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篇
  免费   2篇
林业   11篇
农学   14篇
基础科学   9篇
  1篇
综合类   154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7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71.
大连地区一次春季暴雪个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NCEP资料分析了2012年3月4—6日大连市一次暴雪过程。结果表明:这次暴雪发生在两槽一脊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高空长波槽和地面倒槽是这次降水的影响系统。降水前期,河套倒槽北上发展旺盛,暖湿气流与冷空气在东北交汇,气流上升区延伸至对流层高层,垂直上升速度较小,值为0.05~0.10 Pa/s,前期降水多表现为雨夹雪,气温略微上升。降水中期,北支冷空气南压,中低空西南急流不断提供水汽,高低空耦合的加强导致垂直上升速度加强,最大值0.6 Pa/s,触发暴雪,温度略有下降。降水末期,整个气层以西北气流为主,层结变得稳定,降雪趋于结束。  相似文献   
72.
对2012年11月10—11日朝阳县暴雪天气的大尺度天气系统、常规物理量、卫星雷达图进行诊断分析,得出此次暴雪天气是在有力的大尺度环流形势下发生的,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以及强上升运动为暴雪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条件,同时能量锋区以及水汽的辐合与输送是暴雪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3.
2012年11月11日至14日黑龙江省鹤岗市出现了特大暴雪过程,降雪过程范围之广、强度之大都远远超出了有历史记录以来的极限,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极大的损失。在收集大量降水和地面高空气象报告等资料的基础上,利用天气图分析这场特大暴雪过程的环流成因,为今后暴雪预报提供有利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4.
[目的]研究南来气旋产生暴雪的物理机制。[方法]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卫星资料以及MM5模式输出资料,对2007年3月4~6日黑龙江省东部地区暴雪天气进行分析,探讨南来气旋产生暴雪的物理机制。[结果]江淮气旋北上产生暴雪,在中高纬必须有较好的冷空气与之配合,同时南来的气旋为暴雪产生提供很好的高温条件和丰富的水汽条件;暴雪的产生,必须有高低空气流密切配合,产生较强的辐合上升运动;垂直运动使大气中的能量得以转换,此次暴雪的产生高空存在较为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暴雪落区位于大值区北侧。TBB云顶温度强度随时间的变化对于预报强降雪的开始时间有较好的指示作用;水汽通量散度的辐合中心、925hPa层温度露点差≤4℃区域与暴雪落区及降雪强中心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为预报暴雪的落区及强中心提供很好的参考指标。在湿位涡守恒的制约下,由于θe面的倾斜,大气水平风垂直或湿斜压性的增加能够导致垂直涡度的显著发展,θe面倾斜越大,气旋性涡度越强,越容易造成强降水天气。当高空干冷空气侵入并沿θe脊面下滑时,引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为暴雪产生提供所需能量,干侵入过程也是强降雪产生的过程,暴雪落区产生在θe陡峭密集区内。[结论]该研究为暴雨天气的预测预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5.
选用宁夏六盘山区5个代表测站自建站以来至2010年的各月暴雪资料,利用回归分析、谱分析、非参数检验等方法进行了统计分析,揭示六盘山区暴雨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六盘山区暴雪站次数在山顶最多,东麓次之,西北侧最少;年暴雪总站次呈线性减少趋势;4和10月是暴雪多发的月份;由雨夹雪转雪造成暴雪的站次数最多;年暴雪站次时间序列变化较为剧烈,发生了多次突变。百年一遇的日暴雪极值推算出现在北侧的固原站。  相似文献   
76.
江淮流域一次急流暴雪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常规天气学资料,对2008年1月27~28日江淮流域出现的急流暴雪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低空西南急流是影响大暴雪的主要系统,急流的加强北抬导致江淮流域动力辐合和水汽辐合的加大,有利于降雪强度的加大。降雪强度的增加与低空急流出口处正涡度的增长关系密切,高空正涡度厚度的增加对暴雪增幅期的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高空抽吸作用也是降雪加强的动力学机制。高低空垂直螺旋度绝对值高值区和低空水汽通量高值区的叠加区域与暴雪落区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7.
乌鲁木齐地区春季第一场暴雪型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常规天气资料、NCEP1°×1°的6h分析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对2008年4月18日~2008年4月20日强寒潮天气发生前后环流及物理因子分析认为,强寒潮天气暴发前期,里黑海脊发展东移与东欧脊同位相叠加后顺转,脊前东北风带加强,使泰米尔半岛冷空气沿脊前偏北气流在横槽中堆积。高压脊部分东南垮,导致强冷空气大举东南下,强寒潮天气暴发;里海到巴尔喀什湖的水汽在北疆上空聚积,为这次寒潮天气提供了水汽条件;ECMWF数值预报产品在这次强寒潮天气过程中准确的预报了高度场的环流场演变趋势,地面冷高压的位置、强度、路径和移速;850hPa格点温度预报值与最低温度实况值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78.
2008年1月安徽一次大范围暴雪天气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沐贤俊  况祥  王西贵  颜俊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9):14269-14271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1月安徽一次暴雪天气的分析发现,一方面中高纬度欧亚大陆大气环流出现异常,冷空气活动频繁并不断南下;另一方面副高异常偏北,长江中下游地区中低空盛行西南暖湿气流,冷暖空气不断交汇,形成了连续的低温降雪天气。中低层低涡切变是主要的影响系统,冷平流持续使近地面层气温降至0 ℃以下,有利于降雪的形成和维持,从而造成严重冰雪灾害。  相似文献   
79.
利用实况与预报场数据,对内蒙古陈巴尔虎旗2016年4月1日出现的暴雪天气过程进行研究,通过分析环流形势、低层风场结构、温度场演变,找出影响其降雪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短波槽东移过程中发展为冷槽,冷暖空气剧烈交汇,造成此次暴雪天气过程,低层(850 hPa)0℃温度线南下造成降水相态的转变.此次过程对今后的类似降水天气的预报预测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0.
本研究基于地面高空观测资料、欧洲数值预报中心资料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117”本溪地区强降雪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受东北冷涡、北上温带气旋以及回流暴雪的综合影响,初期暖湿空气沿冷垫缓慢上滑,辽中地区存在明显的“冷-暖-冷”温度垂直结构,存在明显的逆温层和融化层,导致降水开始时以雨雪混合为主,由于强冷平流的降温作用,导致雨雪转换时间与预报出现1到2小时的偏差,是此次雪量预报偏小的原因之一;增暖、增湿与北方气旋冷锋后部冷空气作用导致能量锋区和水汽辐合增强,在强动力抬升、水汽辐合作用下,出现了此次本溪地区的强降雪过程;在极暖与极冷气团碰撞下,局地出现弱对流,出现弱雷电,更有利于短时强降雪的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