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29篇 |
免费 | 40篇 |
国内免费 | 82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2篇 |
农学 | 33篇 |
基础科学 | 33篇 |
234篇 | |
综合类 | 340篇 |
农作物 | 29篇 |
畜牧兽医 | 17篇 |
园艺 | 25篇 |
植物保护 | 1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31篇 |
2022年 | 52篇 |
2021年 | 35篇 |
2020年 | 34篇 |
2019年 | 31篇 |
2018年 | 20篇 |
2017年 | 25篇 |
2016年 | 23篇 |
2015年 | 36篇 |
2014年 | 26篇 |
2013年 | 25篇 |
2012年 | 28篇 |
2011年 | 45篇 |
2010年 | 25篇 |
2009年 | 46篇 |
2008年 | 49篇 |
2007年 | 32篇 |
2006年 | 37篇 |
2005年 | 27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10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16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1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不同施肥处理下小麦季潮土氨挥发损失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氨挥发是肥料氮素损失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土壤类型、气候条件、肥料种类、用量和施用时间等因素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异。试验采用间歇式密闭室通气法,对华北平原不同施肥处理(新鲜牛粪与尿素配施、堆腐牛粪与尿素配施和NPK单施)下,冬小麦生长季粘质潮土氨挥发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冬小麦季土壤氨挥发总量占肥料氮用量的1.23%~1.97%,主要来源于追肥,占整个小麦生长季氨挥发总量的80%左右。不同施肥处理强烈影响氨挥发强度,新鲜牛粪与尿素配施处理氨挥发损失量最高,氮素损失率为1.97%,显著高于堆腐牛粪与尿素配施和NPK单施。基肥期氨挥发速率与气温密切相关,追肥期土壤含水量和NH~+_4-N浓度是影响氨挥发的主控因子。 相似文献
102.
【目的】研究干湿交替、冻融循环、柠檬酸老化棉花秸秆生物炭特性,分析老化棉秆炭对风沙土氨挥发的影响,为干旱区棉花秸秆生物炭利用及其对土壤改良的长期效应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棉花秸秆生物炭为试材,设置干湿交替、冻融循环、柠檬酸3种老化试验,分析老化前后棉秆炭的表面形貌、比表面积和孔径、pH值、电导率等理化性质;设置室内静态土壤培养试验,研究老化棉秆炭对土壤氨挥发速率以及氨挥发累积量的影响。【结果】(1)与新鲜棉秆炭相比,老化棉秆炭的pH值、电导率、全磷、全钾含量均降低,且柠檬酸老化棉秆炭比干湿交替、冻融循环老化棉秆炭下降程度大;柠檬酸老化棉秆炭比表面积、总孔体积和介孔体积显著增加1.88倍、1.37倍和1.36倍,平均孔径减小0.19倍(P>0.05),干湿交替和冻融循环老化棉秆炭比表面积显著减小,但平均孔径显著增大;(2)与新鲜棉秆炭处理相比,添加各老化棉秆炭处理的氨挥发累积量减少了7.4%~34.7%。【结论】冻融循环、干湿交替、柠檬酸3种老化方式改变棉秆炭特性,抑制风沙土中氨的挥发,有利于土壤氮素的固定,柠檬酸老化棉秆炭对土壤氨挥发抑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氮磷配施的氨挥发规律及机理。[方法]设置5个施磷水平,通过大田试验、盆栽试验和土壤培养试验,研究氮磷配施的氨挥发规律。[结果]磷作基肥氮作追肥时,不同施磷处理的氨挥发速率先从低到高逐渐增至峰值,然后降低,峰值随施磷量增加而增高,最高峰值为2.36 kg/(hm2.d);追施氮肥3、7、12 d后,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土壤中铵态氮含量增加,氨挥发强度增强;土壤脲酶活性比氮磷同为基肥时增强,随施磷量增加呈明显增加趋势。氮磷同为基肥时,单施氮处理不施磷处理的土壤脲酶活性比氮磷同施处理高,随着施磷量的增加,氮磷同施处理的脲酶活性略有增加趋势。[结论]土壤铵态氮含量与氨挥发速率、土壤脲酶活性均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4.
为了探讨有机种植对滨海稻田氨挥发损失及水稻产量的影响,设置不施肥对照(CK)、常规种植(CT)、有机种植(CO)3个处理,采用密闭室间歇抽气法,开展有机种植方式下滨海稻田氨挥发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有机种植的滨海稻田氨挥发总量为34.72 kg/hm2,较常规种植显著降低55.94%(P<0.05)。田面水NH+4-N浓度与稻田氨挥发通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有机种植可有效降低田面水NH+4-N浓度,从而直接减少了氨挥发的产生。有机种植的水稻产量下降4.33%,但与常规种植相比,未达显著水平。因此,有机种植在保持水稻基本稳产的情况下,有效降低了滨海稻田由于氨挥发造成的氮素损失。 相似文献
105.
通过模拟鲜切果蔬的低温储藏温度、PH值环境,以及芜菁子挥发油提取物应用于鲜切果蔬保鲜的处理方式,进行芜菁子挥发油提取物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抑菌处理条件的优化研究,为芜菁子挥发油提取物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在培养温度、处理时间、培养基PH值三种因素三个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正交试验优化得到芜菁体挥发油提取物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最佳抑菌处理条件:培养温度10℃、处理时间25min,培养基PH值5,该抑菌处理条件下芜菁子挥发油提取物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MIC为0.0056%。 相似文献
106.
新疆绿洲棉花种植体系土壤氨挥发损失原位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通气法对盐化潮土-棉花种植体系的CK(种植不施肥)、T1(基肥撒施机械翻耕,追肥沟施灌水)、T2(基肥撒施机械翻耕,追肥撒施后灌水)、T3(与T1、T2等氮量包膜尿素一次基施)4种处理的田间土壤氨挥发进行原位监测。结果表明,在施N量均为275 kg·hm-2条件下, CK、T1、T2和T3处理基肥NH3-N损失分别为0.621、1.191、1.191和0.826 kg·hm-2;追肥NH3-N损失分别为1.088、1.773、2.804和1.374 kg·hm-2。T1、T2和T3来自氮肥的NH3-N损失分别为1.255、2.286和0.491 kg·hm-2,分别占施氮总量的0.46%、0.83%、0.18%。在新疆南部绿洲农田,基肥深施后覆膜、追肥结合灌水条件下,棉田土壤氨挥发不是氮肥损失的主要途径;与等氮量传统肥料相比,应用包膜肥料一次施用可明显降低氮肥氨挥发损失。 相似文献
107.
108.
化学改良剂对稻草猪粪堆肥氨气释放规律及其腐熟进程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采用堆肥池,以硫酸、磷酸、硫酸铝、硫酸钙、氯化钙、过磷酸钙作为化学改良剂,研究了化学改良剂对稻草猪粪堆肥氨气挥发累积规律和腐熟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猪粪堆肥处理25 d左右时,氨气挥发累积曲线便趋于平稳,而前10d是氨气挥发释放的高峰期.在减缓氨气挥发强度方面,无论是氨气快速释放阶段还是缓慢释放阶段,添加硫酸铝、氯化钙、过磷酸钙和磷酸处理最为明显,氨气累积挥发量分别比对照(未加化学改良剂)降低66.68%、60.37%、39.39%、58.92%,其降低效应均达显著水平.若以堆肥pH和EC、水溶性铵态氮和种子发芽率腐熟临界值为评价参考依据,通过曲线拟合估算,稻草猪粪堆肥在35 d左右即可达基本腐熟,化学改良剂对堆肥腐熟进程的影响并不明显.综合考虑堆肥氨气挥发累积特性和生物化学腐熟度指标动态变化特征,以及化学改良剂的经济成本,硫酸铝、过磷酸钙是较好的化学改良剂. 相似文献
109.
采用原状土柱模拟方法,探讨了施肥水平、添加不同碳氮比(C/N)有机物、不同类型土壤、土壤水分含量及温度对含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3,4-dimethyl pyrazole phosphate,DMPP)硝化抑制剂的尿素(DMPP尿素)氨挥发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水平对DMPP尿素的氨挥发损失有显著影响,随着DMPP尿素施用量的增加,土壤氨挥发损失量呈显著上升的趋势;DMPP尿素配施低C/N比的有机物鸡粪,氨挥发损失增加6.0%;而配施高C/N比的生物秸秆,则表现为可抑制78.2%的氨挥发损失;DMPP尿素的氨挥发损失受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很大,在肥力高的碱性土壤中氨挥发损失严重,而在酸性红壤和阳离子交换量高的青紫泥中挥发损失量较低;在土壤含水量为田间饱和持水量时,氨挥发损失表现为急剧增加;随着土壤温度的升高,氨挥发损失的量快速递增。合理控制施肥量、选择配施高C/N比的生物秸秆和适宜的水分管理方式是减少农田氨挥发损失的重要对策。 相似文献
110.
太湖地区稻田不同氮肥管理模式下氨挥发特征研究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7
以减少氨挥发带来的面源污染问题为目的,通过调整氮肥管理模式, 设置农户常规施肥处理、化肥减量施肥处理、缓控释肥处理、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按需施肥处理以及无氮处理6个管理模式试验,研究太湖地区施氮量与氮肥品种对氨挥发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氨挥发损失受施氮量的显著影响,施氮量减少22%~44%可降低氨挥发损失20.2%~35.3%。常规化肥处理下,基肥期与分蘖肥期氨挥发损失较为严重。同一施氮水平下,有机肥化肥配施可显著降低氨挥发;缓控释肥可明显减少基肥期氨挥发量,但后期效果不明显。氮肥用量由当前农户施氮水平减少22%时,不会对作物氮累积量与产量造成影响,可见适当降低施氮水平并搭配有机肥,是具产量可持续性及环境友好性的氮肥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