生物活性研究以及深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和借鉴。结果表明,芋螺毒素Lv68的一步法氧化折叠最优条件为反应体系组成为0.1 mol·L?1 Tris-HCl,1 mmol·L?1 EDTA,GSH/GSSG 1 mmol·L?1/1 mmol·L?1,线性肽浓度为50 μmol·L?1,反应时间为2 h,产率高达18.14 %,Lv68折叠肽在1 μmol·L?1浓度下对α9α10 nAChR具有较好的阻断作用(阻断率约80%)。本研究明确了芋螺毒素Lv68的一步氧化折叠条件,证实了Lv68对α9α10乙酰胆碱受体亚型具有阻断活性,拓宽了含半胱氨酸框架III的M超家族芋螺毒素的作用靶点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