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66篇
  免费   307篇
  国内免费   496篇
林业   253篇
农学   217篇
基础科学   316篇
  1410篇
综合类   2284篇
农作物   66篇
水产渔业   233篇
畜牧兽医   235篇
园艺   49篇
植物保护   606篇
  2024年   172篇
  2023年   459篇
  2022年   483篇
  2021年   389篇
  2020年   327篇
  2019年   346篇
  2018年   235篇
  2017年   323篇
  2016年   358篇
  2015年   288篇
  2014年   281篇
  2013年   276篇
  2012年   271篇
  2011年   259篇
  2010年   214篇
  2009年   181篇
  2008年   179篇
  2007年   132篇
  2006年   111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利用2000—2016年盘锦2个国家站气象资料,统计分析盘锦地区大雾时空分布特征和生、消特点。结果表明,盘锦地区沿海更易发生大雾;具有明显的月、日分布特征,秋季、冬季多发,春季、夏季节则较少;雾大多数发生于4:00—10:00,很少发生于12:00—18:00;大雾发生时湿度较大,低层有逆温,多为较小偏南风。  相似文献   
12.
北方枣区是我国枣果主产区,果实成熟期连阴雨是枣树生育期影响产量品质最主要的气象灾害。利用北方枣区53个站点1971-2019年果实成熟期逐日气象资料,运用线性倾向分析法和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北方枣区果实成熟期连阴雨累积次数、连阴雨累积日数、连阴雨累积降水量和连阴雨平均相对湿度四个致灾因子的时空变化特征,为北方枣区枣果生产区划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在研究时段内,北方枣区果实成熟期连阴雨站次比年际间变化很大,总体上呈上升趋势。2)北方枣区果实成熟期的年连阴雨累积次数、年连阴雨累积日数、年连阴雨累积降水量和年连阴雨期间平均相对湿度年际间变化很大,总体上呈轻微上升趋势;北方枣区枣果成熟期连阴雨各致灾因子年代际变化整体上在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呈明显降低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10年代呈显著增加的趋势。3)在空间分布上,北方枣区果实成熟期连阴雨累积次数、连阴雨累积日数、连阴雨累积降水量和连阴雨期间平均相对湿度值以新疆枣区最小,甘肃中西部枣区和宁夏枣区次之;在其东部,从北到南大体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特殊生态脆弱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的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因子,为科学评估其生态治理效果、优化土地利用格局、提高生态系统碳储量、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等提供理论参考。[方法]综合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InVEST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滇桂黔石漠化片区1990—2018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演变规律及空间分异驱动因子。[结果]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城市建设蓬勃发展,石漠化治理效果良好。研究期内,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分别增加116.38%和76.40%,以石漠化裸岩石质地为主的未利用地则减少47.45%并主要转化为草地和林地;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生态系统碳储量呈波动下降趋势,2018年降至30.61亿t,较1990年减少了0.52%。建设用地扩张对耕地和林地的侵占是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始终维持西南较高、南部次之、北部较低的空间分异特征,整体依次对应云南片区、广西片区以及贵州片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布差异受自然地理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共同作用,但人类活动影响最为显著。“距离县中心”始终是影响力最...  相似文献   
14.
以湘西烟区2000年和2015年土壤有效硫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的方法分析了湘西烟区土壤有效硫的描述性统计特征、时空变异格局。结果表明:从基本统计特征和分布频率来看,15 a间湘西植烟土壤有效硫均值由27.55mg/kg上升到34.93 mg/kg,同时有效硫变异也在变大;从时空变异来看,15 a来,植烟土壤有效硫"低"和"适宜"等级面积增加了3.50%和14.00%,"高"等级面积减少了26.55%,"极高"等级的面积增加了9.05%。  相似文献   
15.
近32年来新疆地区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拟合的长时间序列数据监测新疆植被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近32年来,新疆植被总体呈现增加趋势,但存在明显的阶段变化和空间差异;植被生长季NDVI值西部和西北部高,东部和东南部低;1982-2013年间新疆植被改善面积大于退化面积,绿洲农田植被覆盖区改善明显、草原区退化严重;整个研究区域的植被重心从北向南移动,天山以北的植被重心呈现西南-东北方向移动,天山以南呈现近似东西方向的移动。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园林中,诗情画意不是形容词,而是可以捉摸、真切体验到的一种"意会",它源于造园的理念、意境、表现形式和手法.中国人审美的最高境界是"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作为时空结合、虚实结合的园林艺术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利用1986—2019年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绿洲时空变化领域的相关文献,通过文献计量统计与可视化方法对文献数量变化、期刊分布、关键词等信息进行分析,揭示我国绿洲时空变化研究进展。研究发现,根据文献数量变化可将该领域的研究大致分为萌芽阶段、初步发展阶段及快速发展阶段,且相关论文主要集中在《干旱区资源与环境》、《中国沙漠》、《干旱区研究》等期刊;研究热点集中在绿洲土地利用变化、景观格局变化、植被覆盖变化等方面;研究作者和机构相对较少,作者之间、机构之间整体的合作交流较少,且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较少;将研究区域划分为局地尺度及流域尺度,于田绿洲、民勤绿洲、额济纳绿洲、渭干河—库车河流域绿洲、黑河流域绿洲、石羊河流域绿洲等为热点研究区域,并且绝大多数的研究时间尺度集中在10~19 a间。  相似文献   
18.
<正>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有这样一类诗词,它既描写生产、又刻画民风,既鞭挞世态、又抒发情感,尤如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流光溢彩,鲜艳夺目,它就是纵贯古今、穿越时空的蚕诗词。蚕诗词最早可追溯到2 600年前的《诗经》,在《诗经》305篇诗歌中与蚕有关的就有27篇,如"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魏风·十亩之间),"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相似文献   
19.
根据全省防雷减灾日常业务和雷灾调查分析的需要,基于全国闪电定位数据,结合GIS应用、利用SDK二次开发技术、数据库应用和开发技术,基于.NET 4.0平台,开发了雷电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系统。利用闪电参数查询分析功能,统计分析各市、县的闪电频数、正负闪电比例、雷电流强度与陡度、闪电密度等参数,研究各市、县的雷电参数总体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对于工农业的现代化正常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景观学角度探讨皖江圩田景观历史变迁,对我国面积广大的水利风景区的保护、利用和可持续开发提供启示。以地方县志、丛书史料和地图信息数据为基础,以芜湖陶辛水韵国家水利风景区为研究对象,选取1919年(民国)和2022年(当代)2个时间段,对研究区不同年代圩田景观要素进行识别和提取,并对水系子系统、圩田子系统和聚落子系统进行图像分析和历史比较。结果表明:千年古圩的水利工程现今仍发挥功能,但水网密度明显增大。圩田形态继承传统的田字形和多边形两种类型,圩田结构由简单型逐渐转为复合型。聚落分布由散点型发展为带状型、放射型、岛屿型和团块聚集型。皖江圩田景观演变是千百年来人与自然系统不断博弈的过程,在新时代水利风景区建设中需要传承古人适水、理水、利水的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