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33篇
  免费   354篇
  国内免费   1927篇
林业   364篇
农学   2475篇
基础科学   1324篇
  1701篇
综合类   12190篇
农作物   1806篇
水产渔业   51篇
畜牧兽医   1147篇
园艺   639篇
植物保护   617篇
  2024年   142篇
  2023年   419篇
  2022年   578篇
  2021年   681篇
  2020年   616篇
  2019年   611篇
  2018年   432篇
  2017年   606篇
  2016年   698篇
  2015年   717篇
  2014年   1080篇
  2013年   1053篇
  2012年   1221篇
  2011年   1321篇
  2010年   1195篇
  2009年   1182篇
  2008年   1056篇
  2007年   896篇
  2006年   846篇
  2005年   798篇
  2004年   649篇
  2003年   659篇
  2002年   588篇
  2001年   655篇
  2000年   498篇
  1999年   450篇
  1998年   373篇
  1997年   380篇
  1996年   325篇
  1995年   252篇
  1994年   263篇
  1993年   132篇
  1992年   204篇
  1991年   180篇
  1990年   206篇
  1989年   153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65年   13篇
  1958年   12篇
  1957年   49篇
  1956年   4篇
  1955年   4篇
  1953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籽粒灌浆期旗叶枯尖的发生与根系活力、单株根干重、根鲜重以及根冠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发生叶枯尖症状的小麦品种旗叶叶绿素含量低于旗叶生长正常的小麦品种。叶枯尖症状发生与小麦生长后期根系特征关系密切。有枯尖症状的小麦品种后期根系活力相对较低,2个枯尖品种根鲜重、根干重和根冠比等均明显低于4个无枯尖的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992.
王小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217-17218,17220
[目的]研究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光温生产潜力的影响,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黄淮海地区51个气象站点的1971~2006年的逐日气象数据,以WOFOST模拟冬小麦的光温生产潜力,借用ArcGIS软件,研究光温生产潜力的时空变化。[结果]研究时段内,黄淮海冬小麦光温生产潜力整体呈增加趋势,然而不同区域的趋势不一致。不考虑20世纪80年代冷湿气候的影响,河北西北部和南部、河南东南部及环渤海湾地带的光温生产潜力呈上升趋势;冀东、京津和鲁中地区的光温生产潜力呈下降趋势;河南西部和北部的光温生产潜力20世纪80、90年代连续下降,进入21世纪初后大幅上升。[结论]气候变化整体上有利于光温生产潜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993.
杜运科  辛鑫 《农学学报》2011,1(9):61-64
秦椒在关中地区种植已有数百年历史,是陕西地方名优特色农产品。近年秦椒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面临诸多挑战。为确保2015年秦椒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hm2以上,总产185万t,鲜用椒、干制椒、加工椒之比为1:2:2的发展目标。在充分调研、专家论证、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根据“适度集中,规模发展,公司运作,板块推进”的原则,按照“稳定面积,优化布局;依靠科技,突出优质;企业引领,提高效益”的总体思路,走“龙头企业+农业部门+基地”、“龙头企业+农业公司”、“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的产业化道路。提出了“优化布局,板块推进;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业竞争力;扶持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化进程;加大产业认证,打造著名品牌”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994.
崆峒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通过对崆峒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推广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加强宣传;因地制宜,加强示范点建设;规范种植技术;增加投入,加强田间管理;建立残膜回收机制;强化技术培训等建议.  相似文献   
995.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胶东丘陵冬性晚熟类型区适期适量播种对冬小麦单株性状、群体动态、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播期为9月27日至10月7日,适宜播量为180万~270万/hm2;冬性品种最佳播期播量为9月27日至10月3日、180万苗/hm2,半冬性品种为9月27日至10月3日、270万苗/hm2;适期适量播种与冬前单株分蘖、冬前主茎叶龄、株高、冬前茎数、春季最高茎数存在线性正相关;适期适量播种可以显著提高冬小麦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粒重、产量;在400℃~850℃范围内,冬前0℃以上积温与冬小麦产量呈密切线性正相关.可将以上结论作为冬小麦适期适量播种的科学依据,指导生产.  相似文献   
996.
【目的】从玉米季节性耗水调节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角度,揭示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的增产机制。【方法】通过测定土壤温度、含水量、玉米地上干物质和产量及其构成因子,以及计算土壤温度梯度等,探讨旱地全膜双垄沟播对玉米季节性耗水和产量的调节机制。【结果】全膜双垄沟播(PMF)和全沙覆盖平作(SM)对玉米生长期的水分环境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与裸地平作(CK)相比,PMF和SM能提高地温最低点玉米全生育期土壤温度梯度和地温最高点玉米拔节前土壤温度梯度,在显著高于CK和地温最高、最低点反方向温度梯度驱动下实现了对土壤水分的调节,使玉米在需水较少阶段保蓄更多的水分以供需水盛期利用;各处理玉米耗水高峰出现的时期与当年降雨分布密切相关,PMF和SM可以促进玉米拔节后耗水,其中灌浆期增加最为显著,该时期PMF和SM的耗水量分别较CK增加237.7%和83.1%,差异显著(P<0.05);其次是拔节-抽雄期,分别较CK增加31.8%和27.4%,差异显著(P<0.05);玉米收获指数分别提高132.5%和116.1%。【结论】PMF能够增大土壤温度梯度,减少前期地表蒸发为主的水分耗散,保蓄更多水分供后期使用;在后期雨季能够充分利用降水,促进籽粒形成和灌浆,表现较高的穗粒数和百粒重,显著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997.
不同栽培方式对双季晚粳稻产量及温光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研究南方双季稻区晚稻季条件下,不同栽培方式对不同类型晚粳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为适宜栽培方式及相匹配粳稻品种类型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迟熟中粳、早熟晚粳、中熟晚粳和迟熟晚粳4种不同生育类型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手栽、抛秧、机插3种栽培方式,系统比较不同栽培方式对不同品种类型晚粳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结果】不同类型品种晚粳稻产量均表现手栽>抛秧>机插的趋势,不同栽培方式间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与手栽比较,两年抛秧方式减产率为6.05%—25.70%,机插方式减产率为9.94%—39.04%;手栽方式产量最高的原因是其总颖花量、结实率和千粒重均较高。抛秧和机插的各生育期均相应推迟,且两者全生育期亦缩短,其中抛秧方式全生育期平均缩短4.9 d,机插平均缩短10.3 d;不同类型品种间,晚粳稻全生育期缩短幅度较中粳稻大;同一熟期类型品种,杂交稻全生育期较常规稻缩短天数多。各类型品种全生育期及其不同生育阶段积温和光照时数及其利用率均表现出手栽>抛秧>机插的趋势,其中机插方式全生育期温光利用率较少,分别为85.66%和80.75%。【结论】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对不同栽培方式适宜性及配套适宜品种类型进行了初步归划,认为手栽、抛秧、机插均适宜在该区采用,不同栽培方式应配套适宜粳稻品种类型。  相似文献   
998.
[目的]为探讨不同养分管理措施对冬小麦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通过在河北辛集的32点田间试验,对高、中、低不同产量水平下农民习惯养分管理模式与基于养分平衡原理的优化养分管理措施对冬小麦产量和养分利用率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在不同产量水平下,优化养分处理的籽粒产量、氮素回收率、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率均高于农民习惯处理。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优化处理的小麦产量比农民习惯处理增加的幅度逐渐降低。在所有处理中,氮素回收率、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均以高产水平下的优化养分处理为最高。[结论]基于养分平衡的优化养分管理模式对提高小麦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99.
利用山区中高海拔特有的地理气候资源优势,采用秋苦瓜早播技术,包括品种选择、播期安排、培育壮苗、合理密植、田间管理等技术,达到提早上市、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00.
不同播期对大豆生育进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研究不同播期对大豆生长发育进程的影响,发现大豆的生育期随着播种日期的延迟而缩短,大豆播期与生育期长短呈显著相关;不同播期对大豆的株高、主茎出叶数、叶面积指数均有很大的影响,随着播期的延迟,株高、主茎出叶数、叶面积指数最大值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