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9篇 |
免费 | 9篇 |
国内免费 | 13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72篇 |
农学 | 10篇 |
基础科学 | 5篇 |
31篇 | |
综合类 | 116篇 |
农作物 | 2篇 |
水产渔业 | 3篇 |
畜牧兽医 | 59篇 |
园艺 | 15篇 |
植物保护 | 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4篇 |
2022年 | 18篇 |
2021年 | 14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21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14篇 |
2015年 | 16篇 |
2014年 | 19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21篇 |
2011年 | 18篇 |
2010年 | 19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21篇 |
2006年 | 15篇 |
2005年 | 23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颈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相关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阳春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04-107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性疾病,动脉硬化斑块(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tic plaque,CAP)的生长、破裂构成其全部病理基础.颈动脉硬化斑块在发展过程或手术中可能破裂,向动脉腔内排出斑块碎片可引起脑栓塞;斑块脱落碎片的部位形成溃疡,溃疡处极易形成血小板血栓,这种血栓如果脱落则引起 相似文献
72.
73.
基于2010年、2016年的土地利用调查数据,提取建制镇、村庄、耕地、林地、草地、水体和沙地等土地利用类型数据,运用最近邻方法、核密度估算法、生态景观法、扩张指数法等方法,精准解剖莎车县聚落演变与周围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并解析聚落演化过程中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10—2016年莎车县聚落斑块面积和数目均有所增长,而平均斑块面积变化不明显;莎车县聚落斑块扩张强度比较大,演变过程中依然保持聚集模式;(2)对聚落形态特征分析发现,在2时期聚落斑块形状指数整体较高,表明在研究时间段内聚落趋于不规则化,散乱且缺乏规划,同时土地利用效率较低;(3)研究区聚落演变过程受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共同作用,表现出"低高程、低坡度、沿河流、沿交通线"的分布特征,其中聚落的生态、生活、生产"三生条件"及土地利用变化因素对农村聚落分布状况影响较大,城镇的带动作用明显;乡村聚落对农业的依赖性较强,在用地迅速扩展的同时对周围土地利用变化带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4.
【目的】应用时空大数据分析近年来成都郊区典型农业乡镇的农业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为开展乡镇农业土地利用评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乡村振兴提供信息支撑。【方法】文章使用Sentinel-2A多光谱影像、Google Earth高分辨率真彩色合成影像和WorldView-2影像相结合的数据源,提取研究区农业空间土地利用信息,通过莫兰指数、热点分析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农业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1)园地较其他类型的聚集效应明显,呈现典型热点和冷点区域,其中热点主要分布于研究区西部的丘陵区域,冷点区域分布于东部的平原区域。(2)土地利用斑块变化指数表明耕地、园地和设施农用地变化明显,耕地平均面积减少,园地和设施大棚平均面积显著增加。【结论】郊区乡村地区农业土地利用及作物用地类型存在显著聚集效应,粮油种植业则随着其他作物、大棚及水产养殖等产业发展,聚集效应逐步下降。农业用地逐步由单一粮油产业主导转为粮油、蔬菜、水果、水产养殖等多元结构,土地斑块特征受农业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程度发展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究城市型国家湿地公园及周边缓冲区潜在生态斑块的空间分布,提升自然保护地的连通性及优化方案的整合。【方法】基于2020年0.8 m高分二号数据,利用形态学空间分析(MSPA)与景观连通性指数(PC、IIC)分析方法,分析河南伊川伊河国家湿地公园内主要的土地利用矛盾冲突问题和识别缓冲区中的潜在生态斑块。【结果】(1)公园内部存在用地类型复杂矛盾突出,其中工矿仓储用地、耕地、住宅用地面积79.24 hm2,占研究区面积5.70%。(2)500 m缓冲区内相较于1 000、2 000 m两个缓冲区斑块结构性好,核心区在该区占比28.10%。(3)公园连通性指数总体呈“中间高、南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4)公园内重要斑块最小累积阻力路径45条,最小阻力路径9条,8条最小阻力路径斑块分布在缓冲区内。【结论】将城市型河流的自然保护地内部矛盾冲突用地类型工矿仓储用地、耕地、住宅用地调出;退沟渠、坑塘为河流水面;基于识别连通性较好生态斑块作为生态源地,生态廊道的构建利于物种栖息、迁徙,建议将连通性较好的生态斑块列为保护空缺,能使整体连通性指数增加1.2倍;维护500~2 ... 相似文献
76.
77.
为了探明茶叶挥发物在鞍形花蟹蛛(Xysticus ephippiatus Simon)搜寻猎物——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Prout)过程中的作用,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了茶尺蠖取食对茶树叶片挥发物释放的影响,并通过蜘蛛行为观测平台研究了蟹蛛在不同味源侧(觅食斑块)的活动行为。结果表明:对照叶片没有释放出挥发物,经茶尺蠖幼虫取食后的叶片能释放31种挥发物,其中有12种绿叶挥发物、9种萜类及其衍生物、4种芳香族挥发物和6种未知化合物。行为观测表明,雌、雄蟹蛛进入处理味源侧(茶尺蠖取食后的茶树叶片)和对照味源侧(未损伤茶树叶片)的初次选择均不存在差别(P>0.05),雌蛛进入处理味源侧和对照味源侧的频次分别为3.37±0.18和3.43±0.15,二者无明显区别(P>0.05);雄蛛进入两侧的频次分别为3.86±0.21和3.66±0.20,也无明显区别(P>0.05);雌蛛在处理味源侧和对照味源侧的停留时间分别为(922.57±19.59)s和(818.89±29.63)s,有极显著差异(P<0.01),雄蛛在两侧的停留时间分别为(937.97±18.05)s和(814.83±18.97)s,也有极显著差异(P<0.01),表明雌蛛、雄蛛在处理侧的停留时间明显延长。这说明,猎物取食诱导改变了茶树叶片挥发物的释放,而鞍形花蟹蛛能感知挥发物的变化并由此调整在不同觅食斑块中的停留时间。另外,本文还讨论了挥发物在蟹蛛搜寻猎物过程中的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78.
79.
以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斑块植被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含水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空间变异特征及两者相关性进行研究,并对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变异函数模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1)20~4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空间变异性最为强烈,C_V=1.780;而40~6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空间变异性最为强烈,C_V=0.561。(2)0~12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空间变异函数理论模型均为指数模型;0~6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空间变异函数理论模型为纯块金模型;而60~12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空间变异函数理论模型为指数模型和球状模型。(3)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相应的增加,且二者之间呈显著对数相关关系,R~2=0.9597。 相似文献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