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38篇
  免费   268篇
  国内免费   748篇
林业   568篇
农学   532篇
基础科学   230篇
  667篇
综合类   4149篇
农作物   431篇
水产渔业   324篇
畜牧兽医   1398篇
园艺   444篇
植物保护   211篇
  2024年   79篇
  2023年   187篇
  2022年   259篇
  2021年   225篇
  2020年   249篇
  2019年   240篇
  2018年   157篇
  2017年   183篇
  2016年   178篇
  2015年   180篇
  2014年   467篇
  2013年   521篇
  2012年   464篇
  2011年   730篇
  2010年   823篇
  2009年   526篇
  2008年   498篇
  2007年   401篇
  2006年   436篇
  2005年   411篇
  2004年   212篇
  2003年   142篇
  2002年   113篇
  2001年   94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138篇
  1998年   194篇
  1997年   133篇
  1996年   150篇
  1995年   145篇
  1994年   222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4年   2篇
  1964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致泻大肠埃希氏菌O157:H7(STEC O157:H7)是大肠埃希氏菌中致病性最严重的一种食源性致病菌,主要存在于牛肉、牛奶、水果及其制品中,对身体健康造成很大危害,甚至引发死亡。食品中STEC O157:H7检测尤为重要。本文对国内外STEC O157:H7的检测标准进行比较,提出我国标准在样品前处理、快速筛选方法的应用等方面需要加强,以便为该菌快速准确检测提供帮助,实现与国际标准化体系建设接轨,满足实验室检测需要。  相似文献   
92.
为了解不同燕麦品种的瘤胃降解及发酵特性,采集10个燕麦品种(青海444、林纳、青引1号、青燕1号、青引2号、加燕2号、青海甜燕麦、骏马、莫妮卡、青莜3号)抽穗期全株样品,首先通过化学分析法测定其营养价值,然后选用3只体重接近的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成年湘东肉羊作为瘤胃液供体动物,并利用体外模拟瘤胃发酵法对选取的牧草进行体外瘤胃发酵试验,测定发酵6、24、48、72 h的干物质降解率和48 h的产气量,以及发酵24 h挥发性脂肪酸(VFA)和氨态氮(NH3-N)浓度。结果表明:在不同品种燕麦牧草营养成分中,粗蛋白、粗灰分、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半纤维素、淀粉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营养成分含量范围:粗蛋白9.23%~13.69%、粗灰分7.30%~8.31%、NDF 47.46%~54.04%、ADF 24.52%~31.03%、半纤维素21.44%~26.64%、淀粉3.43%~4.27%、总能14.59~15.05 MJ/kg;加燕2号、青引1号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燕麦品种(P<0.05)。体外发酵参数差异亦存在显著差异,青海444的...  相似文献   
93.
本实验旨在比较余干乌骨鸡、丝羽乌骨鸡和竹丝鸡的早期生长发育规律、屠宰性能和肉品质差异,为进一步加快培育适合市场需求的乌骨鸡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利用Logistic、Von Bertalanffy、Gompeflz 3种曲线模型拟合比较研究3种乌骨鸡早期生长发育规律,确定其生长拐点与拐点体重,同时测定分析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竹丝鸡公、母鸡1~12周龄体重和绝对生长速度显著高于丝羽乌骨鸡和余干乌骨鸡。余干乌骨鸡、丝羽乌骨鸡公鸡的拐点周龄迟于竹丝鸡。丝羽乌骨鸡和余干乌骨鸡肌内脂肪含量和肌苷酸含量较高,竹丝鸡乳酸乙酯和乙酸乙酯等含量较高,但含有较少的醇类和醛类挥发性有机物。竹丝鸡胸肌的L*、a*、b*值、剪切力显著低于2个地方乌骨鸡种。由此可知,丝羽乌骨鸡和余干乌骨鸡早期生长速度较慢,鸡肉中含有更多的肌苷酸和鲜味、香味物质。竹丝鸡产肉性能相对较好,乌色度较高,鸡肉较嫩。在今后育种中,建议适当提高丝羽乌骨鸡和余干乌骨鸡早期生长速度,以选育出生长速度更快的乌骨鸡新品系。  相似文献   
94.
试验旨在研究黄芪多糖对育肥猪肌肉氨基酸、脂肪酸、挥发性化合物的影响。选取体重(85.33±1.45)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猪48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05%黄芪多糖(0.05%APS组)、0.10%黄芪多糖(0.10%APS组)、0.15%黄芪多糖(0.15%APS组)。预试期为7 d,正试期为40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0.15%APS组猪肉中鲜味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分别提高17.73%、7.16%、12.18%(P<0.05);与对照组相比,0.10%APS组降低了猪背最长肌饱和脂肪酸/总脂肪酸(SFA/TFA)值,提高了不饱和脂肪酸/总脂肪酸(UFA/TFA)、单不饱和脂肪酸/总脂肪酸(MUFA/T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总脂肪酸(PUFA/TFA)值(P<0.05);与对照组相比,0.15%APS组醇类、酯类和酰类化合物含量分别提高了32.35%(P>0.05)、11.94%(P>0.05)和152.04%(P<0.05),0.05%APS组醛类化合物提...  相似文献   
95.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投资概(估)算鳊制既要体现水土保持工程特点,又要与主体工程造价编制相结合。对在各行业工程造价编制规定及定额体系多样、标准不一的情况下,水土保持工程投资概(估)算编制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6.
SSR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玉米种子鉴定上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近年来,分子标记的研究与利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对不同分子标记技术的选用,主要取决于应用目的和研究对象,理想的分子标记应既简单又可靠.  相似文献   
97.
本文主要综述了我国近20年来棉花分子育种在理论基础、技术方法、育种机理以及新品种培育等方面研究取得的成就及新进展,并讨论了棉花分子育种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8.
利用山农棕02、丰抗6号、中棉45 3个品种在大田栽培的条件下,研究了叶片和纤维中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的变化及与糖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3个品种的叶片和纤维中,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均出现双峰,在开花当天最高,花后18d次之,整体呈下降趋势;与此同时可溶性总糖和蔗糖的含量变化以及光合速率的变化也成相似的变化。3个品种中,丰抗6号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和含糖量最高,中棉45次之,山农棕02最低。3个品种的相应观测指标之间均呈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9.
近年来,我国不断开放城乡水务的建设项目,积极鼓励有能力的民营、外资企业加入到水务基础设施建设中去。BOT模式是一种国际上比较成熟的项目承包管理模式,但在我国相对落后的建设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风险因素。将城乡BOT水务项目的风险进行分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数学模型,计算出各因素的权重排序,再从风险规避的角度出发,选择优秀的BOT建设方案和承建单位。从举出的算例可以看出,对于这三家实力接近的投标单位来说,投资方选择抗风险能力最强的作为中标企业,这个过程是全局性、综合性的择优过程。层次分析法最终给出的数量权重清楚的表达出这三家单位针对此水务项目抗风险能力大小的排名,给决策者提供了直观地、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0.
牦牛干巴和黄牛干巴挥发性风味特征与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分析和鉴定牦牛干巴和黄牛干巴中的特征性风味成分,采用电子鼻和固相微萃取(SPME)/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GC-O-MS)方法分析了其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电子鼻检测结果表明,2组样品之间的风味差异显著(p0.05)。2组样品中共鉴定出54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牦牛干巴和黄牛干巴中分别鉴定出42种和50种。2组样品中共有成分38种,包括12种烃类、7种醛类、8种醇类、3种酮类、2种呋喃类、1种酯类和5种其他类,其中,13种成分含量差异显著(p0.05)。烃类在牦牛干巴的风味组成中含量最高,而醛类在黄牛干巴的组成中含量最高。二氢化茚、十六烷、乙酸乙酯、乙酸-2-乙基己酯4种成分是牦牛干巴中的特有成分,3-甲基丁醛、反-2-辛烯醛、反式-2-壬烯醛、4-乙基苯甲醛、3-甲基丁醇、反式-2-癸烯醇、反式-2-辛烯醇、1-壬醇、苯乙醇、醋酸乙烯基酯、己酸乙酯、草蒿脑12种成分是黄牛干巴中的特有成分,这些物质是2组产品的主要差异性物质。脂肪氧化、氨基酸的Strecker降解及微生物代谢是牛干巴产品风味形成的主要来源。本研究将为牛干巴风味品质评价、生产工艺的控制、产品的标准化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