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1篇 |
免费 | 0篇 |
国内免费 | 15篇 |
专业分类
农学 | 58篇 |
基础科学 | 8篇 |
6篇 | |
综合类 | 186篇 |
农作物 | 38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25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23篇 |
2011年 | 18篇 |
2010年 | 19篇 |
2009年 | 22篇 |
2008年 | 34篇 |
2007年 | 22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20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2篇 |
196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91.
<正>再生稻是中稻收割后利用其稻桩上存活的休眠芽,使之发苗成穗,再收一季稻谷的作物。再生稻生产具有时间短、投资投劳少、经济效益高、米质优、口感比头季稻更好等优点。目前,富顺县再生稻总产量已超过6万吨,中稻—再生稻生产已成为富顺县的一种比较稳固的稻田耕作制度。富顺县地处四川盆地东南部,属浅丘地区,常年种植水稻面积47万亩左右,再生稻有收面积稳定在35万亩以上。2013年再生稻有收面积达40.16万亩,占水稻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292.
293.
试验以中粳稻武育粳3号、盐粳4号和杂交中籼稻汕优63为材料。研究栽插行距及生育中期疏蘖措施对产量结构及其叶面积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扩大,抽穗期群体叶面积适宜,有效、高效叶面积率高,孕穗期到成熟期叶面积衰减率小,保持较高的光合生产力,成穗率高,穗粒数协调,产量提高。本试验条件下,中粳稻盐粳4号、武育粳3号适宜行株距为(26.7~30)cm×10cm,汕优63适宜行株距为(30~33)cm×10cm。 相似文献
294.
机插秧每穴栽插苗数对水稻分蘖与成穗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13
以水稻晚粳品种武香粳9号为材料,通过对分蘖跟踪挂牌,研究了机插水稻分蘖发生和成穗的特点,并与手栽处理分蘖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机插水稻分蘖发生和成穗主要集中在0/4、0/5、0/6、0/7的一级分蘖和4/1低蘖位二级分蘖;随着栽插密度增加,0/4、0/5、0/6、0/7的一级分蘖的发生率均下降,4/1等低位的二级分蘖发生率下降更多,最终成穗率也下降。研究还表明机栽3苗时产量最高,与手栽处理相比,0/5、0/6、0/7的一级分蘖的发生与成穗率及最终产量均高于手栽处理。该文揭示了机插水稻分蘖发生和成穗规律。 相似文献
295.
小麦新品种川农16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20
以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创制的新材料 87- 4 2 9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选育的川育 12为亲本 ,采用杂交育种方法育成的小麦新品种川农 16 ,在四川省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国家区域试验中分别平均增产 14 2 %、14 0 %和 12 7%。结果分析表明 ,川农 16的丰产性、稳产性、穗容量和成穗率均属四川小麦育种的新突破 ,具有重大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96.
大穗型小麦品种性状改良及高产栽培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综述大穗型小麦品种特征特性、幼穗分化发育特点、成穗机制、源-库-流关系及栽培措施的调控效应基础上,探讨了大穗型品种当前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明确了其性状改良、选育方向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