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4篇
农学   58篇
基础科学   8篇
  6篇
综合类   184篇
农作物   3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6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1996-97年在古田吉巷、宁德霍童和洋中进行试验,结果表明:适当提早搁田有利于稳定穗数,提高成穗率,改善群体质量,增加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在采用平稳施肥法时,总茎蘖苗数达预期穗数80%左右时搁田,能显著提高成穗率和群体质量,并兼顾穗数和穗粒数,取得较高的单位面积总颖花量,仍能获得高产,前期施肥量越大,必须辅之以更早搁田。  相似文献   
112.
机插水稻分蘖发生特点及成穗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更好地促进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发展,在南京农业大学主持和指导下,吴江市农机化技术推广站等相关农机、农艺人员进行了“机插水稻分蘖发生特点及成穗规律”项目的研究试验,重点是试验研究以下三个方面内容:研究机插水稻大田分蘖发生以及成穗规律;明确大田缓苗期叶位数;各节次分蘖发生、成穗规律及消长动态。  相似文献   
113.
水稻分蘖成穗与产量组成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水稻分蘖成穗与产量组成数量关系的分析表明,提高成穗率即可提高产量及其组成因子:群体穗数与产量多呈负相关,单株穗数与产量多呈正相关,群体的苗,茎(蘖)穗与成穗率多呈负相关,单株的茎(蘖)、穗与成穗率多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4.
早籼浙辐802是目前适应浙江省两熟制和三熟制早稻栽培的一个早熟高产良种。1984年武义县种植近1.6万亩,一般亩产400公斤左右,最高亩产达550公斤。其高产栽培技术如下: 一、高产栽培主攻方向 从4年来的试验和大田典型调查的资料看(表1),浙辐802不同产量水平的穗粒  相似文献   
115.
基于机插晚稻分蘖成穗特性获取基本苗定量参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精确定量机插晚稻适宜的群体起点,合理利用分蘖成穗,以3个晚稻(H优518、H优159和五优308)高产品种(组合)为材料,研究了机插晚稻分蘖成穗特性及基本苗公式参数。结果表明,机插晚稻1次分蘖集中在主茎第3~7叶位,第3~6叶位为分蘖发生与成穗的优势叶位;2次分蘖在3/0~5/0上均有发生,但成穗以1/3和1/4为主;主要依靠1次分蘖成穗,2次分蘖成穗较少;单株分蘖成穗数4.5个左右;主茎及优势蘖位穗部性状较好,穗粒结构协调,产量较高,对群体产量贡献大。晚稻在4叶1心期机插,移栽分蘖缺位叶龄(bn,blemish number)为0.7~0.8,校正系数(a)为0.6左右,有效分蘖发生率(r)在0.8左右。生产中机插晚稻应在保证合理基本苗的基础上,争取分蘖早生快发,在充分发挥1次分蘖的分蘖成穗优势的同时,合理利用低位2次分蘖成穗,以获取适宜的穗数而实现高产。该研究揭示了高产条件下机插晚稻分蘖成穗规律及基本苗公式参数,为大面积生产中机插秧基本苗精确定量及分蘖高效利用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16.
高产水稻群体发展规律及其调控途径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黄峰伟 《中国稻米》2005,11(5):30-32
高产水稻群体学进沿着“早发群体→高成穗率群体→高光效群体”的规律发展,高产水稻群体的生育后期具有三大的生物学特性:一是叶片光台强度大和干物质生产力高;二是仍保持有强大根系,具有较强的吸肥吸水肥力;三是表现为穗大粒多,高产群体构建的关键应抓住适宜穗数和成穗率。在适宜穗数的基础上,把成穗率提高到80%以上,这是全面改善群体质量,培育抽穗至成熟期群体高光合效力的一项综合性指标,生产上,本文提出“壮秧,适苗,扩行,调肥,水控,化控”等十二字综合配套调控途径。  相似文献   
117.
糯小麦种质资源H9908的评价与利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为了研究引进糯小麦品系H9908的利用价值,对其主要农艺性状、抗病性和淀粉品质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H9908植株偏高,抗倒性差,穗小,穗粒数少,千粒重较低,抗病性差,在生产上不能直接应用。但其具有分蘖力强、成穗率高以及淀粉品质好等优点,可作为优异种质资源加以利用。通过常规育种技术,已成功地将H9908的糯质基因导入到当地推广品种或中间材料中,育成的2个纯糯小麦品系宁W0065和宁W0066在丰产性、抗病性等方面已接近当地大面积推广品种扬麦158。  相似文献   
118.
以江西近年通过品种审定并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11个高产早稻品种(组合)为材料,比较分析了其产量、产量构成、成穗特征、茎秆和叶片特征以及干物质生产等特征特性,并筛选出了陆两优996和金优463两个高产早稻品种。高产早稻品种要求单穗重在3 g以上,分蘖力中等,株高90~100 cm,倒1节间长30 cm左右,倒2节间长19 cm左右,倒3节间长13 cm左右;倒2叶长度38 cm左右,倒3叶长度35 cm左右;倒1叶角度10~15度,倒2叶角度17~18度;后期不早衰,乳熟~成熟期干物质生产占全生育期的15%以上。  相似文献   
119.
小麦在向高产过度中,群体和个体的矛盾较为突出,直接影响产量的提高.密度是群体形成的基础,肥料也影响群体的发展.通过密度与施氮量试验,探讨出最佳的密度和施氮量,使产量构成的三因素得以协调发展.在基础肥力较高(不施肥亩产200公斤以上) 的高产麦田,选用分蘖成穗率较高的宿科808,在冬春雨水较多的条件下,亩施氮素12公斤,每亩基本苗可降低到8万,走分蘖成穗为主的途径.在基础肥力比较低的中低产麦田,成穗途径主要靠适当增加苗数,走主茎成穗为主、争取部分分蘖成穗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0.
1965年我所矮脚南特栽培面积45.73亩,占早稻总面积的94%,平均亩产906.8斤。其中塑料薄膜育秧的本田面积12.2亩,平均亩产1,001.2斤,产量最高的2.15亩,单产达1,077.6斤。现在初步分析总结如下: 一、叶色变化规律与产量及形态结构的关系 水稻叶色变化,与植株内部营养状态有关,是氮碳活动机能转化的外部反映。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