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2篇
农学   7篇
综合类   53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8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将大鼠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分为对照组(SLT-Ⅱe浓度为0μg/mL)、SLT-Ⅱe处理组(SLT-Ⅱe浓度为10μg/mL)、试验1组(SLT-Ⅱe浓度:10μg/mL 槲皮素浓度:1μg/mL)、试验2组(SLT-Ⅱe浓度:10μg/mL 槲皮素浓度:5μg/mL)、试验3组(SLT-Ⅱe浓度:10μg/mL 槲皮素浓度:10μg/mL)、试验4组(SLT-Ⅱe浓度:0μg/mL 槲皮素浓度:10μg/mL)等6组,采用ELISA法研究不同浓度的槲皮素对SLT-Ⅱe诱导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分泌PGI2、TXA2及PAF的影响。结果表明:10μg/mL槲皮素对SLT-Ⅱe诱导的大鼠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分泌PGI2、TXA2及PAF具有不同程度的下调作用;槲皮素保护大鼠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模型剂量为10μg/mL。  相似文献   
112.
研究精氨酸(Arg)对胎鼠子宫微血管的影响,阐明其缓解宫内发育迟缓(IUGR)的部分机理。将120只雌性小鼠随机分为6组,即对照组,A 组(基础日粮添加2.5 g/kg Arg,下同),B 组(5 g/kg Arg),C组(7.5 g/kg Arg),D 组(10 g/kg Arg),E 组(15 g/kg Arg)。试验期间各组自由采食和饮水。每组随机抽取10只孕鼠进行眼球摘除采血,颈椎脱臼处死孕鼠,分别检测 IUGR、子宫胎盘的微血管密度、NOS 活力和NO 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 组可显著降低 IUGR 发生率达64.99%(P <0.05)。B、C、D、E 组可极显著(P <0.01)提高小鼠胎盘 NOS 活力及 NO 含量,各组子宫胎盘均未见病变。B 组比对照组子宫微血管密度和胎盘微血管密度分别增加了16.30%和10.58%,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 >0.05)。说明 Arg 可能通过改善子宫和胎盘血液循环和母胎营养物质供应,达到缓解 IUGR 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3.
为探讨黄芪甲苷(Ast)对人合谷穴区皮内微血管自律性舒缩活动振幅及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RMMECs)NO、ET-1分泌量的影响,利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测定仪结合离子导入仪检测微血管自律性舒缩活动的振幅;利用ELISA方法分别检测5、10、25μg·mL-1Ast孵育3、6、9、12 h对RMMECs分泌NO和ET-1的影响;利用Real-Time PCR检测10μg·mL-1Ast作用RMMECs后ET-1和NO基因转录量的变化。结果显示,人合谷穴区皮下导入Ast后,微血管舒缩振幅提高。与对照组比较,低、中、高浓度的Ast均能促进RMMECs分泌NO、ET-1,以及NO/ET-1的比值升高。10μg·mL-1 Ast与RMMECs作用3 h时,NO/ET-1值最高,NO、ET-1基因转录水平升高,与分泌水平的结果一致。25μg·mL-1 Ast与RMMECs作用3 h时,其NO/ET-1值略低于10μg·mL-1 Ast组,但其比率可相对稳定地维持在较高水平。结果表明,中药成分Ast能提高微血管舒缩振幅,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RMMECs释放NO和ET-1在循环系统中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14.
以体外培养的RPMVECs(rat pul monary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RPMVECs)为模型,采用双夹心ELISA法和MTT法,研究了绿原酸、连翘酯苷、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诱导RPMVECs表达IFN-γ(inferteron-γ)的影响以及对PMVECs的毒性。ELISA检测结果表明,加入质量浓度为5,10,20,50,100μg/mL的5种中药成分刺激细胞16 h后,在培养细胞上清液内均能检测到IFN-γ,其中绿原酸、黄芩素组IFN-γ的表达量随药物浓度增大而减少;连翘酯苷组IFN-γ的表达量均较多;黄芩苷、汉黄芩素组均在10μg/mL时IFN-γ的表达量达到峰值,随后IFN-γ的表达量随浓度增大而减少。MTT检测结果显示,各浓度的黄芩苷、黄芩素对PMVECs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而连翘酯苷对PMVECs均有增殖作用,绿原酸、汉黄芩素的细胞毒性则随药物浓度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15.
禽流感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感染禽流感病毒已成为国际上广泛关注的公共卫生事件,加强对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认识和深入研究已刻不容缓.近年来在禽流感病毒的病原学、人感染的机制以及人感染禽流感的防控方面取得了很多研究进展.文章探讨了人感染禽流感的可能途径,在查阅国内外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人感染禽流感病毒后的主要症状,比较了微血管内皮细胞和上皮细胞在功能结构上的差异,分析微血管内皮细胞与禽流感病毒的相关性.推测"微血管内皮细胞可能是禽流感病毒作用的靶细胞",认为禽流感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上皮紧密连接结构的破坏、鼻黏膜损伤、皮肤伤口等途径感染人类.  相似文献   
116.
免疫组化法在脂肪移植体内微血管定量研究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法在脂肪移植体内微血管定量研究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内皮细胞特异性标记CD34抗原,通过免疫组化法显示微血管,对不同时期脂肪移植体按周边区和中央区划分,进行微血管的定量研究。结果:免疫组化法染色后血管呈棕黄色,切片背景清晰。周边区血管密度在移植后14d达最高,28d组高于7d组;中央区血管密度逐渐增高;各期血管密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同一时期周边区血管密度高于中央区,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免疫组化法显示微血管清晰、可靠,便于统计分析,在定量研究脂肪移植过程中的血管生成方面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7.
以皮下注射卵白蛋白(OVA)致敏的大鼠为模型,用甲苯胺蓝染色法和CD34免疫组化法,研究黄芪多糖粉针剂对大鼠皮肤组织内肥大细胞与微血管的影响。结果显示:皮下注射OVA刺激后,大鼠皮肤内CD34+微血管与肥大细胞密度分别从33.6和77.2个/mm2升高至67.2和180.0个/mm2,肥大细胞出现脱颗粒现象,且多聚集在微血管周围;黄芪多糖(APS)对OVA诱导的CD34+微血管与肥大细胞密度升高有显著下调作用,分别降至39.7和99.7个/mm2;且显著降低肥大细胞的脱颗粒现象。结果表明,通过下调微血管内皮细胞表面CD34的表达、减少肥大细胞在微血管旁的聚集与脱颗粒,从而抑制炎性细胞与微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可能是黄芪多糖(APS)发挥抗炎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8.
目的 :研究血液流变学变化和胰岛素抵抗与 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 :检测 10 6例 2型糖尿病患者 ,其中有微血管并发症 5 3例 ,无微血管并发症 5 3例 ,以及 5 3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液流变学、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 ,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 (ISI) ,并进行比较。结果 :糖尿病两组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ISI则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P<0 .0 1)。糖尿病有微血管病变组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显著高于无微血管病变组 ;ISI显著低于无微血管病变组 (P<0 .0 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 ,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与糖尿病病程、血糖、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呈显著正相关 (r=0 .62 4,0 .42 8,0 .3 46,0 .3 82 ,P值分别 <0 .0 0 1,0 .0 1,0 .0 5 ,0 .0 1) ,与 ISI呈显著负相关 (r=-0 .3 5 2 ,P<0 .0 5 )。结论 :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存在持续性的高血糖、高血液粘度 ,糖尿病病程的延长 ,严重的胰岛素抵抗为 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9.
陈希 《中国兽药杂志》2015,49(11):25-29
为研究李斯特菌溶血素(LLO)对大鼠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RIMVECs)分泌NO、内皮素(ET-1)的影响,以及硫酸软骨素(CS)通过调节细胞微环境保护RIMVECs的作用,将体外培养的RIMVECs分为LLO+CS组、LLO组、CS组、空白组,经过MTT比色法测定细胞生长情况,硝酸还原酶法测定细胞上清液细胞因子NO含量以及酶联免疫法检测ET-1含量,并用原位杂交方法对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LLO可抑制RIMVECs增殖活性,提高NO、ET-1分泌量且高于正常水平,并导致NO/ET-1比值失衡(下降);而CS可提高RIMVECs细胞的增殖活性,并显著上调NO/ET-1比值。由此可知,CS可通过改善LLO引起细胞因子NO和ET-1失衡而起到保护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0.
程摘 《农家顾问》2006,(6):56-57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饮食疗法实际上是按“半饥饿疗法”操作的,主要是限制主食.从实践来看,限制粮食过严,就不得不放松脂肪,其后果是损害微血管,使眼、心、肾、脑等脏器病变提前出现,寿命缩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