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5篇
  免费   134篇
  国内免费   420篇
林业   41篇
农学   201篇
  83篇
综合类   965篇
农作物   161篇
水产渔业   488篇
畜牧兽医   751篇
园艺   24篇
植物保护   25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88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122篇
  2012年   179篇
  2011年   219篇
  2010年   251篇
  2009年   244篇
  2008年   209篇
  2007年   242篇
  2006年   202篇
  2005年   187篇
  2004年   117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为评估武陵山西部和神农架林区宽鳍鱲(Zacco platypus)群体的种质遗传多样性, 采用线粒体Cyt b 序列和微卫星DNA (SSR)标记对7 个宽鳍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7 个群体185 个Cyt b 序列中共检测出144 个变异位点和33 个单倍型, 群体间的单倍型多样性(Hd)为0.000~0.887, 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00~0.275。Cyt b 单倍型的NJ 系统树和中介网络图显示, 7 个群体聚为3 个分支(江口1/江口2, 神农架, 习水/赤水/务川/南川)。分子方差分析(AMOVA)显示7 个群体之间、3 个支系之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基于11 个微卫星DNA 位点的分析表明, 宽鳍鱲7 个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为3.66, 平均Shannon’s 信息指数(I)为0.689, 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315, 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354, 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409。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变化范围为0.060~0.547, 各群体之间存在显著遗传分化(P<0.05)。UPGMA 系统树和PCoA 分析显示, 7个宽鳍鱲群体聚为4 支, STRUCTURE 聚类分析显示宽鳍鱲7 个群体可划分为4 个最佳遗传组群。AMOVA 分析表明, 宽鳍鱲7 个群体之间、4 个遗传组群之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结论认为, 武陵山西部及神农架林区的野生宽鳍鱲群体整体上具有较低的遗传多样性, 且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 应加强对河流生态和环境的保护, 确保宽鳍鱲野生种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952.
牦牛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分类研究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7  
 【目的】对中国部分牦牛品种即麦洼牦牛、九龙牦牛、大通牦牛、天祝白牦牛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分类进行研究,从而揭示其遗传多样性程度和进行较为合理的类型划分。【方法】用9个微卫星标记对上述牦牛品种的等位基因频率、多态信息含量、杂合度和有效等位基因数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的聚类分析和分类研究。【结果】(1)9个微卫星标记在所检测的牦牛群体中都表现出较丰富的多态性,均为高度多态位点。每个微卫星标记平均检测到6.8个等位基因(5~9);9个微卫星标记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6534(0.5037~0.7351),各群体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差异不显著;全部群体平均杂合度为0.6625,麦洼牦牛(若尔盖群体)平均杂合度最高,为0.6883,而九龙牦牛杂合度最低,为0.6317;各群体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3.2680(3.189~3.4478),其中九龙牦牛最少。这显示牦牛群体的等位基因频率、多态信息含量、杂合度和有效等位基因数等指标有较好的一致性,说明牦牛品种间和品种内在微卫星位点上均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2)通过各指标的分析可以看出,九龙牦牛与其它牦牛品种的差异比较大,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结果也表明了这一差异。在遗传距离中九龙牦牛和麦洼牦牛(红原群体)的遗传距离最大,为1.506;麦洼牦牛两个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小,为1.062。5个牦牛群体被聚为两大类,九龙牦牛单独成一大类,其他牦牛品种聚为一类。麦洼牦牛的两个群体在较近的水平上首先聚在一起,大通牦牛和天祝白牦牛在稍远的距离处聚在一起。该聚类结果与各牦牛品种的地理分布、所处生态条件、育成史及其分化的实际情况是一致的,也同蔡立等的分类结果相同。【结论】(1)中国牦牛品种间和品种内在微卫星位点上均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2)本研究中的5个牦牛群体聚为两大类,与蔡立等将中国牦牛划分为横断高山型和青藏高原型的结果基本一致,说明中国牦牛分为两个类型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953.
利用微卫星DNA多态性预测引进肉用绵羊品种杂种优势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利用微卫星DNA在不同绵羊群体中的多态性预测引进肉用绵羊品种与小尾寒羊的杂种优势。【方法】利用5个微卫星基因座对4个国外引进肉羊品种及小尾寒羊5个群体的等位基因频率、群体多态信息含量、有效等位基因数、杂合度和遗传距离进行了遗传检测,并测定4个引进肉羊与小尾寒的杂交效果。【结果】5个微卫星基因座在白头萨福克、黑头萨福克、道赛特、得克赛儿及小尾寒羊5个群体中存在多态性,可以用于绵羊遗传多样性的评估;从不同品种看,道赛特羊的遗传变异程度最大,而小尾寒羊的遗传变异程度相对较小;经遗传关系分析,在引进的4个肉羊品种中,与小尾寒羊杂交优势由大到小依次为白头萨福克、黑头萨福克、道赛特、得克赛儿,与实际杂种优势测定结果相符。【结论】利用微卫星DNA多态性预测引进肉用绵羊品种与小尾寒羊的杂种优势是可行的,将对今后绵羊育种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54.
水稻芽期耐冷性QTL的分子定位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以籼粳交密阳23号/吉冷1号的F2:3 代200个家系作为作图群体,构建了一张含有97个微卫星 (SSR)标记的分子连锁图谱。在5℃低温条件下,对F3家系进行芽期耐冷性鉴定,并利用SSR标记进行了芽期耐冷性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芽期耐冷性在F3家系群中呈单峰连续分布,表现为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共检测到与芽期耐冷性有关的QTL 3个,分别位于第2、4 和7染色体上,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范围为11.5%~20.5%。其中,位于第4染色体RM273~RM303的qCTBP4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最大。  相似文献   
955.
红鳍东方鲀微卫星DNA多态性初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红鳍东方(Takifugu rubripes)微卫星标记对两个不同群体红鳍东方的DNA多态性进行分析。经20对引物的扩增,得到每个个体的微卫星片段,其中16对引物能扩增出较好的谱带。用2%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微卫星标记的PCR扩增产物,并对扩增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计算得到两个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分别为1.875 0和2.437 5;多态信息含量(PIC)平均值分别为0.275 1和0.379 4;平均杂合度观测值分别为0.025和0.200。统计结果初步表明两个不同群体平均杂合度较低,遗传多态性不高。  相似文献   
956.
蒙古驴微卫星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10对微卫星引物对94头蒙古驴进行DNA多态性分析,主要研究了有效等位基因数、多态信息含量和杂合度等指标.结果表明:10个微卫星位点中,HTG7、HTG10、AHT4、HTG6、HMS6、HMS3共6个位点具有高度多态性(PIC>0.5),HMS7位点具有中度多态性,其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多态信息含量、杂合度最低.其余3个微卫星座位(HMS1,HTG4和HMS5)为单态,没有多态性.总体上看,蒙古驴的遗传多态性很高,有利于遗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957.
赤点石斑鱼微卫星DNA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取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基因组DNA,经BamH I和Hind III双酶切并电泳回收300~1 000 bp的片段与经BamH I和Hind III双酶切的pUC18质粒重组,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JM109,以α互补法筛选重组阳性克隆,建立赤点石斑鱼部分基因组文库。应用PCR混合池法筛选含核心序列为(CA)n和(GA)n微卫星位点的阳性克隆,经DNA测序,得到61个含微卫星序列的克隆,占总克隆数的2.89%。61个用于测序的克隆中共有111个不同类型的微卫星序列,其中(CA/TG)n重复类型57个,占51.4%;(AG/TC)n重复类型35个,占31.5%;其他重复类型19个,占17.1%。完美型、非完美型及复合型序列分别占48.7%、41.4%和9.9%。并在GenBank上注册了22个微卫星序列。  相似文献   
958.
川麦42遗传背景中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的SSR标记检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硬粒小麦和节节麦是六倍体普通小麦的二级基因源,六倍体人工合成小麦遗传变异丰富、蕴藏着丰富的抗性基因,可供现代小麦改良利用。利用人工合成小麦基因资源与四川小麦杂交、回交,已育成了高产、优质、抗病小麦新品种“川麦42”。本文利用217对微卫星(SSR)引物检测“川麦42”遗传背景中人工合成小麦的导入位点,发现24个位点来源于人工合成小麦,占所用引物数的11.06%,远小于理论值25%。川麦42遗传背景中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在A、B和D染色体组分布频率不均衡,D组>B组>A组;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在川麦42各染色体间差异也很大,在1B、2B和5A染色体上分布较集中、片段较长,而在1A等11条染色体上则无导入位点;表明人工合成小麦的遗传位点并不按孟德尔遗传规律传至后代,人工选择压力导致遗传位点很大的偏分离行为。  相似文献   
959.
不同生长环境下水稻结实率数量性状位点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籼稻密阳23与粳稻吉冷1号配制所获得的F2:3群体200个家系作为作图群体,在北京、昆明、三亚、公主岭和韩国春川等5个点进行水稻结实率的鉴定,并利用SSR标记对水稻结实率数量性状位点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水稻结实率表型值及其在F3家系群中的分布以及所检测到的QTL数目因生长环境不同而有较大差异,说明QTL与环境有明显的互作效应。水稻结实率在F3家系群中呈接近正态或偏态的连续分布,是多个基因所控制的数量性状。共检测到与水稻结实率相关的QTL 14个,分布于第1、2、3、4、6、7、8、10和12染色体上,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为4.9%~15.3%。分别位于第1、2、6和12染色体RM1~RM259、RM263~RM6、RM340~RM30、RM270~RM17区间的qSSR1、qSSR2、qSSR6和qSSR12至少在2种生长环境下均检测到,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分别为4.9%~8.4%、4.8%~7.2%、7.6%~10.7%和7.4%~10.4%。以上多数QTL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吉冷1号,基因作用方式主要为部分显性或显性或超显性。  相似文献   
960.
小麦品种贵农21抗条锈病基因的SSR标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贵农21携带的条锈病 (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end f. sp. tritic) 抗性基因进行鉴定和遗传分析,明确了贵农21携带1个抗条锈病显性单基因,暂命名为YrGn21。采用F2代抗病分离群体和集群分离分析法(BSA),建立了与YrGn21连锁的11个微卫星标记Xcau14、Xwmc49、Xgwm403、Xgdm62、Xwmc272、Xgwm459、Xbarc240、Xbarc187、Xgdm28、Xgwm11和Xgwm413,并将YrGn21定位于小麦1BS的近着丝粒区域,与位于1BS染色体上的Yr26基因具有等位性关系,为贵农21抗条锈病基因在育种中的利用,进行标记辅助选择和基因累加提供了便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