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72篇
  免费   305篇
  国内免费   497篇
林业   254篇
农学   216篇
基础科学   316篇
  1413篇
综合类   2286篇
农作物   66篇
水产渔业   233篇
畜牧兽医   235篇
园艺   49篇
植物保护   606篇
  2024年   173篇
  2023年   459篇
  2022年   484篇
  2021年   393篇
  2020年   327篇
  2019年   346篇
  2018年   235篇
  2017年   323篇
  2016年   358篇
  2015年   288篇
  2014年   281篇
  2013年   276篇
  2012年   271篇
  2011年   259篇
  2010年   214篇
  2009年   181篇
  2008年   179篇
  2007年   131篇
  2006年   111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1971~2010年邯郸地区16个气象台站的日最高气温、14:00时空气相对湿度和14:00时风速的观测资料,研究了邯郸市干热风发生日数和干热风天气过程发生次数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Morlet小波分析方法探讨了邯郸干热风发生日数的周期性。结果表明:邯郸市轻度、重度干热风的年平均发生日数分别为2.6 d和1.4 d,在空间分布上自西北到东南逐渐减少;轻度、重度干热风天气过程的年平均发生次数分别为0.9次和0.5次;从1971年至2010年,轻度和重度干热风发生日数的年际变化很明显,均呈先减少后增多的变化趋势;轻度干热风年平均发生日数的变化存在3.5年和2.0年的周期,重度干热风年平均发生日数的变化存在3.0年和2.0年的周期。  相似文献   
2.
1961—2018年黑龙江省干湿气候的时空格局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作为中国粮仓和东北亚生态屏障,旱涝对该区域农业生产及生态安全具有重要影响。为明确区域气候干湿状况的时空格局特征,根据黑龙江省62个气象站点1961—2018年逐日降水量资料,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I_(SP)),利用气候趋势、Mexican Hat小波分析、经验正交函数(EOF)等方法,分析了黑龙江省近60年的气候干湿时空格局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8年,黑龙江省年尺度标准化降水指数(I_(SP12))值在波动中呈微弱的增加态势,气候状况总体表现为湿润化趋势;季节尺度上,春季、秋季、冬季的气候均呈湿润化趋势,其中春季和冬季湿润化趋势较明显,均通过了0.01水平显著性检验,夏季总体呈不显著的干旱化趋势。年尺度I_(SP12)存在7 a主周期、28 a次周期,春季I_(SP3)(3个月尺度的I_(SP)值)存在24 a主周期,夏季I_(SP3)存在7 a主周期,秋季I_(SP3)存在7 a主周期、3 a次周期,冬季I_(SP3)存在28 a主周期、2 a次周期。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黑龙江省年和季节气候在其主周期内均将处于湿润期。年气候干湿状况的空间变化具有3种典型模态,4个季节则均具备2种典型模态,年和四季的第一典型模态对应的典型场分布均为正值,具有全局一致型的空间变化特征,年季节尺度的气候整体干湿变化基本同步。松嫩和三江两大平原区是区域气候干湿变化的敏感区域。  相似文献   
3.
以湘西州2000年和2015年两个年份采集的土壤样品有效铜数据为研究对象,其中2000年土壤样品为446个,2015年为1 242个,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的方法分析了湘西州烟区土壤有效铜的描述性统计特征、时空变异格局。结果表明,从基本统计特征和分布频率来看,15年间湘西州植烟土壤有效铜含量均值由1.05 mg/kg上升到1.89 mg/kg,上升幅度达80%,不同等级的土壤样品有效铜分布频率变化较大,与2000年相比,2015年土壤有效铜适宜等级的样品比例减少了32.35个百分点。同时,极低、低、高和极高等级的样品比例分别增加了1.93、1.49、12.00和16.93个百分点,表明烟区土壤有效铜含量增加的同时,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特点。从时空变异来看,15年间,土壤有效铜块金效应增大,随机性因素对土壤有效铜空间变异影响增强,土壤有效铜分形维数减小,表明有效铜呈现出更多较大尺度上的变异特点。从时空分布的变化来看,2015年土壤有效铜含量高和极高等级的面积增加明显,分别增加了33.94%和10.94%;而适宜等级则大幅下降,比2000年下降了45.01%。  相似文献   
4.
利用高分辨快原子轰击质谱(HR-FABMS),以(甘油 氯化钠)为基质测定了9个新的β-二氢沉香呋喃倍半萜多酯和生物碱的HR-FABMS。结果表明,所有该类化合物均可以精确地获得[M Na] ,[M H] ,[M H-H2O] 等特征离子的质量和元素组成,从而方便地获得原有该类化合物的分子量和分子式。  相似文献   
5.
简单介绍了配准后的NOAA-AVHRR图像数据的空间格局时序分析的数据处理系统设计。主要分析了系统目标,介绍了数据处理的数学模型和相应的技术措施,提出了数据处理结果正确性检查机制及对反演多样化数学模型变更作出快速反应的方法,同时还探讨了时空数据物理设计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6.
典型干草原退化草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动态监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地形较为平坦的内蒙古锡林郭勒高原典型干草原草地上选择样区,借助于Landsat卫生遥感影像,采用非监督分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时期典型干草原草地的退化与恢复特征,结果表明,近20多年来,草地退化经历了从逐渐退化到严重退化,再到有所恢复的发展过程。从所选择的卫生影像的时相分析,若以1973年为标准,则1987年草地退化最为严重,此时盐渍化草地面积也大,1996年退化草地面积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7.
基于毛乌素沙地的野外观测资料,对毛乌素沙地典型地形断面土壤水分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季节变化可划分为土壤水积聚期、消耗期和稳定期;根据土壤水分垂直变化可把土壤剖面划分为土壤水分易变层、利用层和调节层;沿着坡度减小的方向,各地形断面对应层次的土壤水分含量逐渐升高,丘间地土壤水分含量明显高于该断面上其余各点。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沙尘暴的成因、趋势及其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内蒙古1961~2001年的天气气候资料,对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沙尘暴作了统计分析,阐述了沙尘暴的危害并给出了沙尘暴的基本定义。分析了引起沙尘暴的天气和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研究了他们对沙尘暴的影响,结果表明近40年内蒙古的沙尘暴总体呈减少趋势,但从1998年开始有所增加;沙尘暴的空间分布以阿拉善盟偏北地区为最高发区;降水、气温、大风、寒潮、北半球极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亚洲西风环流、东亚大槽和南方涛动等天气和气候因素均对该地区沙尘暴的发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锡林郭勒草地MODIS植被指数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利用新一代卫星遥感数据TERRA/MODIS,结合地面调查数据。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草地为研究区域。分析草甸草原、典型草原、沙地草原、荒漠草原四种代表性草地植被指数(MODIS—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以2002年4~10月旬度变化为例。较详尽地反映草地在其生长期内各个阶段植被指数的变化。进而反映生长状况;以2002年9月的NDVI合成数据为例,对植被指数分级。分析各个级别NDVI值域在地理空间上的变化。反映各类草地在空间上的连续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下,青海省生态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在此背景下,以GIMMS NDVI 3g.v1为数据源,采用Sen+Mann-Kendal方法研究青海省1982-2015年植被覆盖区域NDVI时空变化,将趋势分析和R/S(rescaled range analysis)分析叠加,研究植被生长季NDVI变化的持续性特征,并揭示植被对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近34年青海省植被NDVI整体呈从西北到东南的增加趋势;且变异系数显示,波动性较大地区集中在柴达木盆地周边和青南牧区西北部等植被NDVI较低的区域,波动性较小地区集中在祁连山东部、东部农业区和青南牧区东南部等植被NDVI较高的区域。2)近34年青海省植被NDVI整体呈增加趋势,增长率为0.38%·10a~(-1);且NDVI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存在1994年和2000年两个突变点。3)近34年青海省植被改善区域(75.4%)远大于退化区域(24.6%),其中显著改善面积占植被覆盖区域面积的40.9%,退化区随时间变化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转移现象。4)Hurst指数表明,青海省植被变化反持续性较强,趋势分析与Hurst指数叠加得出,由退化转为改善的区域占植被覆盖区面积的13.7%,由改善转为退化的区域占植被覆盖区面积的44.3%,另41.5%的区域无法确定未来变化趋势。5)青海省植被生长季NDVI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且不同植被类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