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762篇 |
免费 | 153篇 |
国内免费 | 158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855篇 |
农学 | 428篇 |
基础科学 | 213篇 |
202篇 | |
综合类 | 3894篇 |
农作物 | 386篇 |
水产渔业 | 175篇 |
畜牧兽医 | 976篇 |
园艺 | 760篇 |
植物保护 | 18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61篇 |
2023年 | 110篇 |
2022年 | 143篇 |
2021年 | 187篇 |
2020年 | 187篇 |
2019年 | 173篇 |
2018年 | 84篇 |
2017年 | 118篇 |
2016年 | 196篇 |
2015年 | 209篇 |
2014年 | 416篇 |
2013年 | 428篇 |
2012年 | 548篇 |
2011年 | 554篇 |
2010年 | 493篇 |
2009年 | 434篇 |
2008年 | 596篇 |
2007年 | 580篇 |
2006年 | 436篇 |
2005年 | 477篇 |
2004年 | 327篇 |
2003年 | 293篇 |
2002年 | 177篇 |
2001年 | 229篇 |
2000年 | 158篇 |
1999年 | 69篇 |
1998年 | 69篇 |
1997年 | 35篇 |
1996年 | 39篇 |
1995年 | 22篇 |
1994年 | 42篇 |
1993年 | 23篇 |
1992年 | 18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16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13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3篇 |
1965年 | 6篇 |
1958年 | 3篇 |
1957年 | 15篇 |
1956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0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施氮时期对不同处理两个品种水稻产量影响差异很大,方差分析FV7=38.27**;FV10=19.01**;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大穗型水稻V7的处理1(基肥)产量最高,分别比其它处理(3,2,4)增产9.64%,12.22%,14.96%。穗数型水稻V10的处理2(基肥+蘖肥)产量最高,分别比其它处理(3,4,1)增产6.35%,13.03%,19.08%。施氮时期对水稻蛋白质的含量影响明显,两个品种水稻均以处理3(基肥+穗肥)蛋白质含量最高,其次是施粒肥。随着施氮时期的后移,水稻直链淀粉的含量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12.
杂交中稻、再生稻两季增产的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提高杂交中稻、再生稻两季单产,多次试验其施肥技术,结果表明,中稻适当减少基、蘖肥用作穗(粒)肥,使其前期促蘖壮蘖,中期稳长,群体适中,后期个体健壮,抗逆力增强,光合效率和N肥利用率均提高,因此头、二季均较“重底早追施肥法”显著增产,尤其与穗型较小的品种、中苗移栽、穴植双株、适当密植和增施N肥、中期增施K肥等措施并用时效果更佳。N素基、蘖、穗肥比例为5:2:3的两季增产率均高于其他参试8种单项增产措施,起关键作用的是穗(粒)肥,随施N总量增加而提高其所占比例,对两季总产的配合效应愈好。穗(粒)肥施期则根据中期长势长相而定,一般宜在孕穗期或齐穗期施用。 相似文献
113.
114.
为缓解畜牧业发展所需饲草与粮食生产争地的严峻形势,开发水稻粮饲兼用种植模式,采用裂区设计,设置头季水稻刈割时期(抽穗开花期、灌浆期和蜡熟期)为主区,留茬高度(25 cm、35 cm和45 cm)为副区,研究了头季水稻刈割时期和留茬高度对头季干饲草和青贮饲草产量和品质及再生稻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头季水稻刈割时间的推迟,头季干饲草和青贮饲草产量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再生稻籽粒产量呈逐渐减小的趋势;随着头季水稻刈割时留茬高度的增加,头季干饲草和青贮饲草产量均呈逐渐减小的趋势;抽穗开花期刈割留茬高度越低再生稻籽粒产量越高,而灌浆期和蜡熟期刈割留茬高度越高再生稻籽粒产量越高。抽穗开花期刈割头季水稻干饲草品质最优,蜡熟期刈割头季水稻青贮饲料品质最优,均达优质一级标准。综上,该种植方式创新了2种水稻栽培模式:一是以再生稻米为主、优质饲草为辅,在水稻抽穗开花期刈割,25 cm留茬高度可收获优质一级干饲草10.51 t/hm~2,再生季可收获稻米10.58 t/hm~2;二是以优质饲草为主、再生稻米为辅,在蜡熟期刈割,25 cm留茬高度可收获优质一级青贮饲草34.66 t/hm~2,再生季可收获稻米4.21 t/hm~2,是实现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融合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5.
116.
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是依托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民俗风情、特色精品农业、乡村人文资源,以“吃农家饭、住乡村屋、游田园景、享休闲乐”为主要特征,集休闲观光旅游、领略乡村风情、体验农耕文明于一体的农村新兴产业。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过程产生,它是社会消费需求升级,旅游产品从单纯的观光向体验式度假休闲转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7.
118.
"焦作模式"和"栾川模式"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兵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7(3):60-61
政府支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大胆创新是"焦作模式"和"栾川模式"得以成功的经验.应通过完善旅游市场秩序,改革促销方式,推行"绿色营销",提高人员素质等途径发展我国的旅游业. 相似文献
119.
[目的]为了研究甘蓝型油菜CMS在不同海拔高度下的感温特性变化规律,为CMS的实际生产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甘蓝型油菜CMS130A为材料,于2005年秋季通过在不同海拔高度条件下分期播种,研究甘蓝型CMS的育性变化、感温时期及感温临界值。[结果]高海拔地区的初花期较低海拔地区的初花期推迟10~20 d,整个花期缩短2~5 d。不同海拔高度,开花前第8天的日平均温度对130A育性影响均最大。同一不育系在海拔高度750 m时,其临界值为11.7℃;在海拔高度368 m时,其临界值为13.1℃。[结论]同一不育系在不同的海拔高度其感温临界值不同,高海拔区其感温临界值为11.7℃,低海拔区其感温临界值为13.1℃。 相似文献
120.
乡村旅游日益成为全省旅游产业的重头戏,共和县依托国家政策和产业机遇,青海湖、龙羊峡等旅游资源,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发展乡村旅游的战略重点和对策措施,结合农业游、休闲游、风光游,进一步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典型示范,逐步带动;不断提高乡村旅游品质和服务水平,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