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34篇
  免费   99篇
  国内免费   254篇
林业   77篇
农学   527篇
基础科学   220篇
  536篇
综合类   2981篇
农作物   348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91篇
园艺   215篇
植物保护   284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85篇
  2021年   108篇
  2020年   120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108篇
  2016年   113篇
  2015年   119篇
  2014年   197篇
  2013年   210篇
  2012年   224篇
  2011年   246篇
  2010年   218篇
  2009年   223篇
  2008年   223篇
  2007年   173篇
  2006年   178篇
  2005年   188篇
  2004年   169篇
  2003年   156篇
  2002年   190篇
  2001年   170篇
  2000年   176篇
  1999年   135篇
  1998年   158篇
  1997年   194篇
  1996年   171篇
  1995年   142篇
  1994年   139篇
  1993年   103篇
  1992年   93篇
  1991年   106篇
  1990年   89篇
  1989年   8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2篇
  1976年   3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3篇
  1957年   5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2篇
  1952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研究不同栽培模式下,施氮量对西北旱地土壤有机碳氮累积及供氮能力的影响。【方法】通过5年(2002-2007年)定位大田试验,以不施氮为对照,比较不同施氮量(120,240kg/hm2)对常规、覆草和覆膜3种栽培模式土壤有机碳氮累积和供氮能力的影响。【结果】施氮0,120,240kg/hm2时,覆草栽培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为9.74,9.57,9.19g/kg,全氮含量为0.99,1.02,1.03g/kg,土壤氮素矿化势为25.0,26.7,29.7mg/kg,矿化速率常数为0.053,0.062,0.056/d;覆膜栽培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为9.82,8.78,9.80g/kg,全氮含量为0.98,0.98,0.95g/kg,土壤氮素矿化势为23.2,25.8,24.1mg/kg,矿化速率常数为0.058,0.061,0.072/d;常规栽培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为9.79,9.93,9.20g/kg,全氮含量为0.93,0.99,0.96g/kg,土壤氮素矿化势为23.2,26.2,25.7mg/kg,矿化速率常数为0.057,0.061,0.063/d。【结论】施氮能提高3个栽培模式土壤的供氮能力,促进土壤氮素的矿化。适量氮肥能够提高常规模式土壤的有机碳含量,但会降低覆草和覆膜土壤的有机碳含量,故在采用地表覆盖模式栽培时需配施有机肥。  相似文献   
72.
本研究利用相关性分析及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10个小麦新品种的产量、容重等7个主要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小麦产量性状及容重受水分的影响不同的性状表现不同幅度的减小,灰色关联度结果表明水旱地条件下各性状对单株产量及容重的关联度大小并不一致,各性状对单株产量及容重的关联度大小不同。在沧州地区选择小麦品种时品种的分蘖力和成穗率是首要考虑的条件,穗粒数也要兼顾考虑,小麦籽粒产量及小麦籽粒容重是比较复杂的综合性状,由许多因素相互结合、互相作用。因此,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评价性状间的影响程度是客观可行的,可用于今后的育种实践中。  相似文献   
73.
为了确定藜麦在白银市种植的适宜密度,以品种银藜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方差分析和处理间多重比较差异显著性分析,试验观察了不同定植密度对藜麦生育期、主要性状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定植密度为株距40 cm、行距50 cm时,银藜1号的性状、产量表现最好,折合产量为1 791.67 kg/hm2,建议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4.
【目的】冬春干旱频发和氮的过度施用限制了西南丘陵旱地雨养农业区小麦的产量与可持续发展,探讨秋闲期秸秆覆盖与氮肥减施对旱地小麦根系分布、产量及水氮吸收利用的影响,为优化四川旱地小麦耕作制度和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提供依据。【方法】试验于2016–2018年在四川省仁寿县四川农业大学试验基地进行,采用裂区设计,在夏玉米收获后,以秋闲期秸秆粉碎覆盖(SM)和不覆盖(NM)为主区,以不施氮(N0:0)、减氮(RN:120 kg N·hm-2)和常规施氮(CN:180 kg N·hm-2)为裂区,研究分析土壤含水量、根长、根系分布、小麦产量、耗水量(ET)、水分利用效率(WUE)和氮素利用情况。【结果】与不覆盖相比,秋闲期秸秆覆盖显著提高播种至孕穗期0—10 cm和10—20 cm土层含水量及播种时与拔节期0―100cm土层土壤贮水量,秸秆覆盖的保墒效应可持续至孕穗开花阶段;覆盖显著促进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耕层根系生长,尤其是0—10 cm土层根系直径增加、根长密度显著提高;覆盖下小麦总耗水量、WUE、氮素吸收量、播种至拔节期氮素积累速率、拔节至开花期氮素积累速率、氮素籽粒生产效率(NUEg)、氮肥农学效率(AEN)和氮肥偏生产力(NPFP)两年均值较不覆盖分别提高11.4%、71.8%、73.1%、119.0%、100.0%、3.6%、264.7%和78.2%;覆盖下氮肥回收效率(REN)较不覆盖增加44.4个百分点。覆盖后冬小麦有效穗数、穗粒数和产量两年均值较不覆盖分别提高31.8%、44.4%和92.9%。秸秆覆盖效应大于施氮量效应。与常规施氮量相比,减氮处理未显著降低0—10 cm土层根长密度、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与籽粒产量;覆盖结合减氮显著提高群体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回收效率。【结论】秋闲期秸秆覆盖提高播种至拔节期土壤水分含量和储量,促进拔节期小麦根系在表层土壤中的生长,进而促进氮素吸收利用、提高冬小麦产量与水肥利用效率;秋闲期覆盖结合120 kg·hm-2施氮量是适宜四川旱地冬小麦的减氮增效高产栽培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75.
水稻旱育秧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绍了水稻育秧技术,包括苗床选择与准备、种子准备、播种、秧田管理、化学除草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内容.以期为水稻旱育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6.
旱地豌豆新品种定豌6号是以81—5—12—4~7—9为母本,以天山白豌豆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在2004~2006年甘肃省定西市区域试验中,3a15点(次)均较对照增产,折合平均产量2067.3kg/hm2,较对照品种定豌1号增产15.6%。在2006—2008年全国豌豆区域试验中,3a27点(次)折合平均产量2150.2kg/hm2,较对照wD02-03增产0.9%。籽粒含粗蛋白286.2g/kg(于基),赖氨酸19.1g/kg(干基),粗脂肪7.6g/kg(干基),粗淀粉389.6g/kg(干基),水分10.2%,蛋白质含量超出平均值4百分点,为高蛋白品种。适宜在年降水量350mm以上.海拔2500m以下的半干旱山坡地、梯田地和川旱地种植,在水地和二阴地种植产量更高。  相似文献   
77.
长沙市平原旱地土壤氮磷径流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择了长沙市具有代表性的平原旱地蔬菜基地,研究了平原旱地施肥与氮磷径流流失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平原旱地土壤上种植蔬菜时,地表径流水中氮、磷养分的浓度主要受降雨强度和降雨量的影响,施肥量和肥料种类也是影响径流水中氮、磷养分的浓度的重要因素.从肥料流失率来看,常规施肥处理氮肥流失率最大,为1.43%,增磷处理氮肥流失率最小.为0.09%;有机肥处理磷肥流失率最大,为4.32%.常规施肥处理磷肥流失率最小,为0.48%.径流水中氮素以硝态氯形式流失为主,磷素以可溶性磷形态流失为主.  相似文献   
78.
旱地玉米秋覆膜春播增产机理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旱地秋覆膜具有明显的蓄水保墒性能,尤其对1.0 m以内土层土壤贮水保蓄效果更为明显.玉米秋覆膜较春覆膜水分利用效率(WUE)平均提高4.88 kg/(mm·hm2),产量平均提高21.2%,产量之间具有显著差异.且随着田间地膜覆盖面积的增大,土壤保水效率(蓄水效率)增加、玉米苗期至大喇叭口期蒸腾速率提高、叶面积系数(LAI)增大,抽雄前增温效果明显,促进了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79.
不同降雨年型旱地冬小麦水分利用及产量对施氮量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降雨和施氮是影响渭北旱塬冬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降雨年际变幅大对其影响更大,因此小麦增产效应受降雨年型显著影响.分析不同降雨年型下施氮量对旱地麦田水分利用、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能够为实现渭北旱地冬小麦因雨施氮和稳产优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7—2020年连续3年在陕西合阳县开展田间定位施氮试验...  相似文献   
80.
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2年间8个不同食用型甘薯品种(系)的主要农艺性状测定结果进行稳定性分析,并建立了一个适宜红壤旱地食用型甘薯品种的评价模型,以期揭示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规律,并为红壤旱地食用型甘薯品种的筛选与选育提供方法和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年度间总的农艺性状变化差异较小.供试所有品种(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