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795篇 |
免费 | 1505篇 |
国内免费 | 2196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5609篇 |
农学 | 1731篇 |
基础科学 | 1593篇 |
6108篇 | |
综合类 | 18809篇 |
农作物 | 1381篇 |
水产渔业 | 1821篇 |
畜牧兽医 | 4159篇 |
园艺 | 2364篇 |
植物保护 | 192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27篇 |
2023年 | 1468篇 |
2022年 | 1841篇 |
2021年 | 1772篇 |
2020年 | 1396篇 |
2019年 | 1603篇 |
2018年 | 932篇 |
2017年 | 1338篇 |
2016年 | 1651篇 |
2015年 | 1623篇 |
2014年 | 2316篇 |
2013年 | 2254篇 |
2012年 | 2500篇 |
2011年 | 2467篇 |
2010年 | 2284篇 |
2009年 | 2252篇 |
2008年 | 2348篇 |
2007年 | 1958篇 |
2006年 | 1650篇 |
2005年 | 1519篇 |
2004年 | 1291篇 |
2003年 | 1238篇 |
2002年 | 1029篇 |
2001年 | 887篇 |
2000年 | 684篇 |
1999年 | 522篇 |
1998年 | 499篇 |
1997年 | 474篇 |
1996年 | 404篇 |
1995年 | 432篇 |
1994年 | 404篇 |
1993年 | 272篇 |
1992年 | 312篇 |
1991年 | 327篇 |
1990年 | 280篇 |
1989年 | 288篇 |
1988年 | 115篇 |
1987年 | 63篇 |
1986年 | 50篇 |
1985年 | 28篇 |
1984年 | 25篇 |
1983年 | 22篇 |
1982年 | 20篇 |
1981年 | 28篇 |
1980年 | 20篇 |
1979年 | 13篇 |
1978年 | 9篇 |
1974年 | 10篇 |
1973年 | 9篇 |
1957年 | 9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91.
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为生态公益性产品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发展机遇。林业碳汇的负排放效应,使其成为碳减排的重要途径。为了解当前林业碳汇水平,根据管涔山林区2010年、2019年2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结合现有学术研究成果,利用碳汇量计算模型及现有碳库计算参数,计算林区现有碳汇总量,进而核算其在碳汇服务方面的价值收益。结果表明,与2010年相比,2019年管涔山林区各林木的固碳量均有所增加,林区近几年来保持年均10.37万t的较高碳汇量水平,未来具有较大的碳汇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92.
93.
以马龙区荒野为研究对象,选取距聚居点的遥远度、距可达道路的遥远度、人口分布密度、生物物理自然度4项指标进行叠加分析,绘制了马龙区荒野的分布图,并对荒野面积的水平分布、垂直分布、景观格局以及荒野保护空间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马龙区荒野在水平空间上呈环带分布格局,中部区域荒野面积相对较大、荒野质量相对较高;其外围环带区域荒野面积较小、质量较低、“孤岛化”、“碎片化”较为严重;最外围环带荒野质量又显明提高,面积较为完整。马龙区高质量荒野的储量占比较大,主要集中分布于海拔1 957~2 178 m,面积占比52.92 %。其中一级荒野斑块连通性最好,二、三级荒野斑块的破碎程度较大,四级荒野的斑块形状最复杂;现有保护形式未能对高质荒野形成全面覆盖。马龙区应加强荒野保护区建设,提高对荒野的保护覆盖率,同时通过人工手段恢复和提高低质荒野质量。研究结果可为马龙区荒野保护工作的展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4.
为了解太阳能干燥过程中速生材内部水分状态及迁移规律,采用低场核磁共振及核磁共振成像检测桉、杨木干燥过程中水分分布、含量变化及迁移过程,借助扫描电镜在微观层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核磁共振信号强度与称重法所测含水率相关性系数高达0.99以上,因此低场核磁共振可准确测定木材中的水分含量;桉木和杨木饱水试样的核磁共振信号中均存在3种峰,桉木弛豫时间分别为1.32、32.75、403.70 ms,杨木为2.66、32.75、352.12 ms,对应着结合水及两种状态的自由水;随着干燥进行,不同状态水分的横向弛豫时间逐渐减小,木材对水分的束缚增加。当桉木含水率为27.28%,杨木含水率为35.71%左右时,水分散失转为以结合水为主。通过核磁共振成像中氢质子密度的不同可对水分含量进行区分,进而可观测干燥过程中木材内部水分移动状态。因此,通过低场核磁共振及核磁共振成像可研究速生材干燥过程中的内部水分状态及分布。 相似文献
95.
天然更新是森林恢复较好的办法,对未来林分结构和生物多样性具有深远的影响。更新模型能够模拟天然更新的现实和未来状况,为森林经营者提供准确的森林计划。以吉林省汪清林业局2013年设置的12块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为例,选择泊松和负二项分布形式,考虑样地间的随机效应,构建基于林分因子的云冷杉针阔混交林天然更新模型。结果表明:各个树种对林分因子的反应不一,白桦更新株数与林分每公顷株数和平均直径均呈负相关;红松和水曲柳更新株数不受各个林分因子的影响,更新株数是随机的;冷杉更新株数与林分每公顷断面积呈负相关;色木槭和云杉更新株数均与林分平均直径呈负相关。在考虑样地的随机截距效应后,模型的模拟效果显著提高。在构建天然更新模型时,林分密度是十分重要的因子,如果要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就要科学合理的采取经营措施,以确保合理的林分密度。另外样地间的差异是不容忽略的因素,需要利用混合效应模型方法来降低预测误差。 相似文献
96.
97.
为给兰州市未来园林树种的选择及引种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物种分布模型(SDM),获取41种园林植物在世界范围内的地理分布坐标及坐标对应的气候因子,构建气候因子数据集,确定其最适气候范围及最适值;将其与兰州市近七十年(1951—2020年)的气候值进行对比,评估其在兰州市不同地区的适应性;通过计算各树种气候因子最适值与兰州市各时段气候值的欧式距离,计算各树种的适应性排名。结果表明,与1951—1985年相比,兰州市1986—2020年的年均气温升高0.56℃,年均降水量减少3.9 mm。兰州市范围内,西府海棠(Malus×micromalus)和太平花(Philadelphus pekinensis)的适应性最高;随气候变化,市区和县区范围内寒冷湿润型树种的适应性排名上升,温暖湿润型树种排名下降;郊区范围内,温暖湿润型树种的适应性排名上升,寒冷湿润型树种排名下降。 相似文献
98.
孙国梅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1,(5):11-13
防灾,保护环境,重要的是掌握河床堆积物的动态。从事生态、环境保护、地球化学、地形学等学科的研究,以河床堆积物为试材的生物调查等,几乎都是采取抽样方法。而抽样方法各具特色。2011年日本学者福山泰治郎等人研制出一种能在河床表面与砾石的间隙中用静水吸引法收集细小泥沙的简易取样器。并与其它取样方法比较,细小泥沙量的比率明显增加,50%粒径与75%粒径没有明显差异。同时,测得河床细小泥沙的放射性核物质7Be、210Pb的浓度,计算出浮游沙与河床堆积物的滞留时间(从降水中的7Be、210Pb到被土壤粒子吸附,从坡面侵蚀再输移到河道,从试材取样地点到下游取样地点经过的时间)分别为143.265 d,264.391 d。 相似文献
99.
2011年8月10日在兴文县的稻田里,时常可见农机安全监理人员深入机台服务的情景,这是兴文深入开展“平安农机”创建的一个缩影。针对外地来兴文收割机具多、分布范围广的特点,兴文县农机监理站监管服务工作重心下移,深入田间和机台发放宣传资料,开展“送一瓶水一片药,赠一张毛巾一句问候,发一份图一张卡”等慰问活动,并同时开展安全作业指导,检查与隐患排查,切实保障水稻机收作业安全;主要完善了县、 相似文献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