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087篇
  免费   653篇
  国内免费   1025篇
林业   2540篇
农学   2162篇
基础科学   2194篇
  859篇
综合类   17198篇
农作物   1295篇
水产渔业   2484篇
畜牧兽医   9716篇
园艺   2623篇
植物保护   1694篇
  2024年   208篇
  2023年   713篇
  2022年   866篇
  2021年   955篇
  2020年   781篇
  2019年   1053篇
  2018年   399篇
  2017年   893篇
  2016年   1061篇
  2015年   1257篇
  2014年   2589篇
  2013年   2149篇
  2012年   2841篇
  2011年   2996篇
  2010年   2734篇
  2009年   2778篇
  2008年   2881篇
  2007年   2568篇
  2006年   2398篇
  2005年   2350篇
  2004年   1231篇
  2003年   1174篇
  2002年   853篇
  2001年   861篇
  2000年   672篇
  1999年   438篇
  1998年   439篇
  1997年   368篇
  1996年   350篇
  1995年   297篇
  1994年   269篇
  1993年   224篇
  1992年   227篇
  1991年   204篇
  1990年   185篇
  1989年   186篇
  1988年   51篇
  1987年   44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26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17篇
  1979年   8篇
  1974年   10篇
  1957年   18篇
  1955年   6篇
  1953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比较不同抽提方法对结肠小袋虫DNA提取效率的影响,从而获得一种高效、稳定的提取粪便样品总DNA的方法,继而为后续试验提供基础材料.采用3种商品化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和经典酚-氯仿法,分别对食蟹猴粪便样品进行DNA提取,作为模板,进行PCR检测,观察不同抽提方法对DNA扩增效果的影响.4种提取方法均能扩增出目的条带,粪...  相似文献   
982.
983.
稻纵卷叶螟是水稻上一种重要的迁飞性害虫,对其防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筛选出防效好的杀虫剂,在再生稻田开展了7种杀虫剂对稻纵卷叶螟的田间小区防控试验。结果表明,48%毒死蜱乳油、6%阿维·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茚虫威悬浮剂对稻纵卷叶螟速效性和持效性均较好,药后14 d防效仍能保持在>75%;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和10%甲维·茚虫威悬浮剂防效略低,第14 d防效达分别达到71.59%和69.25%;而1.8%阿维菌素乳油和11.6%甲维·氯虫苯悬浮剂对稻纵卷叶螟防效最低,第14 d防效达仅达到64.63%和61.56%。综上,48%毒死蜱乳油、6%阿维·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茚虫威悬浮剂对稻纵卷叶螟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推荐防控稻纵卷叶螟。  相似文献   
984.
桉树青枯病发生规律与控制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桉树青枯病的病原为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的茄拉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Smith)Yabuuchi etal.],主要以生理小种1号、生化变种3菌系侵染为害。近10多年来由于桉树造林以无性系为主,在具备发病条件时,感病无性系的发病率可达30%~90%以上。由于茄拉氏菌生理小种1号为高温型菌系,在高温高湿和大风气候条件下易爆发成灾;桉树青枯病是单年流行病,有一定数量病原,气候因素有利于发病,桉树青枯病就大发生;易感病的树种1~3年生期间,青枯病可连年流行,随树龄增大病害流行逐渐缓慢,其中以1年生林发病率最高,4年生后基本不发病。桉树青枯病发生危害的程度具有明显区域差异,根据区域气候特点可以将桉树栽培区划分为高风险发生区、中风险发生区和低风险发生区。桉树青枯病的初侵染源为带菌土壤、带菌苗木和农家肥。在桉树青枯病高风险发生区,感病品系在沙土、壤土和粘土造林地均可严重发病,但在前作为易感农作物或以农家肥为基肥时,抗病品系也可严重发病;在中风险发生区,感病品系主要在坡下低洼积水处发病,在前作为易感农作物、以农家肥为基肥或以带病苗木造林的林地严重发病;在低风险发生区,感病品系主要在前作为易感农作物、以农家肥为基肥或以带病苗木造林的林地发生。目前,国内外对桉树青枯病仍没有有效的防治措施。根据桉树青枯病发生与流行规律,提出桉树青枯病可持续控制策略:实行植物检疫,培育无病苗木,减少病原菌初侵染源;采取科学营林技术,减少病原菌的种群数量,降低发病率;合理布局桉树品种(系),充分利用桉树良种资源;培育多类型抗病品种(系),以多品系混合造林减缓病原菌进化,形成专化型新菌系。并提出具体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85.
一、技术应用意义及应用现状(一)技术应用意义目前,广西甘蔗中耕除草、培土、施肥大多数仍采用传统的人畜力作业方式,作业质量差,培土高度受到制约,无法保持肥力,甘蔗抗倒伏能力差,且工作效率低,生产成本高。采用甘蔗中耕培土机进行中耕培土作业,一次可完成松碎土、除草、培土(  相似文献   
986.
转变观念,重视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987.
为了研究喷施亚硒酸钠对大豆籽粒硒含量及单株产量的影响,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盛荚期喷施不同用量的亚硒酸钠,共5个处理(CK(清水):0 g/hm2,C1:30 g/hm2,C2: 60 g/hm2,C3: 90 g/hm2,C4: 120 g/hm2),副区为8个大豆品种。分析8个大豆品种在喷施5种用量亚硒酸钠处理中籽粒硒含量及单株产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试验地土壤达到富硒水平,在CK处理中,不同大豆品种籽粒硒含量均未达到富硒大豆标准,需要额外喷施硒肥。随着喷施亚硒酸钠用量的增加,8个大豆品种籽粒中硒含量均呈增加趋势,亚硒酸钠用量与大豆籽粒硒含量呈显著或者极显著正相关。8个大豆品种籽粒硒含量均值随亚硒酸钠用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与CK相比,C1~C4处理均能极显著提高8个大豆品种籽粒硒含量均值,提高了571.186 %~2 489.831%。亚硒酸钠用量对大豆籽粒硒含量的影响大于大豆品种对大豆籽粒硒含量的影响。喷施亚硒酸钠用量(X)与每种用量下8个大豆籽粒硒含量均值(Y -均)的直线回归方程为Y -均=0.012X+0.003,r =0.986,达到极显著正相关。根据该方程,当大豆籽粒硒含量达到富硒大豆标准(0.1~1 mg/kg),喷施亚硒酸钠用量的范围为8.08~83.08 g/hm2。分析喷施亚硒酸钠用量与大豆籽粒硒含量的回归方程发现,郑9525的回归方程斜率最大,C4处理中籽粒硒含量达到最大值1.997 mg/kg,籽粒富集硒能力最强;齐黄34斜率最小,C4处理中籽粒硒含量达到最小值1.133 mg/kg,籽粒富集硒能力最弱。在本试验条件下,喷施亚硒酸钠对大豆单株产量没有显著影响。大豆品种对单株产量的影响大于亚硒酸钠用量对单株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988.
【目的】长期不合理地使用化学农药导致斜纹夜蛾对菊酯类和有效磷类等杀虫剂产生抗药性,而虫螨腈是一种吡咯类杀虫剂,具有杀虫谱广、防效高、持效性好、安全等特点,其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方法】采用浸叶法测定虫螨腈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的毒力。用不同载体以亚致死剂量LC10和LC30处理斜纹夜蛾3龄幼虫,分析对其幼虫体重、化蛹率、蛹重、雌性比等指标的影响。【结果】亚致死剂量处理过的斜纹夜蛾3龄幼虫的生长发育受到严重抑制,主要表现在虫体质量显著下降、化蛹率和雌性比显著降低和蛹重显著减轻等。【结论】虫螨腈对斜纹夜蛾防治具有较好的效果,且防治应选在低龄幼虫期。研究结果可为合理施用虫螨腈防治斜纹夜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89.
随着全球人口不断增长,农业生产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从生物技术的发展历程出发,深入探讨其在农作物改良与抗病虫害中的应用。在农作物基因改良技术方面,基因工程技术为转基因植物的培育提供了关键支持。生物技术在农作物改良中的应用拓展至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基因组学与农作物育种及杂交育种等领域,为农作物的遗传多样性和抗性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在农作物抗病虫害方面,RNA干扰技术以其高度特异性的基因沉默机制为抗病虫害提供了新途径,基因剪切技术以其精准的基因编辑能力为农作物的抗性特征塑造带来了希望,生物防治技术以其环保、可持续的特点在农作物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认为,生物技术在农作物改良与抗病虫害中的应用为提高农产品产量、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改善品质等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绿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990.
元两优676是福建禾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利用优质抗稻瘟病两用核不育系元亨S和高配合力恢复系福恢676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籼新组合,具有产量高、中抗稻瘟病、米质较优、落色好等特点,2019年5月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适宜在福建省作中稻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