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7篇
林业   16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23篇
  48篇
综合类   193篇
水产渔业   37篇
畜牧兽医   59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由于植物性饲料中大部分磷不能被动物吸收利用,生产上往往添加一定无机磷,容易造成禽畜粪中的磷累积,提高环境磷污染风险。为保证种鸡日粮磷需求前提下降低鸡粪磷排放量,设计0、300、500IU植酸酶用量与0.4%、0.3%、0.2%有效磷含量的不同组合日粮进行种鸡饲养试验,研究了不同日粮对鸡粪磷形态的影响。结果显示,添加植酸酶对鸡粪中总磷、有机磷和无机磷含量影响未达显著水平,但显著降低鸡粪植酸磷含量。鸡粪总磷、植酸磷、有机磷和无机磷含量则随日粮有效磷含量增加而显著提高。其中,以0.2%有效磷日粮处理鸡粪总磷、有机磷和无机磷含量最低,0.2%有效磷+500IU植酸酶日粮处理鸡粪植酸磷含量最低。因此,在生产上降低有效磷含量的同时添加适量植酸酶可以降低鸡粪磷盈余。  相似文献   
102.
汾河上游岚河流域非点源输出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氮、磷元素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贡献因子之一,通过采用非点源污染物收支分析的方法,对汾河上游流域的岚河流域段进行非点源输出的动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该流域内总氮(TN)和总磷(TP)的浓度输出主要受其径流量影响;流域的截留率主要受流域的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影响,TN截留负荷与径流量相关系数为0.724,TP的截留负荷、截留率和径流量相互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0.7以上;非点源收支分析方法对流域TN和TP的模拟平均误差率都控制在10%左右,TN的输出浓度和负荷模拟与实际监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95和0.924,TP的输出浓度和负荷模拟与实际监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96和0.997。  相似文献   
103.
10种水生观赏植物对不同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温室静态试验研究了路易斯安娜鸢尾等10种水生观赏植物在中浓度和高浓度富营养化水体环境下的生长状况及对不同富营养化水体TN、TP和COD的去除能力。结果表明,无论中浓度还是高浓度富营养化水体环境下10种水生观赏植物中泽苔草、水芋、水生美人蕉、再力花长势均非常旺盛,而菖蒲、千屈菜和马蔺长势相对最弱,鲜重增加量最低。水芋、水生美人蕉、泽苔草和再力花对TN的去除能力较强,其在高浓度富营养化水体生长30d时对TN的去除率依次为97.85%,97.79%,96.12%,95.74%;千屈菜和菖蒲对TN的去除能力较弱,试验结束时其对高浓度富营养化水体TN去除率为77.43%和63.16%。不同植物对TP的去除能力存在差异,泽苔草对TP去除能力最强,试验结束时其对高浓度富营养水体TP去除率达99.17%,达国家Ⅰ类水质TP标准;其次为再力花和水芋,在高浓度富营养水体生长30d时TP去除率分别为98.65%和98.66%,达国家Ⅱ类水质TP标准;菖蒲、千屈菜和马蔺对TP去除能力最弱。此外,不同植物对降低水体COD也有一定作用,但是水体自净化也能够达到较好的降低COD的效果。从不同植物对水体N、P积累量来看,泽苔草在中、高2种浓度富营养化水体下单株植物净化能力居于10种植物之首,而路易斯安娜鸢尾尽管对N、P的去除能力居中,但其是10种植物中唯一的四季常绿观赏水生花卉植物,一年四季均可修复水体,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04.
分析了邹城太平国家湿地公园水体总氮、总磷和叶绿素a的空间变化规律,并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对其营养状态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湿地公园水体总氮、总磷和叶绿素a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914、0.093、0.037 mg/L;尽管空间上各塌陷塘水体总氮、总磷和叶绿素a含量存在差异,但三者在各塌陷塘之间的变化呈现出相似趋势,塘1、塘2、塘3和塘8的水体营养盐和叶绿素a含量较高,而塘4、塘5、塘6和塘7的含量较低。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湿地公园水体进行了综合评价,湿地公园水体总体上处于轻度富营养化状态;从各塌陷塘来看,塘1、塘2和塘8处于中度富营养化状态,塘3处于轻度富营养化状态,其他4个塘均处于中营养状态;综合分析表明,塌陷塘形成时间以及农业面源污染、工矿污染、养殖等人为活动可能是导致湿地公园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5.
烤烟坡耕地壤中流氮、磷浓度的动态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取我国西南部抚仙湖流域典型小流域--尖山河流域为试验区,以流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烤烟坡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在天然降雨条件下,原位监测了作物整个生长期,坡耕地土壤不同坡位壤中流(0~2 m)中磷、氮的浓度垂直分布特征及其时间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坡位各层壤中流总氮(TN)和总磷(TP)浓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不同坡位壤中流中TP浓度随深度的变化呈波动递减规律,随深度的增加变异系数变小.坡位对0~50cm的壤中流氮、磷浓度影响最大,坡下部明显大于坡中部.翻耕导致各层壤中流氮、磷浓度差异显著增大.各层氮、磷浓度与降雨量呈负相关.在2 m深处TN和TP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6.371mg·L-1和0.024mg·L-1,超出相邻水体(抚仙湖)中氮、磷浓度的控制要求.这一结果表明,尖山河流域土壤表层中的氮、磷含量较高,丰富的降雨-壤中流过程极易推动土壤氮、磷传输.因此,除了地表径流传输控制外,如何有效抑制壤中流中的氮、磷迁移对该区域水环境污染的治理十分关键.  相似文献   
106.
鄱阳湖叶绿素a空间分布及与氮、磷质量浓度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2009年7月以及9-12月鄱阳湖监测数据,对鄱阳湖水体中叶绿素a质量浓度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并对叶绿素a质量浓度与总氮、总磷质量浓度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叶绿素a质量浓度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特征,在空间上,湖区南边>湖区北边,而总氮、总磷在湖区南边的质量浓度<湖区北边,通过叶绿素a的质量浓度对数与总氮、总磷质量浓度的对数分析得出,2009年叶绿素a质量浓度与总氮、总磷质量浓度的相关关系在9月的湖边及入湖口处存在明显的相关性,7月份的湖上相关性较小,其他月份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7.
吴斯源  张丽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789-9790,9895
测定了江苏省苏州城市不同河流段底泥中各种形态磷的含量。结果表明,河流底泥磷含量总体都较高,总磷的含量大多数在1 000 mg/kg左右,远远超过了当地土壤中总磷含量的本底值。底泥污染主要是无机磷污染,无机磷占到了总磷的72%~91%;有机磷含量较低,占总磷的9%~28%。无机磷可分为非磷灰石无机磷和磷灰石无机磷,二者在不同河道底泥中的含量和比例都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08.
在2007年6月-2008年4月对南太湖近岸水域4个航次生态环境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叶绿素a含量(CHL-a)与总氮(TN)、总磷(TP)浓度及氮磷比(N/P)关系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南太湖水体中CHL-a含量与TN浓度的关系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在蓝藻水华大范围爆发的2007年6月和2008年4月两者呈高度显著的正相关,而2007年10月和2008年1月两者无显著性关系;CHL-a含量与TP浓度在4次调查中皆无显著性关系;岭回归分析显示,N/P在10~25之间是南太湖水体中附着藻类的最佳生长范围,此时总氮、总磷浓度及氮磷比与CHLa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四者的多元回归关系为(CHL-a)=-0.001 2+0.0064×(TN)+0.0215×(TP)+0.0005×(N/P)(R=0.543,P〈0.023)。总体来说,南太湖水体中的总氮、总磷浓度及氮磷比皆在藻类生长的适宜范围内,氮磷浓度处于较高水平,已经不是藻类生长的限制因素,在不同水温、光照等环境因子的作用下,加入本水域复杂的水文、季风共同影响下形成了蓝藻水华爆发的季节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9.
文章以贵州典型湿地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对净化水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选取湿地系统对总磷的平均去除率30.3%,对总氮的平均去除率31.8%,对化学需氧量的平均去除率29.8%。总体而言,人工湿地系统净化水质的效果优于河流湿地系统,然而河流湿地系统检测的水质指标明显优于人工湿地系统。  相似文献   
110.
通过使用沉积物捕获器获取沉积物,研究了一生态综合养殖池塘的沉积作用,并利用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zcta)的生物沉积作用,同时分析了池塘沉积物及其间隙水的营养盐;应用Fick第一定律对池塘沉积物-池水界面营养盐通量进行了估算.藻类池颗粒物质的日平均沉积速率为44.59 g/m^2,贝类池颗粒物质的日平均沉积速率为14.01 g/m^2;两个池塘试验期内(90 d)N、P的净沉积量分别为6061.5 g和3411 g(采样池塘面积各0.5 hm^2,水深50~60 cm).结果显示实验期内生态综合养殖池塘沉积作用分别占N、P营养元素输出的2.2%和5.8%(质量分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