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1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103篇
林业   80篇
农学   119篇
基础科学   84篇
  141篇
综合类   865篇
农作物   63篇
水产渔业   125篇
畜牧兽医   146篇
园艺   74篇
植物保护   47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137篇
  2011年   129篇
  2010年   98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研究香蕉假茎外植体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方法]以香蕉组培无菌苗假茎为外植体,接种在含不同浓度配比激素的固体培养基中进行诱导培养,再将培养获得的胚性愈伤组织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进行悬浮培养.[结果]使用低浓度噻苯隆(TDZ)诱导出胚性愈伤组织的效果最好,最佳培养基为T2:MS+0.02 mg/L TDZ +7 mg/L2,4-D.[结论]悬浮培养使用ZT2能较早建立ECS,且继代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2.
建立小麦洛夫林10悬浮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小麦洛夫林10的成熟胚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研究了不同培养基对愈伤诱导和愈伤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以MS+2,4-D3.0培养基的诱导效果最好,出愈率最高达94.03%;在MS+2,4-D1.0+KT0.1培养基上进行继代培养获得松脆型愈伤组织,以此培养基进行液体培养建立了状态良好的悬浮培养细胞。为进一步在单细胞水平探讨激发子诱导寄主产生防卫反应的生理机制提供了便利的试验体系。  相似文献   
73.
对泡沫分离器生产运用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了探讨,并对生产中不同工况下的水处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泡沫分离器对水体中微小悬浮颗粒、溶解有机物有良好去除效果,并能脱去部分氨氮.在不同工况下,随着进水流量的减小,泡沫分离器对这三种水质指标的去除效率逐渐增加,分别由水力停留时间为2.5 min时的45.15%、18.71%、8.50%,增加到水力停留时间为3.8 min时的 72.66%、34.11%、18.89%;同时,泡沫分离器不同工况对流经水体的溶解氧和pH都能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4.
张恒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9):1828-1829,1832
优化了黄豆芽愈伤组织培养条件,建立了合适的黄豆芽细胞悬浮培养体系。以在25℃无激素条件下自然生长的豆芽子叶、叶芽、芽茎、芽根等部位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以次生代谢产物Vc积累最多为目标,考察外植体、基础培养基、萘乙酸(NAA)浓度以及pH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叶芽在pH值为5.0的B5培养基中,能有效诱导愈伤组织,且目标产物Vc积累最多。低浓度NAA对黄豆芽愈伤组织诱导及次生代谢产物Vc积累影响不大,随浓度增加,影响加大。  相似文献   
75.
高俊  汤莉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4):1926-1927,2068
以秦淮河南京市区段疏浚底泥为研究对象,将底泥按不同的比例进行土地投放,并进行盆栽试验,分析种植前后混合土样中的有机质、氮、磷、钾以及重金属含量的变化情况。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底泥中大量有机质分解将会增加混合土壤中有机质、氮和磷等养分的含量,施用后可以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氮含量,有利于培肥改土。综合速效钾与5种重金属元素对于小麦生长的影响,泥土比为1:3时底泥与农田土壤混合能达到最理想状态,按照这个比例将秦淮河底泥添加到农田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小麦的生长。  相似文献   
76.
为进一步提高外源基因在水稻悬浮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以花椰菜花叶病毒(Ca MV)35S启动子为对照,克隆了玉米泛素蛋白启动子(Ubi)、水稻肌动蛋白启动子(Actin)以及水稻Oscc1启动子,以GFP为报告基因,通过启动子串联的方式,构建了10个植物表达载体:p CAMBIA 1304 35S-GFP、Ubi-GFP、Actin-GFP、Oscc1-GFP、35S/Ubi-GFP、35S/Actin-GFP、35S/Oscc1-GFP、Ubi/Actin-GFP、Ubi/Oscc1-GFP、Actin/Oscc1-GFP,采用根瘤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将表达载体导入日本晴胚性愈伤,经悬浮培养分别获得转基因的悬浮细胞系,利用荧光显微镜、酶标仪检测GFP荧光强度,用Western blot检测GFP蛋白质的表达水平。结果发现串联启动子明显强于单个启动子驱动的GFP蛋白质表达水平。在10个表达载体中,35S/Ubi、Ubi/Actin和Ubi/Oscc1是3种优化的启动子组合,其中Ubi/Oscc1串联启动子驱动GFP的表达水平最高,约为对照35S启动子的3倍。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掌握养殖水体和底泥中孔雀石绿残留的消除规律,为其环境污染治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人工模拟养殖生态系统,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探讨不同光照强度(1025、5320、12000 lx)、扰动强度(50、100、200 r/min)和p H(6.0、8.0、10.0)对孔雀石绿在养殖水体和底泥中残留与消除规律的影响。【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养殖水体中孔雀石绿残留量呈逐渐减少的变化趋势,而底泥吸附的孔雀石绿残留量呈降低—回升—降低的变化趋势。孔雀石绿在养殖水体和底泥中的残留量均是在光照强度12000 lx、扰动强度200 r/min、pH 8.0的条件下消除最快。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光照强度是影响孔雀石绿在养殖水体中残留消除的主效环境因子,光照强度与扰动强度是影响孔雀石绿在底泥中残留量消除的主效环境因子,p H变化对孔雀石绿在养殖水体和底泥中的残留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不同环境因子对养殖水体和底泥中孔雀石绿残留消除的影响作用表现为:光照强度〉扰动强度〉p H,因此清除水产养殖环境中的孔雀石绿残留应从底泥入手,通过暴晒和翻耕等方法制造高光照强度、高扰动强度条件以加速底泥中孔雀石绿的降解。  相似文献   
78.
【目的】建立和了解山东丹参疏松愈伤组织和悬浮细胞生长规律。【方法】以叶片为外植体研究疏松愈伤组织诱导增重以及细胞悬浮培养体系,并对疏松愈伤组织和悬浮细胞进行生长模型的拟合。【结果】疏松愈伤组织最佳诱导和增殖培养基为MS+2,4-D 0.5mg/L+KT 1.0mg/L+蔗糖30g/L+琼脂6g/L+酸水解酪蛋白1g/L,细胞悬浮培养基为MS+2,4-D 0.5mg/L+KT 1.5mg/L+6-BA 3.0mg/L+NAA 1.0mg/L+蔗糖30g/L+酸水解酪蛋白1g/L。【结论】山东丹参疏松愈伤组织和悬浮细胞生长曲线为"S"型,Richards方程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疏松愈伤组织和悬浮细胞生长曲线变化。  相似文献   
79.
[目的]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UPLC-MS/MS),检测底泥中灭草松除草剂残留。[方法]底泥样品经索氏提取,C_(18)固相萃取柱净化后,在多反应监测(MRM)负离子电喷雾模式下进行UPLC-MS/MS分析。色谱柱为BEH C_(18)反相柱(50.0 mm×2.1 mm,1.7μm),流动相为梯度变化的乙腈和2 mmol/L乙酸铵+0.1%甲酸水溶液。[结果]灭草松的检出限(S/N≥3)为0.3μg/kg,在各自的考察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8);在1.0~20.0μg/kg添加水平内,平均加标回收率在82%~116%之间,RSD为3.6%~9.7%。[结论]利用该方法可以实现底泥中灭草松除草剂残留量的高灵敏度检测。  相似文献   
80.
为研究湿地底泥中氨氧化细菌(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AOB)与氨氧化古菌(Ammonia-Oxidizing Archaea,AOA)的群落多样性,构建AOB与AOA的amo A基因克隆文库,同时利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技术将克隆文库阳性克隆子进行归类并测序。结果发现,从湿地底泥中均得到3个AOB与AOA的可操作分类单元(OTU)。其中,所有的AOB均属于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omonas),而AOA属于泉古菌门(Crenarcharota),与河口沉积物等环境中获得的序列具有较高同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